首页>总结报告>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通用3篇)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通用3篇)

时间:2024-05-03 12:34:38 总结报告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 第1篇

文章一:

we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然后就开始试着自己通过手动写代码来布局,因为学WEB的最锻炼技术的就是自己手写代码,于是自己通过纯手工代码的形式编写了一个课程表,记得当时编这个的时候足足花了我一天的时间,因为当时什么都不知道,先看了视频教学,然后第二天决定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当我第二天做的时候发现,看别人编的时候感觉好简单,当时当自己动手编的时候各种不会,最后经过一天的改啊,终于让我编出来了,瞬间有了点成就感,后来把div+CSS学完了,尽管曾老师讲的是拖控件,但是我学过手动敲代码,于是操作起控件来得心应手,就这样我自己自学了一些东西。

这是我在大学里接触的最有意义的一门学科。花的时间最短而学习的一门学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直以来很欣赏古人的这两句词,觉得很是雅美而深沉,每每读来总是能触动心灵深处那根恍然生锈的丝弦。于这“似曾相识”的心境,经常忍不住的敛眉沉思,心弦独奏。闭上眼睛回想着写过的web代码,竟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或许是老朋友了吧。总而言之,web学习有趣,收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章二:

对于此次课程设计,我早在寒假就借了linux相关书籍参看,但上面讲的主要是有关linux操作方面的内容,编程方面讲得很少,而且在假期中也并不知道课设的题目是什么,因此此次课设基本上都是在开学后的这两周内完成的。

以前做过的软件方面的课设如C语言课设、数据结构课设都是在假期完成的,由于自己是一个十分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几乎每次都花了将近大半个假期的时间来做,如C语言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做,分数当然也较高,有90来分。对于课程设计,我历来都是相当认真的,此次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可是linux以前没怎么接触过,学校也没怎么系统地讲过,在刚接到题目时除了知道如何用gcc编译等等,几乎可以算作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时间紧任务重,要从对linux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独立出色地完成课设,不下点苦功夫是不成的。那两周里我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没离开电脑过,有时时间晚了食堂关门饭都没得吃了。终于,在这样近乎玩命地学习工作下,身体撑不住了,在第二周周三晚上我发烧了。但是眼看就要到检查的日期了,而我的课设也就快完工了。我不想因为看病而耽误下去弄得前功尽弃,因此只买了点药,继续在电脑前拼命……最后,总算赶在周五检查前做出了较满意的作品。

在周五检查那天,老师看了我第4题后,又抽查了一下我的第3题,其实也只是要我把第3题运行一下而已罢了。若放在平时,这绝对是小菜一碟,但当时正在发烧,加上一点紧张,居然把模块加载命令insmod 错打成insmod 了,由于这个低级失误造成心中慌乱,于是后面的一条生成设备文件命令mknod干脆就照着参考资料打上去了。于是老师认为我不熟,在那题上打了个半钩。当时心里确实感到十分地遗憾和沮丧,心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钟若把握不好,也同样尽毁十年功啊!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 第2篇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或近机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达到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应用型技术;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等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面向具有适应社会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更应注重本课程的设计性和实用性,即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机械设计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

1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是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精缩而成,教科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用来介绍不同机构的工作原理,但主要以二维图的形式为主,二维图不够直观,对刚刚学习专业课的同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比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直接讲内燃机的结构,由于学生没见过实物导致听起来会迷茫,甚至会有一部分机械制图薄弱的学生无法读懂机构的工作原理图[1]。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慢慢的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的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学的改革分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实践性强和教学内容多的特点,部分章节知识点难度大且较繁琐,用口头表达的形式难以叙述清晰,往往会出现教师讲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而学生依然懵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首先是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如将挂图、模型及实物等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实现两者互动,以学生为本,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达到“精讲多练、分析讨论、加强自学”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知识和机械设计感性认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将所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不会应用在实际工程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多结合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来讲授不同机构的原理和应用,这也高度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以实用性为主,讲解上更加突出课程在工程应用上的重要性[2]。案例:在讲解连接章节中螺栓连接时,用已发事件来强调用螺栓进行连接时没有控制好预紧力造成脱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列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那霸机场降落时由于螺栓的脱落刺穿了油箱引发大火[3],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螺栓连接预紧力的印象。在讲授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时,列举工厂内在吊装床身时,吊环的螺栓强度不够导致断裂,致人伤亡的惨案,来强调强度校核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工程上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更加形象具体,可以使学生牢记相关知识、掌握其原理,达到了良好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是理论分多于实践分,学生只要会一些计算方法或硬背一些公式就会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隔甚远。因此,改进当下考核办法是大势所趋。革新后的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想象的能力,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此环节与设计开发性实验相辅相成,包括模型的建立、运行的模拟、方案的优化及进一步的验证等,总结成实验报告并提交,这个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此种考核方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了实践能力,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夯实基础。

