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神话的古诗(热门7篇)

神话的古诗(热门7篇)

时间:2023-09-19 14:52:26 古诗文

神话的古诗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神话的古诗篇2

迢迢牵牛星⑴

迢迢牵牛星⑵,皎皎河汉女⑶。

纤纤擢素手⑷,札札弄机杼⑸。

终日不成章⑹,泣涕零如雨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⑻?

盈盈一水间⑼,脉脉不得语⑽。

作品注释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3、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4、擢(zhuó):摆弄的意思。素:白皙。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5、札(zhá)札:这是一个象声词。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6、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7、涕:眼泪。零:落下。

8、去:间隔。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能有多远啊?

9、间(jian第四声):隔,之间。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0、脉脉(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白话译文

(看那天边)遥远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作品鉴赏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神话的古诗篇3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

皎皎河汉女,

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

重点字词解析

①迢迢:遥远。瞳皎:光明。②擢:摆动。扎扎:机织声;机杼:织布的梭子。③章:布帛上的绞理;零:落。此句意: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只是哭泣。④此二句意:银河水清又不深,牛女二星相距也不远。⑤盈盈: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古情相视的样子。此二句意;牛女只一水之隔却相望不得语。

赏析鉴赏

本诗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记载是《诗经》,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本诗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索手,札扎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问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社会动乱,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极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此外,这首诗还得力于它高超的写作技巧;

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皎皎”突出织女星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艳的容颜;“纤纤”楹言手的细长秀美,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札札”织布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盈盈”写银河水的清澈;“脉脉”蕴含织女情感的丰富与专一。这些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它的写境用语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本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主要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垒诗通篇使用了比兴手法。全诗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于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进去。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本诗正是由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统一,才使得它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神话的古诗篇4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汉,天河也),监亦有光。跂(q 隅,边)彼织女,终日七襄(襄,次或行)。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W n明亮意)彼牵牛,不以服(服,驾)箱(车箱)。”⑴意思是说,在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清彻的光。河这边有一位勤劳的织女,每天织出锦纹七行。虽说每天织出七行,却不能反复地织成锦章。因为银河那边有牵牛郎,却不能用来驾车箱。这几句诗是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⑵。

《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⑶。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

神话的古诗篇5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是中国一个充满神气色彩的古典故事。牵牛星即,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座的名称,可就因为这种传说成为了人们羡慕而又伤感的神仙眷侣。

首先诗篇用字恰到好处,从“皎皎”、“纤纤”我们可以想到织女的美貌——“静女其淑”吧。每一句诗词都押韵,使诗本来的意境又有了新的升华。其次短短的五十个字却写出了一种由悲和泪交织而成的感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难道“迢迢”的只有“牵牛星”;“皎皎”的只有“河汉女”吗?前者“迢迢”不正说明后者从未断过的思念吗;后者“皎皎”不正映衬前者每到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那份苦楚吗?挺喜欢“脉脉”这个词语,将伤感似乎委婉却又直接的宣泄出来。“斜昏脉脉水悠悠”同样的伤感,同样的意境,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刻苦铭心……

关于他们有太多的眼泪需要我们去流,感情需要等待、交流、付出……试想古代,牛朗好比流落在千里之外的不归之人,织女则是一位美貌思妇。那种复杂而又多味的情感岂可能简简单单的就表达出来?然而此时最怕,的就是思念,就是等待。内心是多么的寂寞:也许是“肠断白蘋洲”的伤痛,也许“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吧……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她选择等待!为爱等待!她的泪如雨般的洒落,因为太多美好的回忆又重新飞过她的脑海。她曾经为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放弃了一切,放弃了所有,她在等待!她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是别离,但她相信她的等待!

有人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但!浩瀚的“银河”又怎可能“清且浅”?她也想迈步踏过银河,可她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也是没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彼此相伴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即使一水相隔,也阻隔不了他们的情意,即使“脉脉不得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只要彼此都好,一切也就够了。秦观在《鹊桥仙》也有这样的感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神话的古诗篇6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前言】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是一部包含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的重要文献。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干戚:盾斧。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都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翻译】

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鉴赏】

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的女儿——女娃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_。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_,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关于“同物”的理解

关于“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一句,有的认为,上句言生时,下句言死后,“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然而这样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可见物为天地万物之意,而精卫化去为鸟,刑天化去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二者虽则化为了异物,但实际上与生前并没有区别,都有着自己的意志,都是天地所生的有灵之物,都同归于自然大道。所谓的生死、化与不化,都不能改变“同物”的本质。因而,既然同样是“物”,只不过形态有所不同,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那么化去也就没有任何的悔恨了。“物”不仅仅是指精卫与刑天本来的形态而言的,“同物既无虑”与“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因果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诗文更能表达出一种道生万物而万物一同的意义,更能理解“化去不复悔”的原因,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神话的古诗篇7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近学了这首诗,颇有些感受,于是乎就提笔写下了这一篇,类似误读的文。

我先介绍一下,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本诗是其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为题。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初读这首诗,我并不觉得他写得很好。可以说是既不像李商隐的那般朦胧而有深意,也不似柳永的那般婉约而绮丽。但老师把全诗解释了一遍之后,我就又开始了我的幻想,心思也渐渐离开了课堂。

东汉末年,中原四处战火弥漫。一位富人家的小姐,遇见了一位壮志未酬的少年,就在去年的灯会上。少年佳人就这么爱上了,无怨无悔的,无视家庭的差距。

那女子在河边与情郎定下三生誓言。定好,等战争结束,他就娶她为妻。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女子蹙眉,可是,我爹爹反对我们的事,郎君,你说我要怎么办才好啊。

我会去参军,等我出人头地了,定带着千金来娶你!你要等我。

女子眼里充满了幸福的泪水,其实很是担心,担心郎君你就这么一去不回,再无归期。

明日我就收拾行囊,去投靠义军。你会来吗?

一定会来。

我想后来,那女子的父亲应该是把她囚禁在家里,不让她出门了,就这样脸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吧。想想也是的,有哪个富贵人家会让女儿嫁给一个生死未卜的穷人呢?我想有人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我就肯定那女子是富人呢?证据是肯定有的,“纤纤擢素手”,“纤纤”的意思很明确,纤细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想想看,若不是有钱人家的女儿,手可能那么好吗?而且,这一句的完全解释是“织女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看看,柔美雪白的手,保养的多好啊!现在的人都不一定能有那么好的手呢!咳咳……偏题了。还有,既然她是织女,那人肯定是牛郎了,既然是牛郎家境也就一定不是那么富裕的,当然也不至于到只剩牛的样子……应该是平民老百姓这样吧。

这首诗,我觉得有些哀怨吧,“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句就像在埋怨谁似的,就像一女子埋怨着情郎,你我不过一水之隔,为何你不能与我见面?当然,这也可能是男子用女子的角度写的,这点我也不反对的。

其实,我觉得要是让一个千金小姐和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人在一起,一定不会幸福的吧?千金小姐什么都不会做,那双柔美雪白的手也会慢慢变粗变老吧?要是那男人出人头地了,还不知会不会回来找她呢,说不定会上哪里去风流快活吧?总之,我觉得要是那个女子嫁给那个男人一定不会幸福的,毕竟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几句诗,几句话就能幸福一辈子的。

有时候,爱情显得那么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