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赏析篇1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鹤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许,一在齐,皆在河南,故忆之。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一雁声②。露从今夜白③,月是故乡明④。有弟皆分散⑤,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不达⑦,况乃未休兵⑧。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杜臆》: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周注】伤心折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①庾信诗:“戍楼鸣夕鼓。”刘孝绰诗:“隔山闻戍鼓。”《汉书》:赤眉烧长安宫室,城中无人行。②张正见诗:“对月想边秋。”又:“终无一雁带书飞。”③《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薛道衡诗:“今夜寒车出。”④苏武诗:“故乡梦中近。”⑤《左传》:“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陶潜诗:“分散逐风转。”⑥《诗》:“乐子之无家。”又:“死生契阔。”⑦魏文帝诗:“寄书浮云往不还。”陆机诗:“音书长不达。”⑧《史记》:莫如按甲休兵。王彦辅曰: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杜甫诗赏析篇2
[唐]杜甫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
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作品赏析:
依旧次在上元二年。《内经》:早卧早起。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①,开林出远山②。一丘藏曲折③缓步有跻攀④。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惟幽事关心,故春常早起。次联,幽事之在外者。三联,幽事之在内者。童仆携酒,可以遂此幽兴矣。吴论:江岸将聵,故贴石以防之。远山蒙翳,故林以出之。)。
①隤,下坠也。②隋炀帝诗:“云散远山空。”③一丘,指草堂。班固书:“严子栖迟一丘之中,不易其乐。”张缵启:“至于一丘一壑,自谓出处无辨。”王褒《四子讲德论》:“曲折不失节。”④《战国策》“缓步以当车。”方虚谷曰:杜此等诗,乃晚唐之祖。千锻百炼,似此者极多。尾句别换意,亦晚唐所必然者。
杜甫诗赏析篇3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1】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2】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3】炬:一作“烛”。
【4】“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
【5】自语:自言自语。
【6】中天:半空之中。
【7】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8】关塞:边关;边塞。
【9】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10】伶俜:流离失所。
【11】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2】“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
【13】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评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评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诚如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令人叹服。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_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还是没法子回到洛阳啊!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怎能用两句诗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这就会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为什么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鹤注】此广德二年在幕府作。
清秋幕府井梧寒①,独宿江城蜡炬残②。永夜角声悲自语③,中天月色好谁看④。风尘荏苒音书绝⑤,关塞萧条行路难⑥。已忍伶俜十年事⑦,强移栖息一枝安⑧。
(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按《杜臆》,悲自语,好谁看,下三字边读。悲字、好字,作活字用。测旨将角声悲、月色好连读于下两字,未妥。朱瀚曰: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
①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汉书》:李广幕府省文书。庾肩吾诗:②《诗》:“敦彼独宿。”③王延诗:“霏云承永夜。”胡夏客曰:角本列宿,故借角声对月色,殊巧。庾信诗:“地迥角声长。”④梁武帝诗:“秋月出中天。”何逊诗:“月色临窗树。”⑤《诗》:“荏苒柔木。”
