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诗句篇1
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4、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7、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2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2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2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8、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2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3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龚自珍诗句篇2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⑶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⑷降:降生,降临。
赏析
此首诗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总共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句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龚自珍诗句篇3
漫感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尖,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① B (3分)
② 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对比赏析
《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_》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七言绝句。《己亥杂诗》写于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计315首,全属七言绝句,此篇是《己亥杂诗》第九十六首。此处是“剑”、“箫”意象在定庵诗中的最后一次出现,亦是他对平生深有所感的“剑箫”心事即“一箫一剑平生意”的总结。
《漫感》是清末诗人龚自珍的著名诗作。诗中的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_,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然而“少年击剑更_,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之96),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二句:可与本年所写词《令》互参丑奴儿。其上阕云:“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稍后三年他写的《秋心三首》中的“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与此诗首二句意同。
前文说过,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拓展: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龚自珍诗句篇4
1、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2、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8、纷披乍依下迥,掣曳或是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10、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11、飞燕之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是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14、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15、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7、王师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下翁。——陆游《示儿》
18、余是亦赴京国,何当献凯会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9、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2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22、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高适《塞下曲》
23、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24、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25、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是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26、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2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之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28、忽醒之然,成感慨,望下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0、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龚自珍诗句篇5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万马齐喑究可哀 。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本文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很生动,极富有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诗,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的时候,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_。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