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合集8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合集8篇)

时间:2023-11-27 12:20:41 古诗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篇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_,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日:“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精。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注)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日:“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其轴,人名。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一:全部。

C.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延:招请。

D.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二州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谒木华黎日:“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参考答案】

8 D(去:离开。)

9 B(A中①句不是董俊的军事才能;C中②句为董俊的军事才能,不是政治才能;D中②句为董俊爱护百姓,非政治才能。)

10C(C项因果关系不当。“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不是百姓戴董俊的原因。原因是董俊善于治理,使该地人民富足。)

11(1)董俊拜见木华黎说:“武仙奸诈狡猾,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请防备他。”

(本句中关键词“谒”“黠”“为”“备”各1分,语意1分,共5分。)

(2)我是一个农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仅仅凭借着忠义侍奉他人,只能够立起门户,深切希望你们努力种田读书,不要追求过分的欲望而成为我的负担。

(本句中关键词“遭”“徒”“愿”“累”各1分,语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董俊,字用章,真定府藁城县人。年少时努力种田,长大后涉猎经书史籍,擅长骑马射箭。金朝贞祐年间,边境战事正紧急,藁城县令树起靶子招募士兵,射中靶子的提拔为将领。只有董俊一人发箭射中靶子,于是就率领所招募的士兵迎击敌人。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向南征战,董俊迎接并投降。十四年,董俊凭着功劳被提拔,主管中山府事务,佩戴金虎符。金朝将领武仙占据真定,各城都响应武仙。董俊率兵趁夜攻入真定,把武仙赶跑了。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反叛,响应武仙。董俊正驻扎在曲阳,武仙前来进攻,董俊在黄山下把武仙打败,向木华黎献上捷报。等到武仙率众投降,木华黎禀承皇帝旨意任命董俊为龙虎卫上将军,主管元帅府事务,驻扎在藁城。董俊拜见木华黎说:“武仙奸诈狡猾,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请防备他。”木华黎认为他的话正确,任命董俊担任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为他的军队起名号为“匡_”,军队及百姓的事务,全都委托给董俊。二十年,武仙果然杀害了大元帅史天倪,凭借着真定叛乱。董俊率领孤军处于危急的形势下,战士不满千人。武仙攻击他,不能攻下,就放纵士兵践踏百姓的禾苗。董俊呼喊武仙,对他说:“你想得到百姓支持,却要夺去他们的粮食,这是无道的贼人都不会做的事啊。”武仙惭愧地离开了。过了很长时间,董俊再次趁夜攻入真定,武仙失败逃跑,于是补纳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让他做了大元帅。

太宗四年,恰逢各军围攻汴州。第二年,金主放弃汴州逃奔到归德,董俊追上去围攻他。金兵夜里派出军队在水边逼近各军,董俊奋力作战,死在战场,时年四十八岁。董俊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对待亲朋故交都有恩德。攻克汴州时,董俊认为他的侍从其轴贤能,请到家中教导他的各个儿子。曾说:“射箭,是百日就能学好的事情。《诗》《书》,非得积累学问不能通晓。”屡次告诫他的儿子们说:“我是一个农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仅仅凭借着忠义侍奉他人,只能够立起门户,深切希望你们努力种田读书,不要追求过分的欲望而成为我的负担。”在战场上,他的.勇气能够慑服众人,站立在箭雨之中,泰然自若,如同没有任何事情一样,即使受了伤也不为所动。他总是羡慕马援的为人,说:“马革裹尸,马援本来就值得让人感到雄壮啊。”所以每次作战都一定拿着矛身先士卒。有人劝谏他,董俊说:“我是人臣,敌人在面前,不战死,难道求取安全躲避危险吗?”当初,太宗即位,董俊到天子住所朝觐,诸位将领献上户口簿,都增加数目求取利益,董俊手下官吏请求像众人那样做,董俊说:“百姓确实很少,以后有了需求无法满足,一定会重敛百姓来完成任务,这是我自己独享利益,而让百姓一天天地陷入困境。”藁城有三百多人约定日期作乱,事情被发觉,杀了带头作乱的人,其余的都释放了。深州、冀州有妖人迷惑百姓,图谋不轨,受牵连而遭逮捕的有数万人,主管官员商议判灭族罪。董俊极力向主管官员请求,只诛杀罪恶极大的头领。节度使刘成反叛,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说:“反叛的只是刘成一人,其余的能够离开逆贼的,就是忠义之士,我给他财物,仍然上奏,给予官职。”众人果然相继来投降。沃州天台寨投降以后,其他的将领想占有其妻女,要抢掠她们。董俊说:“城降了却要擒拿他们的家人,仁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极力劝止这件事。他处理政事宽厚贤明,见到有人擅长整治田地房舍,一定详尽地予以褒奖,见到懒惰的人,就生气地处罚他。所以他管理的地方人们都充足富裕,百姓惟恐他离任。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2篇

