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写诗词的诀窍(实用7篇)

写诗词的诀窍(实用7篇)

时间:2023-12-15 12:04:34 古诗文

写诗词的诀窍 第1篇

1、明确立意。无论是写古诗还是现代式,立意都是开始写一首诗前就需想好的。也就是说在写诗前,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展**写。

2、讲究*仄。在古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声对仄声是古诗里一个普遍的规则,除了个别立意独特的外。而现代诗则比较**,一般不会要求*仄。

3、要有韵脚。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韵脚,也可以有多个,这样读起来也会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这一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需要的。当然,也不能可以去追求押韵,导致诗歌拗口。

4、虚实相对。太写实的诗歌会缺乏意境。因此,一般都会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这样诗歌才会给人如梦如幻的奇妙感。

5、句式变化。一般的古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但抒写范围是可以无限大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样才不会使诗歌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现代诗歌也是一样,要富于变化。

6、讲究意境。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诗歌意境好,则完全可以忽略*仄、押韵、虚实等问题。现代诗更是如此。

写诗词的诀窍 第2篇

1、上船:

上船分为从船头上与从船侧上两种。一种是从船头上;一种是从船侧上。从船侧上相对容易,只要船头船尾有人扶住,一个接一个上船即可。从船头上,首先大家先按自己的位置排好队,舵手先上,等舵手坐好了,划第五桨的两个人再按顺序上船,其他人依此类推,最后是鼓手上船。

2、鼓手:

敲鼓是一件很卖力气的活儿,敲鼓的节奏非常重要,一般是两轻一重,“砰砰梆砰砰梆”,划手一定要要随着鼓点的频率入水划浆。敲鼓的人要考虑到比赛的情况,一定要分配好划手的体能,所以鼓手要审时度势,了解赛场的情况,好采取正确的战术来应对比赛。

3、划手:

划龙舟是一个集体项目,划手一定要**举桨,桨**入水,**划水,桨**出水。划桨的时候浆要尽量往前伸,要满桨划水,桨要贴着船体划,划桨不仅仅是要用臂力,同是腰腹都要用力,所以身体要有一个往前探的动作,就是在划桨的时候要往前探身体,这样全身的力气就都能用上。

4、舵手:

舵手的姿势有站立把固定舵、站立把活动舵、坐着把活动舵。舵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好舵手不用划手也能把船划走,他是掌管着船的行进方向。如果不会掌舵,船体非常容易在原地打转,***的还会发生撞船事故,再有就是串道,在比赛规则中,串道是要取消名次的。

5、划手:

一般赛事有10名划手,划手排两队,左五人右五人,左五人的体重加起来要等于右五人的体重,目的是要保持船的*衡。另外体重沉的要坐在船后,体重轻的要坐在船头,这样能让船头翘起来,以达到船在水中行走时减少阻力,提高船的行进速度。

写诗词的诀窍 第3篇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诗词的诀窍 第4篇

一、*时厚积。不必多说。

二、忠于情感。要找准感觉,然后写诗就要忠于这种感觉。写作,不必忠于事实,但一定****的情感。就是你自己觉得怎样让感情抒发得最好最贴切,那就对了。

三、要有股浪劲儿,追逐美感。这浪劲儿非指内容猥琐、态度轻浮,而是写法上要拉开想象的空间,言之有物(这个物不一定是实物,大有可能只是一种情感),营造一种物在空中、**自在的浪漫感,或说美感,美不美,自己应该能感觉到。

简而言之,就是技巧和情感的结合,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前者是对后者的驾驭。没有写诗的“纯技巧”,如果刻意追求“纯技巧”,如老是讲究什么虚实结合之类,个人以为那是走了邪道。

写诗词的诀窍 第5篇

一、注意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二、作柏梁体

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三、作杂言诗

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四、入律的古风

这种仄韵与*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扩展资料:

古体诗的用韵: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写诗词的诀窍 第6篇

1、窜韵:顾名思义,就是用韵时,窜到的别的韵部。再简单的讲,就是押韵时用的韵字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这个窜韵也是写律诗时要避免的,是律诗中的一个大忌。

2、比兴:说到写诗,我们就不能不说到《诗经》, 《诗经》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就是两个字:比兴。比,就是比喻, 以某物喻其他,兴,就是,看见什么东西,引起、或激起兴趣,联想起其他的。比兴,是三千多年来,一直推崇的写作手法。比兴不是格律,是一种写作手法。

3、律诗的首联也叫起句,颔联也叫承句,颈联也叫转句,尾联也叫合句。

4、景起的作用:

是为了以景来衬托心情,为了好用比兴的手法,我们要学习诗经中最好用的手法。当然,写诗时我们选景要选用合适的景,与诗的内容最相符的景,要写实际的景,景起,写景的话就是景语,因为景语为兴。也就是说,他们写诗,都是因“景”而“兴”起。这就是“比兴”的兴。也是,今后我们初级阶段的硬性要求,写诗,必须从景语开始。不能直接的告白,必须使用景来兴起。起句是指什么?兴起下文,律诗的起承为景,景起景承,为什么要景起?入目即景,拿来即用,这是最简单的写法。

5、承句的主要作用:承句是指什么?承句,顾名,承接。承接上文同时引起下文。因此,承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接首句,承接、扩展、深入,进一步写景,深化主题。

