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1篇
浅析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论文
“戏剧”是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它加以定义。在维基百科中“,戏剧(drama)”被定义为“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者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在《大美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意由演员表演表现的文学形式”。戏剧写作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很多戏剧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这些戏剧的文本,无论以何种形式问世,人们都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中,戏剧翻译对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美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言,它已经成为我国翻译文学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中国,在学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对研究术语理解不透,以及译者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得国内翻译研究,尤其是戏剧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戏剧翻译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20世纪70年代巴斯奈特在相继参加了文学研讨会和翻译研讨会后,发现人们讨论翻译的术语落后、观念陈旧。在国内,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仍局限在一个价值判断式的讨论和批评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和度量。译者通常只是根据自己对于戏剧翻译标准的理解,将其自身的戏剧翻译规范作为准绳,进而对他人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指出问题,找出异同。至此,研究就地止步。目前而言,在英美戏剧翻译实践中,每年只有极少数未曾被翻译过的作品问世,大多是译者根据所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实践翻译,通过对文本的中西文化对比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身对该剧目文本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从实际翻译结果来看,过多注重戏剧翻译方法的研究在推动英美戏剧的翻译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并没有从本质上促进其发展。
此外,戏剧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然而,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以文学翻译的角度去审视当前我国翻译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对英美戏剧汉译的考察、研究和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关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英美戏剧汉译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也有所忽视。
二、戏剧翻译研究的意义
事实上,英美戏剧翻译作为我国翻译文学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发挥着积极作用。自中国话剧诞生的那天起,西方戏剧(包括英美戏剧在内)就影响着其发展,并随时受到英美文学翻译的'推动和制约。我们有必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看待英美戏剧翻译,使其成为我们戏剧文化建设乃至文化产业建设的新的发展分支,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三、语用学翻译理论与戏剧翻译
1、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人们在20世纪末期逐渐认识语境研究是不能脱离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一门专门研究语言运用和语言载体相互关系的学科—语用学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学科,随着语用学发展的普及性,人们逐渐将其主要理论框架运用到对戏剧翻译的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得到推广和发展,他对这个理论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哈蒂姆认为,对于翻译而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戏剧翻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与针对主要以研究原有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言语行为理论顾及到了舞台表演者所表达的语言即台词在不同层次水平的观众心中形成的不同理解,相对于传统语言研究,其增加了对不同观众内心感受的考虑;它既照顾到了译者对原有文本意义的表达,也考虑到了文本文字下隐含的深意。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2篇
浅谈期待视野的唤醒与融合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论文
一、期待视野的理论渊源
“期待视野”也被翻译为“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1967 年,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H·R·姚斯发表了《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一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艺理论观点——“接受美学”,伴随着接受美学理论受到学界的热烈讨论,“期待视野”概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视野”即“Horizon”,其含义本是指地平线。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卡尔·波普尔和卡尔·曼海姆等学者都曾对其做过相关阐述,其中,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提出的“前结构”理论和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视界融合”理论,将“视野”一词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在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角度下,它被拓展引申为形成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各种与之有关的联系因素的总和。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在上述学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的理论观点。他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指出: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因此,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期待视野是读者对文本阅读既定存在的“前理解”,是读者阅读前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的形成是读者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文本的读者,在阅读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视野”,即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文本的“期待”,这为我们重新审视阅读教学并探索改进策略提供了有利契机。
二、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的价值分析
( 一) 期待视野理论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 二) 期待视野理论认同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性
