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和诗经的关系 第1篇
《离骚》是xxx的代表作,是xxx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成的诗篇。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与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采用铺陈描述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西汉末年,xxx将xxx、xxx汉人模仿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它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相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骚”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和诗经的关系 第2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xxx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xxx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xxx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xxx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xxx,xxx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xxx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xxx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xxx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xxx“风雅xxx外,未尝著空文”(《读xxx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xxx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xxx,也代不乏人。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xxx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xxx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xxx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xxx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xxx,xxx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xxx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xxx发展的更高阶段。
《诗经》于xxx时有寄托,xxx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xxx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xxx,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xxx”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xxx香草美人的xxx手法,写了xxx有兴寄的作品。xxx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xxx、嵇康、xxx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xxx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离骚和诗经的关系 第3篇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xxx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xxx、荀子、墨子、庄子、xxx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离骚和诗经的关系 第4篇
诗经和离骚的区别
《诗经》和《离骚》是诗歌的源投,开启了我国诗歌兴盛的局面。下面是诗经和离骚的区别,以供参考。
诗经是诗集,群体创作,编者不详。离骚是个人作品,是xxx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要说有关系的话,也得是诗经和楚辞有关系——他们是中国诗歌的两大肇始。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先祖,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先祖。
时间上诗经是春秋中叶之前的作品,楚辞是战国xxx国的作品。二者并无传承关系。
历史地位
xxx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xxx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xxx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xxx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xxx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xxx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xxx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xxx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xxx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xxx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xxx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xxx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xxx、xxx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xxx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xxx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xxx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xxx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xxx。
在诗歌形式上,xxx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xxx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拓展阅读:《诗经》、《离骚》象征问题分析
在对先秦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每当我看到对以《诗经》、《离骚》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用以“象征”一词进行分析、评价时,心里总是会浮现出一个疑惑,就是当我们用“象征”这个词,或者“象征手法”这种术语分析、品评中国部分先秦的文学作品时,当“象征”作为一种批评术语和艺术手法被我们广泛使用的时候,其实这其中所运用的内涵、准则是不是都是来自于西方的“象征”概念呢?而我觉得,更适用于中国先秦文学的同类术语或者说更能充分体现这种所谓“象征”关系的,当属能充分体现“象”与“意”之体系关系的“xxx”手法。不同的是,这种手法是一种对通过对“xxx”立体化、系统化的使用,而达到“立象以尽意”的效果。我想,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比较“xxx”与“象征”的区别,来发现到底哪种术语更适合于我们的先秦文学作品。
“比”就是“譬”,比喻、比拟、比附,所谓“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通俗地讲就是与比喻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即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特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得以物化、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白直接。而象征则不同。我们的古人没有明确提出“象征”这个概念,“象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 “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按照西方文艺理论对于“象征” 的严格定义来说,它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并不仅仅是用一事物来代替、比方另一物,而是用一整套完备的“客观对应物”来暗示诗人抽象的或xxx说的思想及感情的方法。而这种成系统地意象与考验读者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暗示多半会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抽象”(情感、意图)转化为了另一种较为易于理解的“抽象”,所以说“比”就是把抽象的本体具体化,而象征则可以是把抽象的本体再次抽象化。
xxx”就是“起”,指触景生情的艺术联想,所谓“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通俗地讲,就是现实中的形象(物)触发并引起了诗人的联想从而引出了情。它的重点在于“引起”,而“物”与“情”是没有逻辑关系的。 xxx”不需要概念和推理,只需运用活生生的形象并对它们加以选择和强化就可以抒发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也是它与“象征”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象征”势必要用某些概念推理的方法来暗示被象征的意象或重组象征符号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象征’可以定义为表现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这种表现既不是直接将思想和感情表述出来,也不是通过与具体的意象进行明显的比较而给它们以限定,而是暗示出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什么,并且通过使用不加解释的象征符号,在读者的心里将它们重新创造出来”①。同时,史蒂芬·马拉美给出了另一个更为全面的解释:“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应该通过一系列客观对应物暗示出来”,这里的“客观对应物”不是像“xxx”手法所表现的那样以一物譬一物(情)或以一物起一情,而是“能激起那种独特情感的一整套物体,一系列境遇,一连串事物”②。所以,严格地“象征”应当是把诗人的真实思想、情感隐藏进能够穿透现实、进入观念世界的各种意象融合在一起的三维立体的意境。具体就是隐藏本体、只有喻体的“比”,加之只言“他物”不全引出“xxx之辞”的xxx”,让这样的“比”和xxx”xxx一个不加说明解释的完整意境,再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揭示,以得到诗人的真实思想、情感状态。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的活动,即由诗人和读者共同参与,互动地分享一份思想或情感。故而,我就由此认为按照西方对于“象征”的定义来说,包括《离骚》在内的我国先秦文学作品都不能算是完整而又成熟地使用了“象征”这一手法。
比如说《诗经》,这里面有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其实使用的都不是象征手法。以家喻户晓的《关雎》为例,其中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州上xxx的鸟儿,来xxx”起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指男女的交好。如果是用象征手法来完成,就不会轻易地出现后一句解释来打破意境、揭穿暗示、破坏象征符号而直接道出真实意图。再比如,诗经中具有象征意味的植物也有很多,这些植物各有其含义,要结合全诗主旨来理解。比如《桃夭》中的“桃花”象征着待嫁女子的美貌,《氓》中的“桑”表示女子的年轻与年老。但在这里所谓的“象征”实际仅仅只是“比”的意思,它们所符合的是关于 “比”的定义,而非“象征”的前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