【邵注】荏苒,侵寻也。张华诗:“荏苒日月。”庾信诗:“音书两俱绝。”⑥关塞,注别见。曹植诗:“中野何萧条。”蔡琰《笳曲》:“关山修阻兮行路难。”⑦古《猛虎行》:“伶俜到他乡。”《易》:“十年乃字。”邵宝云:自禄山初反,至此为十年。顾注谓自乾元初弃官至广德二年为七年,其云十年者,举成数言耳。两说不同,今从前说。⑧宋武帝教:“栖息阊阎,怀宝待耀。”左思诗:“巢林栖一枝。”
杜甫诗赏析篇4
[唐]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萧索汉水清,缅通淮湖税。
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生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
作品赏析:
此是至德二载,初赴行在时作。肃宗在凤翔,两京未恢复,故有顿兵岐梁、二京未收之句,公尚未拜拾遗,故云:“我无匡复资。”《唐书》:汉中郡,属山南道,本梁州汉川郡。天宝元年改汉中郡,兴元元年升为兴元府。
威弧不能弦①,自尔无宁岁②。川谷血横流③,豺狼沸相噬④。
(首叹天宝致乱之由。明皇不能早除禄山,以致祸乱连年,故云:“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
①《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扬雄《河东赋》:“彏天狼之威弧。”【钱笺】《天官书》:西宫七宿觜星,东有大星曰狼,狼下四星曰弧,弧属矢,拟射于狼,弧不直狼,则盗贼起,所谓不能弦也,下故有“豺狼沸相噬”之句。②《国语》:“自子之行,晋无宁岁。”③《法言》:“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孟子》:“洪水横流。”④后汉张纲曰:“豺狼当道。”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调敝①。顿兵歧梁下②,却跨沙漠裔③。二京陷未收④。四极我得制⑤。萧索汉水清⑥,缅通淮湖税⑦。
(此言肃宗兴复之势。灵武在凤翔之北,故曰北来。岐、梁二山,在凤翔境内,王师在焉。沙漠裔,回绝方许助兵也。四极制,四方犹奉唐朔也。汉水连接淮湖,当时贡赋,得以不绝矣。二句切汉中)
①陈琳书:“长驱山河,朝至暮捷。”《汉书·酷吏传》“吏民益凋敝。”②诸葛武侯《遣陈震往吴论》:“顿兵相持。”杜笃《论都赋》:“衍陈于岐梁。”③李陵诗:“经万里兮度沙漠。”中国之有外夷,犹衣之有裔也。④《晋书·儒林传》:二京继踵以沦胥。⑤《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汉·礼乐志》:“四极爰辏。”师古曰:“四方极远之处也。”③阮籍诗:“萧索人所悲。”《汉书注》:“索,尽也。”汉水在汉中。⑦缅,远也。《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胡。”《通鉴》:至德元载十月,第五琦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泝江汉而上,至洋州,令汉中王璃陆运至扶风以助军,上从之。
使者纷星散①,王纲尚旒缀②。南伯从事贤③,君行立谈际④。坐知七曜历⑤,手画三军势⑥。冰雪净聪明⑦,雷霆走精锐⑧。
(此言侍御才堪经世。使者星散、经营边事也。王纲旒缀,人心系属也。南伯,指汉中王瑀。从事,指府中幕僚。立谈,起下四句。聪明,承七曜。精锐,承三军。此称其智勇过人。《杜臆》:冰雪雷霆一联,篇中警语,言明而且断,方能济世也。)①古诗:“星使日夜驰。”《春秋运斗枢》:“璇玑星散。”②曹冏《六代论》:“王纲弛而复张。”《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系属,如旗之旒,为硫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刘垠《劝进书》:“国家之危,有若缀旒。”③《通鉴》:至德元载七月,玄宗以陇西公瑀为汉中王、梁少都督、山南西道采访防御使。④《史记》:虞卿立谈而取卿相。⑤《唐·艺文志》: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何承天集》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通志》:日、月、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也。《北史》:刘焯博学洽闻,如《九章算术》、《周髀七曜书》,莫不覆其本根,穷其秘要。⑥《李德林集》:“口授兵书,手画行阵。”《汉书》:张干秋击乌桓还,霍光问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⑦江总诗,“净心抱冰雪。”⑧《左传》:“畏之如雷霆。”晋刘弘表:“奋扬雷霆,折冲万里。”《通鉴》。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至尊方吁食①,仗尔布嘉惠②。补阙暮征入③,柱史晨征憩④。正当艰难时⑤,实藉长久计。
(此言朝廷倚侍御以为重。谏官作判,此乃破例用人,正以边防警急,故暮入晨征耳。有久长计,则可以布嘉惠矣。)
①《左传》:伍奢曰:“楚君大夫其吁食乎。”注:“吁,晏也。”②贾谊赋,“恭承嘉惠兮。”③【张綖注】补阙,谏官也。萧望之愿在朝补阙。④鹤曰:御史在殿柱之间,亦谓之柱下中,秦改为侍御史。张苍自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即其任也。《通典》: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一名柱后史。征憩,征行不遑少憩也。⑤《诗》,“天步艰难。”
回风吹独树①,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②。居人莽牢落③,游子方迢递④。徘徊悲生离⑤,局促老一世⑥。
(此叙送别情景。独树,比居者。执袂,送行者。苍烟暮凝,山门夕闭,说得临别凄凉。居人,公自谓。游子,指侍御。生离,顶游子。局促,顶居人。)
①古诗:“回风动地。”何逊诗:“天边看独树。”②隋萧子隆诗:“山门一已绝。”③《诗》:“巷无居人。”《上林赋》:“牢落陆离。”牢落,寥落也。④魏文帝诗:“游子恋所生。”何逊诗:“迢递封畿外。”⑤前汉《天马歌》:“神裴回,若流放。”此徘徊所出。吴迈远诗:“生离不可闻。”⑥《前汉·灌夫传》:“今日廷论,局促效辕下驹。”刘桢诗:“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陶唐歌遗民①,后汉更列帝②。我无匡复资③,聊欲从此逝④。