姚斯认为期待视野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会影响读者对阅读作品的判断,读者对于熟悉的文本内容会主动接受,对陌生的文本内容则会产生排斥。同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会出现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考查学生“已有期待视野建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减少课堂上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时间,将精力集中在与学生期待视野相排斥的迷茫点、困惑处,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三) 期待视野理论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能动性
期待视野理论作为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非常重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期待”一词本身就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征。学生的期待视野会对阅读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判断、分析和取舍。这一过程中,阅读期待的能动性会促使其不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读文本,积极能动地参与重建文本。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和消极认同,而是主动接受和积极融入。教师要因势利导,重视调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变消极被动为主动能动,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的唤醒
学生的“期待视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传统教学观念主导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期待心理的引导却长期被忽略,加之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普遍不足,审美情趣不高,导致学生期待视野与阅读教学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亟待唤醒。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 一) 积累阅读厚度,挖掘阅读深度,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学生的“期待视野”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要从学生阅读的数量累积以及质量提升着手。
1. 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3篇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运用,使现代景观设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和谐美、意境美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景观设计的品味,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意境美为现代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使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从而进行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文化气息浓厚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历经五千年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景观设计者充足的灵感,并且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一定会在未来的国内外景观设计领域大放异彩。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4篇
生态美学视角下室内环境对仿生设计的选择论文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繁荣,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设计材料加重了建筑能耗,要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寻求降低建筑成本和减少无故的能源浪费的方法,以低碳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研宄意义。
2.室内仿生设计的生态美学理念
人与自然是不是永远处于对立的关系,两者是不是不可能统一协调,这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室内环境设计上也存着人与自然的审美的“共生共荣”的现象。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在不断完善社会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协调自身与自然协作关系。遵循生态美学的观点,室内环境设计的观念必须进行彻底更新。
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首先是以传统习俗为根据,按照功能进行室内环境布局,做到有轴线划分,主次明显;其次是整体色调要讲宄明暗结合,线条多趋方正,板面做刻花,外表硬朗,又不失柔美之感,饰品家具多以仿古木质为主,地面墙体以石材为主。为了满足室内环境的最优化需求,传统的建造方式和技术原则就材料应用而言,并不具备循环性。也就是说,在追求人工环境优越性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可以说是“掠夺”式的,这可以视为传统建造工艺的致命弊端,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
3.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存在较为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
我国现今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都是以“高贵”、“华丽”等等为设计目标的,这就严重导致了许多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其设计工作时盲目追求建筑外观的豪华,而没有结合建筑本身的风格。其主要原因是多数的设计人员没有认识到建筑装饰设计的本质,以及受外来观念的影响较大等等[3]。此外,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只是盲目的效仿欧美风格或者是我国古代的风格,而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又由于自身的'能力不够、对欧美建筑的风格或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不够了解等原因,使得设计出的作品达不到该有的效果,严重造成了资金浪费,奢侈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没有实现个性化设计
我国现今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意识到设计作品个性化的重要性,而只是模仿他人较为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在设计时将不同的装饰风格胡乱进行结合,严重导致其建筑装饰设计缺乏个性。虽然我国今年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我国的装修却缺乏创新,特别是在装修风格的设计上,多数都有相似之处,缺乏特色。
对装饰材料的选择不当
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其具体的设计工作时,为了简单追求建筑物的美观,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只是考虑到了材料的美观性,而没有针对材料的实用、环保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性能进行考虑。因为,多数的装饰材料本身对人体有很大的害处。
4.生态美学视觉下对室内装饰仿生设计的选择
室内环境仿生设计对自然美的选择
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是人类的共同需求,而置身于天然绿色的居室环境,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共同向往。在生态美学的研宄视角里,人类的情感归属与其所处生存环境的依从关系,同样也是其研宄范畴内的“生态现象”。从依附于自然到逐渐掌控自然;从规避自然威胁到逐步剔除不适的自然因素;从茅草屋到高耸林立的大厦。直至今日,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足以让人们重返自然,得以享受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对自然所呈现出的特有的情感内涵。为适应人们对生态环保居住环境的追求,现今室内环境往往在设计之初就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并采用民间施工工艺与艺术风格,将工艺与材料切实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更加强调“自然化”的肌理效果,以仿生学为主要设计手段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自然。
