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实用49篇)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实用49篇)

时间:2024-02-24 12:48:36 总结报告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电功率》

xxx、电能

电能是xxx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的单位:J,kWh。1kWh=×10J。电能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电功:电流做的功,等于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二、电功率

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单位:W,kW;1kW=10W.

电功率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J);t→秒(S);U→伏(V);I→安(A)。

计算时单位要统xxx,①如果W用J、t用S,则P的`单位是W;②如果W用kWh、t用h,则P的单位是kW。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IR和P=_

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

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当U

223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P=UI.

四、电与热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公式:Q=IRt,(式中单位Q→J;I→A;R→Ω;t→S。)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t/R。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xxx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xxx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xxx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xxx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xxx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xxx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xxx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xxx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xxx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xxx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xxx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xxx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xxx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xxx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xxx个物体转移到另xxx个物体或从物体的xxx部分转移到另xxx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xxx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xxx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xxx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xxx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人类历第xxx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xxx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xxx个工人士兵xxx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xxx个社会主义国家:苏xxx俄国(xxx)。

4.列宁找到xxx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_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_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xxx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_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_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_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大全

xxx、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有三大特点:其xxx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复习xxx有新颖性,不能老调重弹,把复习课上为重复课。复习课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其三,复习课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详略得当,讲清重点、难点和缺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从历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看,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并不大,试题xxx般为易、中、难的题目比例为3:5:2,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历史复习过程中,xxx定要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要只顾偏题怪题,容易好高骛远,考试时难题答不全,容易题失分率太高,中考历史试题逐渐从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转化,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强调答案有几条,只要把要点答全即可,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今年xxx般不再考,对此,教师要掌握近几年中考信息、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它是对教材的进xxx步熟悉和对历史知识的进xxx步记忆,考前复习的读,立足点要高,仔细全面。读目录(章节目录),读子目,读关键词句、注释、插图、习题、大事年表。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做出标记,选读的内容是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读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有效措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而教师的授课时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牢固扎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八种方法:①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的字头按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的缩影,特别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清朝世系。可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法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浓缩为:“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既提高兴趣,又便于记忆。所以在历史知识的记忆中应不拘xxx格地发挥它的作用。②歌谣记忆法。③地理方位记忆法。④谐音记忆法。⑤特征记忆法。⑥排列顺序记忆法。⑦触点联想记忆法。⑧列表图示记忆法。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xxx. 介词by的用法

1. 意为“在……旁”,“靠近”。

Some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under a big tree. Some are drawing by the lake.

有的在大树下唱歌跳舞。有的在湖边画画儿。

2. 意为“不迟于”,“到……时为止”。

Your son will be all right by supper time.

你的儿子在晚饭前会好的。

How many English songs had you learned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到上个学期末你们已经学了多少首英语歌曲?

3. 表示方法、手段,可译作“靠”、“用”、“凭借”、“通过”、“乘坐”等。

The monkey was hanging from the tree by his tail and laughing.

猴子用尾巴吊在树上哈哈大笑。

The boy’s father was so thankful that he taught Edison how to send messages by railway telegraph.

孩子的父亲是那么的感激,于是他教爱迪生怎样通过铁路电报来传达信息。

4. 表示“逐个”,“逐批”的意思。

One by one they went past the table in the dark.

他们xxx个xxx个得在黑暗中经过这张桌子。

5. 表示“根据”,“按照”的意思。

What time is it by your watch?

你的表几点了?

6. 和take , hold等动词连用,说明接触身体的某xxx部分。

I took him by the hand.

我拉住了他的手。

7. 用于被动句中,表示行为主体,常译作“被”、“由”等。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英语被许多人说。(即“许多人讲英语。”)

二. 动名词(doing)

动名词相当于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

1. 作主语

Fighting broke out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南方与北方开战了。

2. 作宾语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your radio a little, please?

请问你介意调小xxx点收音机的音量吗?

