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诗歌 第1篇
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瞧不尽镜里花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啊……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瞧不尽镜里花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啊……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宝玉的一首《红豆词》,是精心描绘的一幅仕女图。图中的女子愁眉深锁,纤弱不胜,她的悲愁早已经渗出纸外了,见到的人都会被深深感染。然而这深浓的悲愁不是一时的疼痛,是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挥之不去,绵延了一个个春秋冬夏的疼痛,无以言说,无以排解,无法稀释,更无法忘却。是什么样的疼痛如此荡人心魄,销魂蚀骨?只有相思。这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让女主角不仅是眼空蓄泪泪空垂,点点相思,滴落的竟都是鲜红的血泪!鲜红的血泪凝结成美丽的红珠儿,化成粒粒相思豆……是谁?还能是谁?一曲《红豆词》,深情咏叹的就是绛珠仙草他的颦儿。
红豆生南国-诗歌 第2篇
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多少唐代文艺青年的命运!
李白投奔永王李璘,被划入“造反派”,惨遭牢狱之灾;
高适在战乱之中护驾有功,被封为朝廷重臣,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杜甫只身一人、衣衫褴褛地投奔唐肃宗,才谋得一官半职。
许多唐代文人四处流离。
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一天,他在官员的酒宴上,唱起这首诗,听者无不动容,所有在座的人遥望着蜀地唐玄宗的方向,落下泪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红豆生南国-诗歌 第3篇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父为宰相韦思谦。*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着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译文: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时的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赏析:
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
本来,武后时期,承庆颇受宠幸,在任雍王府参*期间,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掌天官选事时,也能做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如今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身不由己,沦落偏僻的异地。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地,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
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更是生死难料。
诗人那绝望、负罪的悔恨,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
红豆生南国-诗歌 第4篇
这首诗直抒胸臆说相思,不知道撩拨起了多少少男少女懵懂的心思,而红豆也顺理成章成了情人们互表心意的信物了。
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写的并不是爱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每每情人之间互相表白心意、诉说思念,都会不自觉地吟诵这首诗,“红豆”也成为了相思的代名词。
互赠红豆,以表相思,也成为了情人之间最喜欢的活动。
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如此感人,可事实上,它并不是一首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