(未以自叙作结。唐柞中兴,故比之后汉列帝。公未授官,故自言遗民欲逝。此章首尾各四句,中四段各八句。)
①《左传》:季札请观周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②后汉自光武以下凡十二帝。③殷仲文表:“匡复社稷,大弘善类。”④《汉书》:高帝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阮籍诗:“吾将从此逝。”逝,谓隐去也。胡夏客曰:公《送樊侍御》、《送从弟亚》、《送韦评事》三诗,感慨悲壮,使人懦气亦奋,宜其躬遇中兴,此声音之通乎时命者也。
杜甫诗赏析篇5
原文:
[唐]杜甫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作品赏析:
【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诗云楚山,夔属楚地也。
昔者与高李(【原注】高适、李白),晚登单父台①。寒芜际碣石②,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③,飞藿去徘徊④。清霜大泽冻⑤,禽兽有余哀⑥。
(首叙昔日东游之事。公遇高李于齐兗,在天宝四载。寒芜二句,秋日远景;桑柘四句,秋日近景。此皆登台所见者。)
①《旧唐书》:单父,古邑,贞观十七年属宋州。考《寰宇记》,子贱琴台,在县北一里高三丈。②颜廷之诗:“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此寒芜二字所本。《齐地记》:渤海东有碣石。③谢脁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④阮籍诗:“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广韵》:“藿,大豆叶。又,草名。”⑤湛方主《吊鹤文》:“负清霜而夜鸣。”⑥陆机诗:“愿言有余哀。”
是时仓虞实①,洞达寰区开②。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③。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
(此记当时宠任边将,因东游而并尽之。将望三台,禄山恃功。君无所惜,明皇滥赏也。)
①《风俗通》:汉文帝即位十余年,百姓足,仓廪实。②《东都赋》:“平夷洞达,万方辐凑。”《后汉·逸民传论》:“自致寰区之外。”寰区开,言道路无梗。③梦弼曰:望三台,禄山领范阳节度,求平章事也。《帝王世纪》: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台。”孟康注:“泰阶,三台也,台星凡六。”
幽燕盛用武①,供给亦劳哉②。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③。肉食三十万④,猎射起黄埃⑤。
(上言将之雄,此见军之盛,皆寓讽刺于称扬。泛海输粟,_日疲。射猎练军,则兵日横。欲不乱得乎?)
①江淹诗:“幽燕非我国。”《晋书·司马承传》:用武之国也。②《汉·郊祀志》:“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③吴门,即苏州。蓬莱,在山东。《魏志》:“献帝策命:穑人昏作,粟帛滞积。”《邹阳传》:“转输流粟,千里不绝。”《海赋》:“泛海凌山。”《博议》云:唐运江淮租税,以给幽燕,此天宝间海运也。④《左传》:“肉食者鄙。”⑤贾山《至言》:“日日猎射,击兔伐孤。”《芜城赋》:“直视千里外,惟见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①,青岁已摧颓②。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③。
(此抚旧交而有感也。登台故人,不可复见矣。欲须贤共济,当以骏骨引龙媒,乃自负之语。)
①潘岳《西征赋》:“奏策罟以长眺。”②青岁,犹云青年。陈子昂《春台引》:“迟美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③骏骨、龙媒,注皆别见。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①。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②。庞公任本性③,携子卧苍苔④。
(此援古人以寄慨也。前人勋业,本可追踪,但遭际非时,亦止为庞公之遁世而已。结意无限悲凉。此章,前后三段各八句,中间二段各六句。)
①卢元昌谓:商山四句,因高李而并忆中兴往事。“商山议得失”,指李泌_太子事。“蜀主脱嫌猜”,指泌易表章请上皇还京。“吕尚封国邑”,指灵武功臣叨封爵邑者。“傅说已盐梅”,指扈从大臣晋阶宰相者。引证亦似有据,但于骏骨、龙媒,意不上接续耳。【朱注】《汉书》:上欲使太子将兵击黥布,四人说建成侯吕泽,夜见吕氏,止其行。故云“议得失”。《蜀志》: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史记》:太公封于营丘。《说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②《史记·孔子世家》:“低回留之不能去。③《淮南子》:“松柏有本性。”④陈琳诗:“穷谷之污,生以苍苔。”公夔州后诗,间有伤于繁絮者,此则长短适中,浓淡合节,整散兼行,而摹情写景,已觉兴会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
杜甫诗赏析篇6
[唐]杜甫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色一径尽,崖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
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
原注:
同谷县作。
《方舆胜览》:万丈潭,在同谷县东南七里,俗传有龙自潭飞出。梦弼曰:同谷有凤凰潭,一名万丈潭,盖两山危立,其下泓澄万丈。《杜臆》:同谷有龙峡,峡傍有潭,其深莫测,曰万丈潭。
青溪含冥寞①,神物有显晦②。龙依积水蟠③,窟压万丈内④。