3. 作表语

Babysister’s job is washing,cooking and taking care of the children.

保姆的工作是洗衣服,作饭和照看孩子。

4. 做定语

a washing machine xxx台洗衣机

三. used to 的用法

used to 意为过去常常做某事。

used to 的用法

1. 肯定句:used这个词没有人称的变化,to后面接动词原形。

否定句是didn’t use to….

When I was a child, I didn’t use to like apples.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喜欢苹果。

疑问形式是Did you use to…?

Where did you use to live before you came here?

当你来这儿之前你住哪儿?

2. 含有used to 的句子的反意疑问句不要usedn’t + 主语,而用didn’t + 主语。

――He used to smoke, didn’t he?

――他过去常常吸烟,是吗?

Yes, he did./ No, he didn’t.

是的,他吸。/ 不,他不吸。

四.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助动词be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被动语态的时态是由be的时态决定的,be是什么时态,全句就是什么时态,be动词后面的过去分词不变。

1.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下:

xxx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主语+am / is / are (not)+过去分词

xxx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过去分词

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ve / has +been +过去分词

xxx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ill +be +过去分词

过去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ould / should + be +过去分词

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 being +过去分词

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d + been +过去分词

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

2. 被动语态的用法

(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不用by+动作执行者短语。

Football is played widely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都广泛地踢足球。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The bank was robbed yesterday afternoon.

昨天下午这家银行遭到抢劫。

(3)作客观说明时,常采用xxx种被动语态句型。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twenty children have died of flu in the USA.

据报道美国大约二十名儿童死于流感。

3. 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的步骤

(1)把原句中的宾语变为主语

(2)动词改为被动形式,即be+过去分词

(3)原来的主语,如果需要的话,放在by后面;如果没必要,可省略。

五. 虚拟语气

如果我们所说的不是事实,而只是xxx种假设、愿望、建议或是xxx种实现不了的空想就用虚拟语气。

注意:条件句分两种,真实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只有在虚拟(非真实)条件句中,才用虚拟语气;而在真实条件句中,要用陈述语气.

请比较:

(1)If it is sunny tomorrow , we’ll go to the zoo.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将会去公园。

在这句话中,明天天气好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并非虚拟、幻想,因此是真实条件句,在本句中,适用“主将从现。”

(2)If I were you , I would go at once.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立刻就走。

在这句话中,条件句“如果我是你”,但事实上,我不可能成为你,这只是假设的情况,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说没有时,就需要用虚拟语气来表示。

虚拟语气表示和现在的事实相反,从句用xxx般过时,主句用 “should/would/could/ might +动词原形。例如 :

If I had time, I would go for a walk.

If I were invited, I would go to the dinner party.

If I won a million dollars in the lottery, I would put it in the bank.

If I were you , I’d wear a shirt and tie.

注意:在虚拟语气的句子中,be动词只能用were,不能用was。

六. must/might/could/can't

1. must

(1)must 表示主观看法,意为“必须”。

如:You must stay here until I come back.

Must I hand in my homework right now?

对must引导的疑问句,肯定回答为must,否定回答为needn’t 或don’t have to .

如:―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No, you needn’t.

(2)must也可以表示有把握的推测,意为“ xxx定,肯定”,用于肯定句。

如: The light is on, so he must be at home now.

其否定形式mustn’t表示“禁止,不许”。

如:You mustn’t play with fire.

You mustn’t be late.

2. could

(1)can的过去式,意为“能、会”,表示过去的能力。

如:He could write poems when he was 10.

(2)could在疑问句中,表示委婉请求的语气,此时could没有过去式的意思。

如: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Could I use your pen?

―Yes, you can.(注意回答)

3. might

might为may的过去式。might表示推测时,表示可能性低于may(此时might没有过去式的意思),当请求讲时,比may的语气更委婉。

He is away from school. He might be sick.

Might I use your dictionary?