6、起句与承句写景的区别:可以是远景近景的不同,可以是时空,远近、高低、古今等等方面的不同。因为承句的作用,就是扩张、扩展,深入、深化,所以我们不能在起句的景上继续打转。

简单归纳一下起承:起,兴起,所选择的景,符合后面的内容。承,在起句的基础上,扩张、扩展, 注意,是在起句的基础上, 这样做,是不偏离主题, 不能起句说西,承句说东。

7、景+情的章法:关于目前我们写诗的硬性要求就是:起承要写景,转合要写情,就是:景+情的章法。

当然,律诗也有情+景的写法,更还有情景交融的写法,但那些都比较难,景+情是最简单的章法,也是最易掌握的章法。

8、转句:转变。这个转变,不是转到不知道南北的地方去,是在起承的基础上的转变,是由景到情的转变或是由情到景的转变。咱们目前学习的章法是景+情,那么这里咱们主要讲的也是由景到情的转变。颈联也就是转句,应当写情。这个情不是毫无根由的来的,是起承的景引起的情,是建立在起承的基础上的。

9、合句:整个七律的尾联,也就是合句。合:总结全篇之意。合句在写时应当注意的是:要总结全篇,也就是前六句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思想,一般写合句的手法是比的手法。

10、起、承、转、合 四者的关联:

第一,四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就是四者的并重性。不论是七律还是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完成的。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一样性,才使得它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也才使律诗更美。四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也就是四者的并重性。

那么,具体到写作过程中,就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同样的道理,该转句的时候,也不可以把转句写成别的三个句,当然根据所写题材内容的不同,起有多种方法,同样的,承、转、合也有多种方法。起承转合也是这个道理。四个部分,全部都重要。它们的重要性是没有区别的,少了哪个都不行。

第二,就是四者各自的**性。所谓**性就是指四个部分里随便哪个部分,与其他三个部分,都是不同的。**性,也是区别于其他三个部分的排它性、唯一性。

第三,就是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四者是一脉相连的,运用起来时是不能断裂的。

11、双声:借用现代汉语拼音,就是相连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在律诗中要求是不能这样使用的。也就是说,一句诗中,相邻的两个字的声母不允许相同。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可以避免拗口,避免朗诵不顺。但有专用名词是例外的,比如:长城 黄河。这些词已经成为专有名词,这是可以双声的。

12、叠韵:借用现代汉语拼音来讲,是指律诗句中相邻两字的韵母相同。在律诗写作中也是要避免的。

13、韵不入诗:简单的讲就是在律诗创作过程中,所有韵部的字除韵字位置外,不得在其它位置出现。

这样做的好处:1方便断句。古人的诗是吟唱的,一个韵字便是一层意思,使听者更明白。2有时所选用的韵字所在的韵部的韵字少,如果韵字入诗,那么便减少了你选用韵字的**。韵不入诗,用韵时就更有利,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

14、八句首字的*仄分配原则:以4:4为最好,5:3或3:5也很好,但一般不要出现6:2或是2:6,更不要出现1:7或7:1及8:0或0:8这样的情况。

15、起承转合中起与合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合句一定要与起句相呼应。

比如:生长明妃尚有村,千载琵琶作胡语。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西楼望月几回圆?也相呼应。

16、起承转合时的比喻:起,就好象法庭**一样,先出示证物;承,就是根据这些证物进行辩论;转呢,就是宣判;合,就是执行。那么,证物和执行,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吗?有呼应关系吗?答:有的。

17、多字:就是诗中多余的字。这在律诗的写作中是要禁止的,是不允许犯的。多字一般指的是每句的前两字,不指其他位置。

18、诗眼:是指诗中某个字,或者某个词组特别的好,特别的突出。

诗的整体是有若干局部组成的,局部的诗眼可加强诗的整体,活化诗的整体,诗眼与诗的整体是有机的、密不可分的。

写诗词的诀窍 第7篇

1、握桨:划行时要自然放松,不能握得太紧,以免手心起泡,左排坐姿的握桨要领与右排一样,只要左、右手换位即可。

2、坐姿:合理利用两腿前蹬后撑的力量,稳定身体重心。利用身体前俯,躯干扭转,充分做伸肩动作,拉水时脚要前蹬,移桨时脚要后撑。

3、入水:左排划手划水时,身体前倾,转动躯干,右肩前伸,桨入水时右臂向前伸直,桨入水的`角度一定在80-90度之间。

4、拉水:桨入水后划手马上要拉水,拉水时右臂后拉,左臂向下压桨,拉水距离要尽量长,拉水时间尽可能短而快。

5、桨出水:在桨拉水结束后的出水动作要规范。出水时,左臂放松,上抬提桨,右腕内扣,上抬提桨,使桨叶御水。 左、右臂放松上抬提桨,桨不能提得太高,刚过水面即可。

6、前推移桨:左手下压,使桨几乎与水面*行,接着右臂往前推桨,然**水。这种方法适合风浪较大的比赛场地,运动员身体不高,但手臂力量大。

拓展延伸:

一、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二、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

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1、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2、纪念伍子胥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3、纪念曹娥

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家秋瑾的意义。

——霹雳舞练习诀窍

霹雳舞练习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