《杨慎字用修》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3篇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献《凤扆箴》,出知剑州。逾年,召试中书,加直史馆,面赐五品服,判三司开拆司。

江南旱,与李防分路安抚。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见,司天以瑞奏,群臣伏阁称贺。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因陈治道之要。帝谓宰臣曰:“知白可谓乃心朝廷矣。”东封,进右司谏。又言:“咸平中,河湟未平,臣尝请罢郡国所上祥瑞。今天下无事,灵贶并至,望以《泰山诸瑞图》置玉清昭应宫,其副藏秘阁。”

陕西饥,命按巡之。寻知邓州。会关右流佣至境,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擢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迁尚书工部郎中,使契丹。知白以朝廷制官,重内轻外,为引唐李峤议迁台阁典藩郡,乃自请补外,不许,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还京师,求领国子监。帝曰:“知白岂倦于处剧邪?”宰臣言:“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乃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时王钦若为相,知白论议多相失,因称疾辞位,罢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及钦若分司南京,宰相丁谓素恶钦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既至,待钦若加厚。谓怒,复徙知白亳州,迁兵部。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时进士唱第,赐《中庸篇》,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复陈之。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然体素羸,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帝亲问疾,不能语,薨。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议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王曾曰:“文节,美谥矣。”遂不改。

(节选自《宋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权:权力

B.因陈治道之要要:关键

C.及钦若分司南京司:主管

D.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第:府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募民出粟以济斧斤以时入山林

B.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知白岂倦于处剧邪?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知白“可谓正矣”的一组是

①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②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

③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④既至,待钦若加厚

⑤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⑥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上周伯星出现,司天把它作为祥瑞之事向皇上上奏,大臣们也都相互庆贺,只有张知白认为国君应当实行德政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跟星象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B.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并引用唐朝李峤的议论建议朝廷的台阁重臣都要兼管地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

C.张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并因此被免官,宰相丁谓讨厌王钦若,就把他调任南京留守,让他报复王钦若,但他却对王钦若很优厚,让丁谓很生气。

D.张知白任宰相时,非常注意等级仪制,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但他的身体一向虚弱,在中书任上生病后,皇上也亲自探问。去世时,皇上把上巳宴都停止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3分)

(2)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3分)

参考答案

9.A(权,暂时主管)

10.D(A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介词,按照。B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C项前一个“于”,介词,对于;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

11.D(①句是说其才能;⑥句是说其清廉)

12.B(无中生有)

13.(1)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谨”1分,“申”1分,通顺1分)

(2)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见”1分,“间”1分,通顺1分)

14.(1)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招募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2)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任青州知州。

附译文: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上疏,议论当今最重要的事务,真宗认为他不同一般,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扆箴》,出京知剑州。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兼任直史馆,真宗亲自给他赐予五品官服,判三司开拆司。

江南发生干旱,张知白与李防分路安顿抚恤。回到京师后,暂时主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出现,司天将它作为祥瑞上奏,大臣们跪伏在阁下相庆贺。张知白认为人君应当实行德政来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的出没与此没有任何关系,于是张知白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真宗对宰相辅臣说:“张知白可以说是关心朝廷了。”真宗东封泰山,张知白任右司谏。张知白又进言说:“咸平年间,河湟还没有平定,我曾经请求罢除郡国所敬献的祥瑞。如今天下平安,神灵赐福一起到来,希望将《泰山诸瑞图》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将副本收藏在秘阁。”

陕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他按察巡视。不久任邓州知州。正值关右流民到达邓州,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征求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提升为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升任尚书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给朝廷推荐唐李峤建议让台阁主管属国郡县的做法,就自己上疏请求出京补官,未获批准,(朝廷)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离开京师外补,于是任青州知州。回到京师,请求主管国子监。真宗说:“张知白难道是厌倦处理烦难事务了吗?”宰臣说:“张知白历任朝廷内外官职,不曾为自己作过任何谋划。”于是张知白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授予给事中、参知政事。