4. can

(1)表示能力,xxx般译为“能、会”,尤其指生来具备的能力。

如:She can swim fast, but I can’t .

(2)表示许可,常在口语中。

如:You can use my dictionary.

(3)表示推测,意为“可能”,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此时can’t译为“不可能”。

如:―Can the news be true?

―No, it can’t be our teacher. He is on 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七. 定语从句

1. 定语从句的概念

在复合句中,修饰某xxx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叫关系词,定语从句xxx般放在先行词的后面。

2. 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常见的关系代词包括that, which, who(宾格whom,所有格whose)等,关系副词包括where, when, why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放在先行词及定语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同时又作定语从句的重要成分。

3. 定语从句的分类

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关系,定语从句可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紧跟先行词,主句与从句不用逗号分开,从句不可省去。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有逗号分开,起补充说明作用,如省去,意思仍完整。

4. 关系代词的用法

(1)that 既可以用于指人,也可以用于指物。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作主语时不可省略,作宾语可省略。例如:

Mary likes music that is quiet and gentle.

玛丽喜欢轻柔的音乐。(that作主语)

The coat (that) I put on the desk is blue.

我放在桌子上的那件外套是蓝色的。(that作宾语)

(2)which用于指物,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作主语不可省略,作宾语可省略。例如:

The building which stands near the train station is a supermarket.

位于火车站附近的那座大楼是xxx家超市。(作主语)

The film (which) we saw last night was wonderful.

我们昨天晚上看的那部电影很好看。(作宾语)

(3)who, whom用于指人,who 用作主语,whom用作宾语。在口语中,有时可用who代替whom。who和whom作宾语时也可省略。例如:

The girl who often helps me with my English is from England.

经常在英语方面帮助我的那个女孩是英国人。(作主语)

Who is the teacher (whom) Li Ming is talking to?

正在与xxx谈话的老师是谁?(作宾语)

4. 关系副词的用法

(1)when指时间,其先行词表示时间,when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例如:

This was the time when he arrived.

这是他到达的时间。

(2)where指地点,其先行词表示地点,where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例如:

This is place where he works.

这是他工作的地点。

(3)why 指原因,其先行词是原因,why在定语从句中做原因状语。例如:

Nobody knows the reason why he is often late for school.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上学总迟到。

延伸阅读:初三英语学习方法

xxx.错题集:临考前的“宝典”

上课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预习、上课和练习巩固。这三个环节构成xxx个完整的体系,xxx不可,都需要同学们认真去落实。预习帮助你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使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为认真上好课打下基础。上课时应集中注意力,主动配合老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同时要善于做笔记,有选择性地把老师教授的重点、难点都记录下来。我们还应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口头表达中把新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实践,如小组对话、小品表演等,以加深我们的印象。做练习时应首先复习xxx遍所学的单词、语法,然后抛开课本、单词册和笔记,独立地完成练习,这样才能反映我们语言学习的真实掌握情况。同时,及时地批改和订正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同学们应准备xxx本错题集或难题集,对所学的词汇、词性转换、时态、固定句型等都能有所积累,也使这本错题集成为自己临考前的“红宝书”。

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英语能力和实际水平,从而制定出可操作、可实践的英语学习计划,对督促我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成绩很有帮助。如某同学英语成绩中等,在请教过老师和分析过自己的英语试卷后,他发现自己的语法基础知识部分答题情况良好,但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失分较多。因此,他制定了xxx份英语学习的短期计划。即每天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加强了课外阅读和英语写作的练习,力图使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有所突破。学习计划又可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它需要我们xxx面实践,xxx面及时总结和调整,记住:正确的学习计划+认真执行=梦想成真。

三.记单词有“窍门”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它是垒起英语这座长城的坚硬的基石。初三复习阶段,单词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xxx些巧记单词的方法。

四.选择最佳记忆时间

每xxx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记忆习惯和最佳记忆时间,通过实践摸索,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如每天清晨或每晚临睡以前,坚持每天背单词的习惯。

五.运用单词本身的规律

记单词时,我们应该结合单词的构词法、词性转换或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来巧记单词。如:care(n./V.)-careful(adj.)-careless(adj.)-carefully(adv.)-carelessly(adv.)-carefulness(n.)-carelessness(n.)

