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共5篇)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共5篇)

时间:2023-12-14 08:45:51 古诗文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 第1篇

⑴宣城:郡名,今属安徽省。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三月杜鹃鸟啼之时盛开,颜色鲜红,故名。《全唐诗》于此篇题下校:“一作杜牧诗,题云‘子规’。”王琦注:“或以此诗为杜牧所作《子规》诗,非也。”⑵蜀国:指四川。子规鸟:杜鹃鸟的别称,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⑶三春:指春季。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在今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地区。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 第2篇

这两句感物起兴:在遥远的故乡,我曾听闻杜鹃鸟彻夜不停的哀鸣,如今在他乡宣城,我又见到了漫山红遍的杜鹃花。

杜鹃,是鸟名也是花名,李太白在这里以杜鹃鸟和杜鹃花起兴:暮春之际,正是杜鹃高歌的时候,此时也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李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开时,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家乡杜鹃鸟的啼鸣声,由此勾起李白的思乡之情。

可是有人会问了,为什么看见杜鹃花就会想到子规鸟呢?

其实,子规鸟也叫杜鹃鸟、布谷鸟或断肠鸟。相传古蜀国(古蜀国:上古时期,由蚕丛创建的国家,目前存留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的皇帝杜宇非常勤政爱民,在农忙时节经常亲自帮助百姓去耕种田地,杜宇死后,他的灵魂舍不得离开故土和自己的子民,于是就幻化成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天,杜鹃鸟就会悲鸣起来,鸣叫声仿佛是呼唤百姓“不如归去(布谷布谷)!不如归去(布谷布谷)!”,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巴都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便化作了杜鹃花,所以古人看到杜鹃花那样的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深情的“杜娟啼血”而染成的。此时流落他乡的李白看到如血般鲜红的杜鹃花,当年在家乡曾经听到的杜娟鸟的啼声仿佛又依稀回荡在耳边了,于是思乡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杜娟是一种执着的鸟儿,它日夜悲啼,而且它本身口腔上部和舌头是鲜红的,古人会误以为它日夜悲啼,一直啼到嘴角流血,所以古人会叫它“断肠鸟”。写这首诗的时候,大唐已经是风雨飘摇,李白在战乱中不仅身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且内心也是饱受煎熬,他天纵英才,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从施展,蹉跎至今已经垂垂老矣。所以当背井离乡的诗仙听到子规鸟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他“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子规,谐音“子归”),怎能不教流落他乡的李白肝肠寸断: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这两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产生了时空交错、试听并置的效果。并且这两句的语序是倒置的,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世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乡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 第3篇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 第4篇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杜鹃叫一声,我泪流一次,肠断一回,在这明媚的阳春三月,我却反复地深深思念着我的故乡。三春指初春、中春、暮春;三月指一月、二月、三月;三巴指巴东、巴西、巴郡。于是在这柔和的阳春三月里,李白沉入了杜鹃花颜色一样的乡愁里。

这里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他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诗中的“一”与“三”反复三次,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这两句虽未对仗,但那以“一”和“三”隔句叠用的写法读起来,倒是独有一番曲折环绕的韵律感,使读者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这也体现了诗仙李白对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具有高超的驾驭手段。

遥想当年,李白也是个风流倜傥、志在四方的巴蜀男儿,年少时偏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今再想回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他满怀的乡愁无释处,唯有凭借他乡小小的一朵杜鹃花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 第5篇

蜀国: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名句: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①子规鸟:一名杜鹃,蜀地最多,春暮而鸣,声音悲凄。②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阴历二三月中杜鹃啼时花盛开,故名杜鹃花。

这两句是说,在蜀地曾听到子规鸟悲凄的鸣叫;在宣城还看见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鸟、杜鹃花都是蜀地常见者,因见宣城杜鹃花,想起蜀地子规鸟,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语带含蓄,其情隐现。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两句写诗人客居异地,看见杜鹃,想起蜀地的杜鹃鸟,引起了对蜀中故地的思念——杜鹃鸟的每一声啼叫,都使我肝肠欲断;在这阳春三月,更引起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前句连用三个“一”字,后句连用三个“三”字,如谚如谣,对思乡之切,起了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