当时王钦若任宰相,张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于是声称有病而辞去官位,被免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等到王钦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谓一直讨厌王钦若,就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以期他报复怨恨。张知白到任后,对王钦若却更加优厚。丁谓十分气愤,又将张知白调任亳州,升为兵部。仁宗即位后,张知白进升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当时呼名召见登弟进士,赐《中庸篇》,中书递上本子,就命张知白进行讲读,讲到修身治家的道理,他一定反复陈述。

张知白任宰相,谨慎地对待等级仪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常常以盛满作为警戒,虽然身为显贵,但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张知白身体一向虚弱,忧虑畏惧日渐侵袭,在任中书时突然中风目眩,乘车回到府第。皇帝亲自探问病情,张知白不能说话,去世。为此,皇帝停止了上巳宴,追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建议授予张知白谥号“文节”,御史王嘉言说:“张知白守道为公,任官不屈从,可以说是正直了,应赠谥号‘文正’。”王曾说:“ ‘文节’,是一个美好的谥号了。”于是不改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4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 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 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 叩以疑义              叩:询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              乃再杖七人于廷

B.程颐、朱熹之说也                    悉下诏狱,廷杖之

C.慎知而谨备之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

D.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 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 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 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5篇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父承祐,仕南唐,至刑部尚书致仕。慎修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开宝末,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慎修以为国且亡,当待罪,何贺也?自是每群臣称贺,从镒即奉表请罪。太祖嘉其得礼,遣吕使慰谕,供帐牢饩悉加优给。煜归朝,以慎修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煜表求慎修掌记室,许之。煜卒,改太常博士。累迁知湖、梓二州。

淳化中,秘书监李至荐之,命以本官知直秘阁。慎修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作《棋说》以献。大抵谓:“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因举十要以明其义,太宗览而称善。俄与直昭文馆韩援使淮南巡抚,累迁仓部、考功二部郎中。咸平中,又副邢昺为两浙巡抚使,俄同修起居注。

景德初,上言衰老,求外任。真宗以儒雅宜留 秘府,止听解记注之职。数月,擢为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从幸澶州,遘寒疾,诏令肩舆先归。慎修疾虽亟,精爽不乱。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明年正月,卒,年六十九。赙钱二十万,绢一百匹。上悯之,令有司给舟载其柩归洪州。

慎修风度酝藉,博涉文史,多读道书,善清谈。先是,江南旧臣多言李煜暗懦,事多过实。真宗一日以问慎修,对曰:“煜懵理若此,何以享国十余年?”他日,对宰相语及之,且言慎修温雅不忘本,得臣子之操,深嘉奖之。当时士大夫与之游者,咸推其素尚。然颇恃前辈,待后进倨慢,人以此少之。

(选自《宋史潘慎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B.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C.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D.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致仕”是指潘承祐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古代的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是汉代以后形成的制度。

B.文中的“学士”是潘慎修的官职名。学士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的称呼,宋代翰林学士有当宰相的希望。

C.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很少见,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都更改年号。

D.有司指主管某个部 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 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潘慎修为人正直,善于讽谏。他经常被宋太宗召去下棋,于是写《棋说》一文进献,在文中他列举十大要领阐明下棋的道理,这篇微言大义的文章宋太宗十分喜欢。

B.潘慎修清心寡欲,不恋权位。他读过很多道家书籍,擅长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宋真宗景德初年他曾经主动上书朝廷,以年老为由请求外调担任地方官。

C.潘慎修学识丰富,被人敬仰。他广泛涉猎文史典籍,为人宽厚有涵养,当时和他交往的士大夫们没有人不推崇他品格高尚,宋真宗也非常赏识他温文尔雅的风度。

D.潘慎修不忘根本,节操高尚。南唐旧臣大多批评李煜昏慵懦弱,宋真宗向潘慎修询问实情,他用谁说昏庸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的话回答,这种回答深得真宗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5分)

(2)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5分)

【答案】

10.B

11.C

12.D

13.(1)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够战胜对手。

(2)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

“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谁说昏慵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错误。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也就是说李煜并不像他人说说的那样昏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谁说昏慵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错误。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也就是说李煜并不像他人说说的那样昏慵。

