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时间:2024-01-19 11:57:32 总结报告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还有更多小学学习资料,可以关注 @宝爸笔记 ,大家一起交流、积累。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⑴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⑵角的分类

①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③直角:等于

钝角:大于90°的角叫做直角。

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⑤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

xxx: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xxx是360°。180°。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⑴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1254300000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亿。

⑵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亿。

⑶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8、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xxx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记作。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xxx几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是两位小数,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

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分类

⑴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都是纯小数。

⑵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都是带小数。

⑶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都是有限小数。

⑷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⑸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

⑹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

的循环节是“9”,的循环节是“54”。

⑺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

⑻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⑴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⑵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⑶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⑷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5、分数的分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⑴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⑵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⑶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⑴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⑵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7、约分和通分

⑴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⑵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⑶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⑸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8、倒数

⑴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⑵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⑶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_%_来表示。

2、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牐闯砂俜质褪?0%,则六成五就是65%。

5、纳税和利息: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由银行规定按年或按月计算。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意义不同。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如:可以说1米是5米的20%,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

不仅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如:犌Э恕米等。

⑵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xxx调查、统计、分析与比较。而分数常常是在测量、计算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⑶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四十五,写

作:45%;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7、数的互化

⑴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⑵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⑶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⑷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⑸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⑹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⑺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xxx,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除尽的意义甲数除以乙数,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xxx也为0时,我们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

(或者说乙数能除尽甲数)这里的甲数、乙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乙数不能为0)。

2、约数和倍数

⑴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⑵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⑶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⑴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①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②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⑵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①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②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整除的特征

⑴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⑵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⑶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⑷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⑸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⑹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⑺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5、质数和合数

⑴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⑵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6、8、9、12都是合数。

⑶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6、分解质因数

⑴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例如15=3×5,3和5叫做15的质因数。

⑵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先用能整除

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⑶公因(约)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④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⑷公倍数

①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②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

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的方法

⑴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被乘数×乘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⑵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⑶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4-x=,要先求出×4的积,使方

程变形为10-x=,然后再解。

⑷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0,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什么是体积、容积

①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②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常用单位

①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②容积单位:*升*毫升

3、单位换算

①体积单位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①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米*1毫升=1立方厘米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什么是时间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2、常用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3、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公元1年—100年是第一世纪,公元1901—2000是第二十世纪)

*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1年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是xxxxxx,xxx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闰年年份是4的倍数,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

*1天=24小时1小时=60分一分=60秒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事物的多少、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这些可以测定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叫做量。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量相比较叫做计量。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2、数+单位名称=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叫做单名数,如:5小时,xxx。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如:5小时6分,xxx500克。56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单名数转化成单名数。

560平方分米=(5)平方米(60平方分米)就是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的例子。

3、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是相对的.比如,_米_相对于分米,就是高级单位,相对于千米就是低级单位.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9篇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①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②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