室内环境仿生设计对节能环保的选择在室内环境装饰中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其优点体现在:绿色建材能够明显降低对传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可以使游离甲醛、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量降到最低。绿色装饰材料正在逐渐实现清洁、低能耗的生产加工过程,重视产品的生态化,确保在其生产过程和使用年限中对使用者及周围的环境产生零危害。选择生态环保型装饰材料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室内空间墙面喷涂利用纳米光触媒技术生产的液体壁纸,这种液体壁纸在空气中受纳米粒子表面空穴(h+)作用被氧化成H0自由基活性物,能够强有力的夺取其他物质中的自由电子,进而发生强氧化反应,致使有机物(甲醛、苯)赖以生存的有机营养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物等被其氧化成CO2、H2O和相应的酸,达到净化空气,持久保持空气清新的效果。
注重建筑装饰设计与文化特色的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髓,我们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也应该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该将其专业知识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在空间、布局等的处理上充分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以此来实现装饰的和谐美,在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水准。
5.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室内环境仿生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室内装饰,使物质、能源在室内装饰中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居室环境,使自然、装饰物和人三者之间形成和谐统一。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5篇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一、《春晓》诗词介绍
《春晓》一诗共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是他隐居鹿门山时的时候写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没有采用一般手法直接叙述眼前春天景色的手法,而是通过春天早晨将要起床和起床后的感受,以及所见引起的回想来描绘体现春天的气息,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的中国人自然能体会到诗人那刻的这种感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气温适宜的春天里睡觉是多么的沉眠,以至于没有发觉早晨拂晓天亮,到处都是鸟儿鸣叫声,才吵醒了睡梦中的人儿。“处处闻啼鸟”就这么五个字,所用笔墨虽少,却充分展现了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早晨。鸟鸣欢叫唤醒了夜晚春困沉睡的诗人,推开窗打开门春晨拂晓的光亮照进屋来。春天给人们夜晚一个美好的睡眠,早晨起来自然神清气爽,活力四射,听到鸟儿欢快的鸣叫就知道有多美好,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春晨鸟鸣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春晨的喜爱和怜惜。诗人就差直接感叹“春天多么没好”了。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正在于没有明说,却是无尽的赞美。这么美好的春天拂晓差点就淡忘了昨夜的风和雨,看看地上那么多落下的花瓣,方能肯定昨晚确实刮了风下了雨。昨夜沉眠的睡梦中似乎听到了风声和雨声,看看外面那么多落下的花儿又有多少是风吹下雨打下的呢?这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和失落,没有昨夜的微风和细雨,枝头依然挂满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春日早晨的景象呢?应该会更美吧!虽然昨夜的微风细雨凋零了一些春光,但微风细雨也纯净了春日早晨的空气,柔和了清晨的阳光。音韵的和谐让人们读来朗朗上口,自然传唱千古,而且接地气贴近生活,自然为大众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景情交融引发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接受美学简述
诗人写出那些文字符号时,他就希望阅读者从这些文字问号中读出他所期待阅读者读出来的东西,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经历与诗人产生交集。这种诗人与读者联系的`交集,一方面决定于诗词的文字符号,另一方面决定于阅读者所读类似作品而积累的经验。翻译者所要做的就是翻译出好的作品让读者能读出原作诗词的内涵。诗词作品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诗人恰恰期待读者用个人体验去发现这种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给人启发越多的作品越好,阅读者的主动参与思考,使得诗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文字符号需要阅读者自己润色补充内涵增添情感。诗词的文字符号只是作品里一串拨通联系读者的电话号码,读者接听了,接受并有自己的理解,与诗人产生共鸣才算达成了诗词作品的目的。
三、接受美学在《春晓》诗词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者在翻译《春晓》的时候,应该考虑阅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以及阅读经历等,更多地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翻译。有了阅读者的参与,翻译出来的诗词在语言和风格方面都会更加贴近原作,因此接受美学在《春晓》诗词作品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6篇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在意象、音韵和用典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互文性特点。本文以李清照词的翻译为例,分析源语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和译入语文本中的对原文互文信息的传递,阐明了互文性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 互文性;古典诗词;翻译;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
一、引言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浪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1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文本都和其他文本之间有着或远或近,或明或暗的联系。克里斯蒂娃还进一步指出,某一特定文本是“几种不同文本的换位,是几种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范围里,来自其他不同文本中的几种言谈相互交织,彼此中和”。[1]把这一理论放到文学中来解读时,某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等多方面来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离不开互文性,那么文学翻译能否脱离互文性而存在呢?先看看翻译过程所包括的要素:源语文本,译文文本,读者/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源语文本不可避免的是和其他文学作品有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互文性关系。译文文本(即目的语文本)是基于源语文本的翻译作品,译文文本和源语文本的互文关系不言自明;同时考虑到目的语文化习俗等的差异,译文文本不免会打上目的语文化的烙印,这一烙印在其他译文文本中不免会存在,也就形成了和其他(同一或不同作品)译文间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考虑到源语文本的互文性,才能译出传神的作品;同时译者翻译的某一文学作品的信息也会有形无形的映现于另一翻译作品中。由此分析,翻译的整个过程都无法绕开互文性而独立进行。
二、诗词源语文本的互文性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节奏优美等特点;诗人通常旁征博引并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抒情表意。诗词中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象,互文性极强。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下阕(第二节)的开头为例:
遍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而今有谁堪摘?
