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古诗视频篇1
这首唐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它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首唐诗《池上》中的“撑小艇”是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其中的“莲”是指白荷花结的莲蓬;其中的“解”是指明白,懂得,知道;其中的“踪迹”是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其中的“浮萍”是指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这首唐诗《池上》的意思是:轻轻的湖水中,碧绿的莲叶托起一朵朵洁白的莲花,这里真美、真静呀!忽然一只小船出现了,那是几个调皮的孩子来采白莲,他们偷偷地来,悄悄地采,快快地溜,却不懂得掩盖自己的踪迹,看小船划过,浮萍分开,湖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
池上古诗视频篇2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他观察到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用行动描写,用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使儿童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本来是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平凡的小事,诗人能准确地捕捉到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生动的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却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孩童的这种天真烂漫,真是是让人忍俊不禁。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既可爱、可信又可亲,给人呼之欲出的感觉。
“小娃撑小艇”首句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的现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了。而这首五言绝句,诗人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更何况小艇的意思可以有很多词语来代替。这就是白居易运用民歌、童谣的风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把不经意间发现的一件有趣的事,写得让人荡气回肠。
池上古诗视频篇3
池塘里的荷花开了,发出诱人的香气.有粉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花朵,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椭圆形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把大蒲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立在水中,在荷叶的映衬下,就像一个个刚刚洗完澡的羞答答的小姑娘,非常漂亮.
一个小朋友经受不住荷花的诱惑,背着父母,划着小船偷偷地来到池塘里采荷花,他采啊,采啊,高兴极了,把回家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天渐渐黑了,这时他才想到了回家,他恋恋不舍的划着小船往家走,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在湖里留下了小船经过的痕迹.
小朋友们虽然荷花很漂亮,采莲也很有趣,但是咱们可不能像他那样调皮噢,那是很危险的!
池上古诗视频篇4
一问:文中的“偷”应指偷家里的还是别人家的?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则诗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绝对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问:既然是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是“拿”,为什么诗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问: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四问: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疏忽,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五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 ……
围绕这五问,让学生逐一探究,从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难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乐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画。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
一读:自学古诗。让学生在小组内或、或看插图(如“蓬头”)、或揣摩诗句(如“草映身”)、或联系已知(如“借问”曾在《清明》一诗中接触过),主动投入学习。
二读:理解。让学生纷纷登台宣讲自己的“自学所得”,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三看图,纠错。
师:老师发现这幅图有几处与诗句不符合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揣摩,看谁能最快发现。(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听到书上竟然有错,积极性空前高涨。)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稚子头发应该是蓬乱的样子,可是图上的.小孩的头发竟然是一丝不乱,非常整齐!大错呀!
生:“侧坐莓苔草映身”讲小孩子是侧着身子坐着,可是图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还有一处,“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说的是很远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声,担心会把鱼儿吓跑的,可是图上小孩与路人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在教学中,碰到了书本上有错误的题目或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进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灵活地进行处理“将错就错”就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向成熟。)
四、揣摩动作“招手”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是让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让行人走开?还是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做摆手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那个小孩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
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五、内化古诗。
这样有趣的教学,你是否也有过呢?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的发现一个点,顺势而导,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就能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
课前多投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样的情境中来吧!
池上古诗视频篇5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平。那平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池上古诗视频篇6
池上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资料:
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池上古诗视频篇7
作品简介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
池上
小娃撑小艇⑴,偷采白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
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⑵白莲:白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白话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