13.试题 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全”译为保全,“义”译为守正义,作动词词性,“兼”译为兼并,“克”译为战胜对手。(2)补充句首主语“他”,“草”译为起草,“干泽”译为谋求朝廷的恩泽,“恨”译为遗憾。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义”“全”“草”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他父亲叫潘承祐,在南唐做 官,官至刑部尚书后退休。潘慎修年轻时因为父亲的职任做秘书省正字,多次升迁后官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开宝末年,宋朝军队征讨南唐,李煜派他跟着自己的弟弟李从镒向宋朝进贡买宴钱,请求暂停用兵。于是他们就留住怀信驿里。很快宋朝捷报就传到了驿馆,驿馆官吏催促李从镒入朝送钱庆贺。潘慎修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应当等待惩罚,还庆贺什么呢?从此每当宋朝大臣们上表庆贺胜利时,李从镒马上就上表宋廷请求惩罚自己以示哀痛。宋太祖赞许他懂礼制,派吕使安慰开导他,大凡供宴饮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和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都优厚地供给他。李煜归顺朝廷时,宋廷让潘慎修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李煜上表请求朝廷让潘慎修担任自己的掌记室,朝廷答应了。李煜死后,潘慎修改官做太常博士。多次升迁官职后做湖州、梓州知州。

淳化年间,秘书监李至推荐他,朝廷命他凭本官身份知直秘阁。潘慎修擅长下棋,宋太宗多次召他前来下棋,于是他就写《棋说》一文来进献。文章大意说:“下棋的方法要义在于恬静沉默,而攻占与放弃是最紧要的。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战胜对手。君子懂得这五样,大概就可以和他谈论棋艺了。”接着他就列举了十大要领来阐明这下棋的道理,宋太宗看完文章后称赞写得好。过了不久,他就和直昭文馆韩援一道出使淮南巡视当地军政、民政,多次升迁官职后担任仓部、考功部这两部的郎中。咸平年间,他又以邢昺副手身份担任两浙巡抚使,不久他们又一同编写宋太宗起居注。

景德初年,他上表说自己衰老了,请求朝廷放他到地方做官。宋真宗认为他风度儒雅应该留在秘府里,只听任他解除编写起居注的职务。几个月后,朝廷又提拔他担任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他跟着真宗巡视澶州,染上伤寒病,真宗下诏命令他坐 轿子先回京。潘慎修病情虽然危急,但神智不错乱。他委托陈彭 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第二年正月,潘慎修去世,年龄六十九岁。朝廷赏赐安葬费二十万,绢一百匹。皇上哀怜他,命令主管部门提供船只载着他的灵柩回到故乡洪州。

潘慎修风度蕴藉,广泛涉猎文史典籍,读过很多道家著作,善于清谈。在此以前,南唐旧臣大多指责李煜昏慵懦弱,所说事情大多言过其实。宋真宗 有一天拿他们的话询问潘慎修,潘慎修回答说:“李煜如果真像这样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过了些时日,宋真宗向宰相谈及潘慎修的话,还说潘慎修温文尔雅做人不忘根本,恪守做臣子的节操,深深赞许褒扬他。当时和潘慎修交往的士大夫们,都推崇他为人朴素高尚。然而他很有依仗自己是前辈的味道,对待后辈较傲慢,因此人们又轻视他。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6篇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遇宪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兒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隤然[U2]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著论云。

(《后汉书·黄宪传》)

1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竦然异之异:以……为异 B.子国有颜子 国:郡县

C.先过袁阆 过:拜访 D.宪京不拒之拒:抵御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见宪未尝不正容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为不及 军中无以为乐

C.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D.其殆庶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部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

⑵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

参考答案

.拒:拒绝。

17. B 认为/作为(A.转折连词;C.那么,就;D.表揣测,“大概”之意)

(“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错,如“初宪举孝廉”一节就是正面描写。)

19.(3分)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划对一处给分,多划、少划抵消相应得分)

20.(6分)⑴(3分)太守王龚管理郡县的时候,礼遇、任用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招致了很多这样的人才,(但是)最终不能把黄宪收罗门下。

⑵(3分)黄宪黄宪的言论及风格旨趣,没有流传开去四处传诵,但是士君子看到他(与他交往),没有人不佩服他道德的'深厚长远,(并)努力改正自己的过失。

参考译文:

黄宪,字叔度,是汝南郡慎阳县人。世代贫贱,父亲是一名牛医生。

颖川的荀淑到了慎阳,在客店里遇到黄宪,当时黄宪才十四岁,荀淑遇到黄宪后非常肃敬,认为他很出奇,作揖后跟他交谈,时间很长了也没有结束。对黄宪说:“您,是我的典范啊。”接着来到了袁阆的处所,袁阆还没有来得及问侯他,他迎头就问:“你的郡里有个颜回,可认识他吗?”袁阆làng说:“(是)看见了我们叔度吧?” 这个时候,同郡的戴良才气很高而且非常骄傲,可是看到黄宪没有不端正容貌的,等到归来了,迷惘得好像丢掉什么似的。他的母亲问他:“你又从黄宪那里回来吧?”戴良回答说:“我见不到叔度,自己还不认为比不上,一见到他,看上去在前边,忽然间又在后边,实在不可测度啊。”同郡的陈蕃、周举常常一起议论:“一个月或三两个月的时间不见黄宪,那么鄙陋贪吝的根芽又存于心中。”等到陈蕃作了太傅,上朝的时候感叹说:“叔度如果在的话,我不敢先做这个官啊。”太守王龚作郡守,用礼对待并推引贤明通达的人,很多人都降低自己原来清高的思想而来投靠,但最终也不能使黄宪屈节而来做官。 郭林宗年轻时候游学汝南,先拜访袁阆,不到一天就告辞了;去跟黄宪在一起,好多天才离开。有人拿(对二人的态度不同这件事)问林宗,林宗说:“袁阆的才识气度,可以比作小泉水,虽然很清但是容易舀取;叔度则水势浩大好比几千顷的池塘,让杂质沉下去也不怎么清澈,搅扰它又不怎么混浊,不可估量啊。”

黄宪当初被举荐作孝廉,又被征辟到三公的府衙去(做官),朋友劝他去作官,黄宪也没有拒绝,可到京城很短时间就回来了,最终也没有任什么官。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天下人称他为“征君”。

论道:黄宪言论风旨,没有什么传闻,但士君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深远,去掉疵缺.将要因道周备性全一,没有合适的德操名称来称赞他.我的曾祖穆侯认为宪随和的顺应变化,道深不可测],浅深不分其所不同,清浊不能说明其所.如果到孔氏之门,或许差不多了.所以曾著论言之.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7篇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先挝折其脚 挝:打

B.坐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而逸得去 逸:逃跑

D.治疾于家,借舍从儿 从:跟随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儿”指堂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关键词“课”“益”“阅”各1分,大意1分)

(2)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关键词“进”“见用”“冗散”各1分,大意1分)

9.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要点。文中主要讲了杨沛的四件事,其中督促百姓蓄积干椹说明其有远见,杀曹洪宾客说明其有胆量、有魄力,惩罚黄门说明其执法严厉,身退后生活潦倒说明其为官清廉。

【答案】 有远见,有胆魄,执法严厉,为官清廉。(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路经新郑时,杨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太祖非常高兴。等到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因为这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

接连升官,历任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获罪受罚守徒刑还没有结束,又恰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刑峻法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太祖说:“好。”回头对座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赏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去警告子弟,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

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的事务。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这时已渡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他小船,想先单独回北岸去取。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官吏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杨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他的头,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了!”自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尹。

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杨沛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荒田二顷,建起瓜牛庐,居住其中,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殡葬了他。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8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GkStK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_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

B.每岁自冬徂春 徂:往、到

C.兵部议,寝不行 寝:睡觉

D.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 薄:逼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及土木之变 B. 以图入寇

亨信让之曰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C.始召入为御史 D. 宜预于直北要害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卒于家

7.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3分)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③若更征税,_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GkStK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3分)

(2)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3分)

(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4分)

参考答案:

实词理解

寝:搁置、停止。

虚词理解

在,介词。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蒋贵等。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动词,做/介词,替。

信息筛选

①是说罗亨信官职升迁情况。②是皇帝看完罗亨信奏章后的.反应。④是提出合理建议,表现其有远见。都应排除。

内容理解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GkStK

9.【翻译】

(1)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

(3分。“死法”1分,“死敌”1分,“孰与”1分,大意1分。)

(2)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

(3分。“简”1分,“三之一”1分,大意1分。)

(3)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道人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4分。“但”1分,“虽”1分,宾语前置句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