该词写在北宋已亡,丈夫赵明诚已故之后,已步入晚年的女词人孓然一身,忧愁悲苦之情可想而知。此处词人用黄花即菊花自喻,抒发词人清高傲世、抑郁惆怅的情怀。菊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被吟诵,和梅花、兰花、竹子并称为“四君子”。在百花凋零的深秋依然傲然开放,难道不是孤独,不是清高么?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也以菊花自喻自己的孤苦境遇。她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词中的音韵也能产生互文的效果。中国的汉字是形声字,强调形、音和义的融合。诗词中的遣词用字在音、义的融合上最为显著。朱光潜认为,诗词中的声韵不只是词语的声音,更是意义的声音。汉语中的长音、短音、清音和浊音在诗词中均能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分别能给人以舒缓、急剧、明快和沉重的感受。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上阕(第一节)前十四个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此种采用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的押韵形式,第一行是两个重叠动词外,其余均为形容词的组合,通过声音的缓重、沉闷传递出词人抑郁惆怅的情怀。
互文性在诗词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用典处较多。李清照词《凤凰台上忆_》中写道:“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句中的“武陵人” 引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和阮肇天台遇仙结为夫妻的故事做典,借指丈夫赵明诚;“秦楼” 又称凤台、凤楼。凤楼来自刘向的《列仙传》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萧史的故事,他们因_引来凤凰,后乘凤而去,他们引来凤凰的地方被称为“凤楼”或“秦楼”,这里借指自己和丈夫的爱巢。这里的“武陵人”和“秦楼”是用典互文的体现。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7篇
美学视角下的木鼓舞分析的论文
摘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我国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舞蹈艺术。因此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是用身体来完成各种高难度或是优雅的动作。我国的少数民族都聚集在云南地区,佤族就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佤族人民非常的能歌善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木鼓舞就是佤族特有的舞蹈被佤族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是佤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本篇文章主要从美学视角下对佤族木鼓舞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学视角;佤族木鼓舞;美学特征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与歌舞为伴。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就是木鼓舞。从广义范围上来看木鼓舞包括:拉木鼓无、刀舞、甩发舞、迎头舞、送头舞、供头舞、跳木鼓房舞等等。这些舞蹈在表演的时候都需要木鼓作伴奏。因此把这些舞蹈统称“木鼓舞”。从狭义的范围上来看,佤族的舞蹈里面,木鼓舞是一种祭祀的舞蹈,非常庄严,是由制作、娱乐、祭祀、取材组成的,与其他的舞蹈不同。
一、木鼓舞题材广泛、形式简单
木鼓舞是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舞蹈,木鼓舞的主要内容是源于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例如:木鼓舞的第一段拉木鼓就是表演了山村里的'男子去山上砍材,再把木材准备好,等着魔霸指挥。从拉木鼓一直到敲木鼓,都是在重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在最后一遍舞蹈里面,舞蹈的题材也是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舞蹈中他们的动作都是规定好的舞步,然后大家一起根据舞步欢快的跳舞。还有就是因为木鼓舞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也相对来说很简单,所以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木鼓舞风格质朴、独具特色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舞蹈,例如:老年人跳的广场舞、电视上专业表演艺术家的舞蹈表演、各种大型舞蹈团的表演等各种各样的表演技巧让我们赏心悦目,舞者花样百出。但是佤族表演的舞者并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也没有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那么多的花样,但是佤族人民都是在用心跳舞。因为跳舞对佤族人民来说是一种对明天美好向往的寄托,更是对神灵庄严的祭奠。在佤族木鼓舞看不到各种各样技巧展示,但能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现在舞蹈里面充满了各种技巧的舞姿,佤族的木鼓舞和别的舞蹈不同,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舞蹈的最后一段敲木鼓舞,和敲木鼓舞人的节奏相结合,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佤族的女孩就披着长长的头发,男孩就用坚实的胳膊欢快的敲木鼓。在佤族人的心中,木鼓舞是可以取悦神灵的,跳木鼓舞可以让明年的庄稼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载歌载舞、粗狂豪爽
