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必备5篇)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必备5篇)

时间:2023-12-28 10:34:01 古诗文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第1篇

袅袅:1.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2.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凄凄:形容寒凉或形容悲伤凄凉。

白居易池上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niǎo niǎo liáng fēng dòng ,qī qī hán lù líng 。

lán shuāi huā shǐ bái ,hé pò yè yóu qīng 。

dú lì qī shā hè ,shuāng fēi zhào shuǐ yíng 。

ruò wéi liáo luò jìng ,réng zhí jiǔ chū xǐng 。

白居易池上赏析(鉴赏):

这是描述酒后初醒,看到的景色,生动的表现出了深秋寒露的景象。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xxx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xxx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xxx,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xxx)。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xxx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xxx、xxx、xxx、xxx、xxx、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xxx、xxx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xxx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第2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xxx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xxx并称“xxx”。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xxx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xxx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第3篇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xxx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xxx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xxx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xxx、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xxx,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xxx,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xxx齐名,曰xxx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xxx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xxx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xxx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第4篇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xxx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第5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xxx、xxx、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xxx、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xxx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xxx。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