(领起全局。《杜臆》:青溪与神物,合而成其神异,起语大有力量。龙承神物,窟承青溪。)
①《世说》:谢益寿曰:“青溪之曲,复何穷尽。”庾信诗:“冥寞尔游岱。”②《易》:“天生神物。”③《荀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④潘岳《梅赋》:“悬水万丈。”
跼踢步凌垠堮①,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②,却立苍石大。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③,倒影垂澹濧④。
(下两条,申言青溪含冥漠。此自山上而及潭中也。曰跼、曰侧、曰前、曰却、历尽高下前后矣。一径,路之狭。两壁,岩之峭。削成,壁深入。倒影,山下照。)
①《淮南子》:“出于无垠堮之门。”许慎注:“垠堮,端崖也。”②《洛阳伽蓝记》:洛水《永桥铭》:“前临少室,却负太行。”此“前”“却”二字所本。《杜臆》:前临洪涛,指嘉陵江,盖同谷之东河南河,俱入龙峡而注于嘉陵江也。东河源出秦州南,南河源出清渠堡南。《海赋》:“洪涛澜汗,万里无际。”③《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相如《子虚赋》:“乘虚无。”④《汉·郊祀志》:“登遐倒影。”晋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郑曰:澹瀩,犹澹沲也。《集韵》作■,水带沙往来貌。《广韵》:“濧,清也,濡也。”【吴注】《天台赋序》:“或倒影于重溟。”
黑知湾澴底①,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②,飞鸟不在外③。高萝成帷幄④,寒木垒旌筛⑤。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此自潭中而及四傍也。黑,言渊底。清,言波面。云鸟,形容潭之深广。萝结若帷,木摇如旆,曲通来水,潜泄去流,此潭外周围之景。《杜臆》:孤云二句,形容虚明空洞,无底无边之神妙。胡夏客曰:上句人犹能作,下句造语更奇)。
①《玉篇》:“澴,聚流也。”②陶潜诗:“孤云独无依。”③阮籍诗:“飞鸟鸣相过。”④陆机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⑤康协《终南行》:“枫丹杉碧,垒旌立旆。”
造幽无人境①,发兴自我辈②。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闭藏修鳞蛰③,出入巨石碍④。何当炎天过⑤,快意风云会。
(末叹游潭之胜,回应神物有显晦。《杜臆》:幽造发兴,此地灵人杰,遭遇之奇,可一而不可再者,故此游足敌穷途遗恨。【朱注】方冬龙蛰,未能劈石而出,还思暑天过此,观其腾跃于风云之会耳。此章,首段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天台赋》:“卒践无人之境。”②《世说》:范荣期云:“应是我辈语。”③《淮南子》:“冬万物闭藏。”④《水经注》:“巨石临危。”徐陵诗:“石碍波前响。”⑤颜延之诗:“炎天方埃郁。”周珽曰:通篇摩写山水,极其幽隐奇怪,令人不觉兴逸心怡。
杨德周曰:山水间诗,最忌庸腐答应,试看杜公《青阳峡》《万丈潭》《飞仙阁》《龙门阁》诸篇,幽灵危险,直令气浮者沉,心浅者深,刻划之中,元气浑沦,窈冥之内,光怪迸发。初学更宜于此缎炼揣摩,庶能自拔泥滓。
昆山王履曰:昌黎《南山》诗,二百四句,铺叙详,文采赡,议者谓其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能到。然窃观“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西南雄太白,突直莫间簉。藩都酬德运,分宅占丁戊。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初从蓝田入,顾盼劳颈脰”等十余句,凡大山皆可当,不独终南也。况又每有梗韵生意,使文辞牵缀,而义理不得通畅,恐非终南本色耳。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
杜甫诗赏析篇7
[唐]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作品赏析:
诗云“国步初反正”、“远赴湘吴春”,盖在广德二年春代宗回京后作。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棒。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①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②。
(此叹贺兰之困穷。士之寂寞,由于世未识贤。其甘守饥贫,宁为骥倦鹰驯,不为雀饱群飞,此可见其志节矣。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
①王僧孺诗:“日中驱上驷,骧首通京苑。”②婴,萦绕也。
国步初反正①,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氓下芋②,君思千里莼③。生离与死别④,自古鼻酸辛⑤。
(此叙送行之意。反正,代宗还京。风尘,吐著未靖。悲歌远赴,皆指銛言。岷下,公滞蜀。思药,钻往吴。彼此离别,故至伤心也。他注以湘吴为公欲往吴楚者,误。黄鹤谓铦欲东下,是也。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汉书·高帝纪》:拨乱世反之正。②《翟方进传》:童谣云:“饭我豆食羹芋魁。”《货殖传》:“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蹲鸱:芋也。”③《世说》: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问机吴中何以敌此。机曰:“千里莼羹,但未下盐鼓耳。”《一统志》:千里湖溧阳县东南一十五里,至今产美莼,俗呼千里莼。【朱注】贺兰,当是吴人而游蜀者,故有君思千里之句。④《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⑤《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