众所周知,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都知道舞蹈离开了音乐就不能更好的去理解舞蹈的含义。同样佤族的木鼓舞也是需要音乐配合,但是这个音乐是佤族人民自己的歌声,当然歌声也是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敲木鼓时,人民开始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每一个人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加强了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使佤族人民的心靠的更近。在舞蹈第三段桥木鼓中,在木鼓的伴奏下,佤族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尽情的载歌载舞,场面非常的热闹。如果是一个外来人来到佤族一定会被佤族人民的歌声舞步所吸引,很快的被他们的气氛感染融入到里面。木鼓舞可以说是非常轻捷豪爽、热情奔放的。
四、木鼓舞在佤族舞蹈中的地位
(一)体现出了佤族的历史观
木鼓舞是在中间放一个木鼓,舞者都围绕着木鼓进行舞蹈。佤族是先有了木鼓才有了木鼓舞。木鼓舞最早是在母系社会后期产生的,根据资料记载,佤族的祖先在大山里生活,因为大山里土壤肥沃所以佤族的祖先就开始种庄稼卫生,但是经常遭到野兽的偷袭。相传在一次袭击中,佤族的祖先用木桩吓跑了野兽,庄稼获得了丰收。从此以后就制作了第一支木鼓。到了第二年人民为了庆祝庄稼的丰收,大家就围成一个圈,围绕着木鼓跳起舞,后来就慢慢的发展成现在的木鼓舞。并世世代代的留传下来,每年的春天都会举办一次。可以说木鼓舞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像木鼓舞这种流传至今的舞蹈在历史上是寥寥无几的。
(二)体现出了佤族民族精神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8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004: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达到应用翻译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 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四、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一)替换,改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9篇
三、诗词译入语文本的互文性
在强调意境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存在多方位、多角度的互文信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更是要把握好这些互文信息,使得译诗不失原诗的风格与韵味。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译入语文本(即译文文本)中对原诗词互文性的处理与体现。
1、互文性与意象传递
针对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第二节的开头,译者如何此中的互文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呢?从以下的三个译例来进行分析。
译文一: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许渊冲 译)
译文二:
Gol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 , pile up, faded, dead.
This season I could not bear
To pick them (Rexroth 译)
译文三:
Lo, how my lawn is rife with golden blooms
Of unched chrysanthemums
Weary their heads they bow.
Who cares to pluck them now? (Turner译)
许渊冲把“黄花”直译为“yellow flowers”,虽一目了然,可是读者不能联想到菊花这一意象。向日葵(sunflower)、金盏花(buttercups)等也是黄色的花儿。读者无法体味到原词中的互文意义。Rexroth 和Turner 把“黄花”直接释义成“chrysanthemums”。菊花在西方通常是用在葬礼上的花,英美人对菊花(chrysanthemums)的理解是一种怀念追悼之情。虽然和原词中菊花的内涵有差异,但悲伤之感还是吻合的。这样忠于原词的互文意义的译法更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也能加强英语读者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如果英语读者弄懂了菊花在汉语中的清高、孤傲的内涵意义,读到其他有关菊花这一意象的诗词也就自然可以产生类似的联想。也就能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
2、互文性与音韵传递
分析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的第一节前十四个字的两个译文文本。
译文一: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杨宪益,戴乃迭 译)
译文二:
I pine and peak
And questless seek
Cropping and moping to linger and languish
And on to wander and wonder, glare, stare and start
Flesh chilled
Ghost thrilled
And keep canker of rankling anguish (John Turner 译)
杨与戴二人的译文第一行中运用两个重复的词“seeking”,其中长元音/i:/的发音悠远深沉,很好烘托出寻寻觅觅的意境;第二行中的辅音/t?/ 、/kw/ 和/t/ 象征寂静,体现出词中的冷清;第三行的三个舌边音/l/的运用强化出原词的声音韵律,苦闷之情溢于言表。译文文本中每行词语的轻重音暗合原文的平仄韵律,同原诗的押韵方式十分相似,译得形神兼备,再现了原诗的悲戚之情。相比之下John Turner的译文没有把原文中音韵的互文信息很好的传递出来。虽然也押韵,但失去了原文由紧凑的叠词所带来的浓密的愁思之苦。
3、互文性与典故
分析一下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_》的两个译本:
译文一:
I think of someone in Wuling, far away
Distance haze hides the mansion in which I live.
Note: Wuling is an old name for south China
(茅于美 译)
译文二:
Far, far away you pass your days;
My bower here is drowned in haze.