4结论

根据高校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本,提高当代应用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工科院校

“机械设计”作为机械类本科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既是“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先导基础课程的具体应用,也是后续各种专业课的基础,在整个培养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1]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也对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自建国初期就在国内各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和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但“机械设计”课程在机械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强化。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有了较大的拓展,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但总体而言,“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仍与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

现行的《机械设计》教材的基本框架与数十年前其前身“机械设计”课程基本一致,在内容上虽然局部有所增减,但主体内容并无较大变化,基本仍是以介绍各种通用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为主,所采用的方法仍以传统的经验设计与简化计算为主。[2]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设计技术如有限元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等均已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领域,这些技术在如今的绝大多数机械设计教材中都没有提及,个别教材虽有所介绍,但纯属介绍性质一笔带过,没有具体阐述。相反,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已被淘汰的陈旧技术与方法仍被广泛采用,从而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2.教学内容过度松散,关联性不足

任何一种机器都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的,机器的性能虽与单个零件的工作性能有一定关系,但其总体性能与工作寿命并不是由单个零件决定的,而取决于整个装配体的综合性能。因此,机械设计不仅要关注各种零件的设计方法,更要关注各种零件之间的关联与协调,应以机器的总体性能作为考查设计方案的主要指标。现有的“机械设计”教学中,除轴的设计中考虑了其他零件因素外,其余零件的设计均基于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工作性能,没有将零件之间的关联性纳入设计考虑范畴,导致零件设计与机器设计关联度不够,在实际应用时,难以达到机器总体性能与零件性能的最佳匹配。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各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仍以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法为主。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而学生被动听,很少有机会进行互动。[3]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通用机械的绝大多数零件,对每一类零件又涵盖了从基本概念介绍、工作性能分析及结构设计计算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不能做到提纲挈领,主次分明,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让他们感觉不着边际、没有重点。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要听课和记笔记,课后时间则忙于完成作业,很少有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体会,一旦遇到实际设计问题,则往往感觉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脱节

现有的《机械设计》教材与授课内容的重点放在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介绍方面,对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足。[4]“机械设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通用机械零件的一般设计思路与方法,并用于生产实际。因此,该课程不应只是简单地介绍各种零件的一般设计流程,还应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同类零件的设计要点,对实际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及技巧问题进行重点介绍。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与安排课后作业时比较注重基本概念的掌握,但对学生在设计思路与设计技巧方面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足。[5]

二、有效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有效解决目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须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究一套系统完善、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教材与教学体系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门机械学科的经典课程,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在教材体系结构和内容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由西北工业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教材属于比较经典的版本,目前已更新到第九版。由邱怀宣主编、同属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已更新到第四版。其他还有许多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色,但在体系结构与内容上均大同小异,也都存在技术内容更新不及时、关联性不足等问题。为了适应时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应加大力度进行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应跳出传统机械设计教学体系的束缚,根据现实技术与培养目标要求重新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剔除已经过时的技术与方法,将各种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的最新设计理念与方法纳入机械设计教学范畴。从机械设计的总体目标出发,即对各种零件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设计中如何处理不同零件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增加教材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避免相互割裂。

2.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行“机械设计”课程中各种零件的设计方法仍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设计方法,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为了便于和简化计算,零件设计多以经验法为主。这些方法在原理上并不完善,比如,斜齿圆柱齿轮与直齿锥齿轮的设计计算是利用直齿圆柱齿轮的相关理论来实现的,然而斜齿轮与锥齿轮的几何结构、受载特性和啮合机理与直齿轮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采用这种转化方法设计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不仅如此,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也不是按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的,其实际齿形渐开线齿廓,但设计时按柱体悬臂梁进行计算,且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经验参数,因此设计结果也只是经验值。为了保证零件的可靠性,只能通过增加安全系数来保证,从而导致设计出的零件尺寸偏大,不仅经济性不好,且对整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CAD、CAE等现代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复杂零件的精确设计与仿真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实现,采用PROE、ANSYS等应用软件可以精确完成各种齿轮、带传动、链传动、弹簧等复杂零件的精确造型、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各种仿真分析,可以对这些零件进行精确设计。这些先进的技术目前均已在机械制造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很少涉及。因此,需配合教材建设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强化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教授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弃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上课记笔记、课后赶作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把部分流程式的课后作业转换为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应用设计,强化学生使用各种现代设计工具的能力。

3.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