(许渊冲 译)
茅于美的译文把“武陵人”直译成“someone in Wuling”,并在译文末加注的形式翻译出来。译出女词人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许渊冲的译文中把“武陵人”意译为“you”(你),没有把原词用典处的互文信息传达给译语读者。对于“秦楼”的翻译处理上,两位译者从译诗的全篇风格考量都未用更多的笔墨解释这一词语的典故内涵。对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每篇译诗还是要从整体来把握,本篇对译诗分析仅限从互文的角度来解读。
四、结语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第10篇
美学视角下的先锋诗论文
一、先锋诗的困境
首先、先锋诗歌被商业文化悬浮,它失却了前进的根基。在80年代,知识分子由于其作为启蒙者的地位,其美学观念和话语曾作为全社会的精神理想而广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倍感处于社会和文化中心位置的骄傲与自豪,而在90年代,他们不但因为从原有的主流文化中独立出来而深感不安,更惶恐的是大众因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放弃了纯粹精神生活的空间。有意思的是,主流文化和大众商业文化却保持了和谐与兼容,尽管大众商业文化品位不高,良莠混杂,但却实惠有效,这样一种格局,就将知识分子文化置于一种悬浮的地位,并使之丧失了原有的自信与进取精神。
其次,无深度地解构一切,失去了激情与想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某些诗作在形式上似乎具备一些先锋特征,但倘若真正地深入到文本内部,却很难读到某种深邃而独特的32审美意蕴,无法看到创作主体内心精神的超前性。如韩东、朱文等一些“断裂派”的作品,徐江、尹丽川、沈浩波等人的“身体诗歌”,都让人觉得其中的精神深度非常可疑。他们的文本所展示出来的多是各种苍白的精神基质和躯体欲望的疯狂,是无深度和无痛感的消解冲动,这使得人们根本无法体会到诗人出类拔萃的深度思考、与众不同的审美发现。
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一群先锋诗人围绕着“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种立场进行的一场近乎内讧式的争论。对先锋诗歌的写作而言,或许持何种立场写作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创作出有代表性的诗作,能否用有力的作品来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人们内心深处的忧虑与焦灼,以回应历史自身的长久期待,展示诗人在人类精神前沿的探索姿态。是的,这场争论的确暴露了一些先锋诗人狭隘的思维和苍白的精神。精神深度的缺失是先锋诗歌创作的一大悲剧,如《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就彻底瓦解了知识分子式的抒情,《事实上》是一首消解政治的道德神话,《北风吹》更是将阶级教育的文本下移为性意识文本。尽管这些作品在解构的意义上具有某些艺术突破,但在思想上却没有达到一种特有的深度,不能从本质上证明先锋诗歌的真正超前性和深刻性。
多元化的格局使得作家和诗人更加自由,这种自由是创造主体的自由,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呈现。然而,自由却有着复杂的内涵,倘若自由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极端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造成悲剧。当然,这些先锋诗人之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然而,理想和现实的极大矛盾与巨大落差,则是酿成诗人悲剧的一个共因。这该是我们从先锋诗人的悲剧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二、先锋诗的新生
(一)先锋诗歌边缘化,是喜还是忧
可以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主流――中年――权力”诗坛同“边缘――青年――地下”诗坛的对立格局中,后者曾以其对当代文化的责任感和在艺术上的新鲜感,,以“不平”之气屡屡对前者发起攻击,并最终获得了在诗歌内部的某种权力,成为今天继续解读和研究的经典文本。然而在90年代普遍的“个人化、私语化”写作中,尽管有许多人曾言称这正是写作的本真状态,但从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气质上,我们却看到了严重的“失重”和“落空”的局面,到处是弥漫着唯美和感伤气息的关于爱情、梦幻、死亡以及书斋中孤芳自赏的自言自语。事实上,诗歌本源于民间,它从哪里来,就应回到哪里去,走向边缘,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种视边缘化为诗歌衰落、从而倍感失落的态度,只不过是对原有中心地位的一种留恋而已,因为,诗歌和文学曾养活了作家和诗人。可以确信,下一次否定必然会出现。
(二)应有宏大的视野与终极追求
真正的先锋,它的`视野应是宏大的,是民族的,应与民族在经济上的崛起同步;同时,也是世界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先锋。先锋诗人是永远走在时间与意识前面的人,他没有任何可供自己模仿的对象,自己本身就是后来者的模仿对象。就目前而言,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至多也就是中国范围内的先锋诗歌,当代中国的先锋诗人大多也是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模仿西方的文学创作来进行创作,甚至亦步亦趋,机械复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所以,有人称中国的先锋是“伪先锋”也就不足为怪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学习与借鉴并不等于照搬照抄,更不能把西方的标准作为衡量评估的唯一标准。
先锋,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是从民族走向世界。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既然我们是屈原和老子的子孙,就应该立志使世界把惊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东方。原创性和民族性,应是当代中国的先锋诗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中国的先锋才能成为真正的先锋,中国的诗歌才能无愧于诗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