六.利用多种感官记忆

同学们在背单词时,常常是读读写写,边读边背。事实上,利用听觉来加强记忆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把单词的读音、拼写和汉语词义录在录音机里,在临睡前或上下学的路上反复听,它能刺激我们的注意,强化记忆,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单词。

七.通过归类记忆

在记忆单词时,同学们还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单词整理,如把单词归类,写在小卡片上,利用平时空闲的时间进行专项的单词记忆。如体育项目类: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xxx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xxx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xxx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xxx年四季温差大,xxx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_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醒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xxx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比热容是物质的xxx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变化和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变化。

3、同xxx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xxx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xxx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xxx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画电路图注意事项:

①用统xxx规定的符号;

②连线要横平竖直;

③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

①路径法②拆除法③支点法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信息的传递》

xxx、现代顺风耳-电话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电磁波: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它可以传递信息。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传播。C=λf.(c=3×10m/s)。(λ电磁波的波长;单位m)。(f为频率;单位Hz)。1MHz=10KHZ=10Hz。

无线电波:频率在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部分电磁波叫无线电波(传递各种信息)可见光是电磁波大家族的xxx员。

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68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无线电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传输信息越多。微波通信:波长在10m-1mm,频率在30MHz-3×10MHz。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牛顿定律:xxx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xxx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xxx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xxx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xxx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xxx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xxx定律。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xxx、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 电源:提供电能;

2、 用电器:消耗电能;

3、 导线:传输电能;

4、 开关:控制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平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xxx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xxx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xxx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xxx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xxx定律》

xxx、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

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电阻xxx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xxx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xxx定律及其应用

xxx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_。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xxx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xxx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xxx。xxx定律的应用:

同xxx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_)当电流xxx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xxx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分压作用:U1/U2=R1/R2;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xxx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n分流作用:I1/I2=R2/R1;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xxx定律(R=U/I)。(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四、xxx定律和安全用电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1、xxx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_)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xxx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xxx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xxx。

4、xxx定律的应用:

①同xxx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_)

③当电流xxx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xxx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xxx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则实际功率是25瓦。)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xxx、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xxx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xxx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xxx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xxx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xxx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xxx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xxx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xxx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xxx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xxx定是xxx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xxx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xxx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xxx定受到了力,受力不xxx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xxx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xxx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xxx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xxx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xxx:左高左调;天平xxx: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xxx样。

17、动滑轮xxx定省xxx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xxx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xxx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xxx点,使这xxx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xxx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xxx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xxx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第xxx节电路

xxx、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电源:提供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

3、导线:传输电能;

4、开关:控制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平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第二节电路的连接

xxx、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的电路;

1、电流只能xxx条路径,无干路和支路之分;

2、电流通过每xxx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xxx样。

二、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并联。

1、电流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有分支点和汇合点,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各支路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三、组合电路:电路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四、集成电路:在较小面积的单晶片上构接了数千万个电子元件的电路。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xxx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xxx发现电子(1897年);xxx发现质子(1919年);xxx克发现中子(1932年);xxx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xxx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xxx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xxx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xxx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xxx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xxx年所经过的距离。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xxx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xxx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xxx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xxx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xxx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xxx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s/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xxx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xxx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

(2)低于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①离开人体读数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xxx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xxx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xxx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xxx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xxx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xxx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xxx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xxx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xxx种介质射向另xxx种介质的交界面时,xxx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xxx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xxx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xxx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xxx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大学基础物理学习方法

xxx、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xxx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xxx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xxx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xxx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大学基础物理学习技巧

xxx、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xxx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xxx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xxx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xxx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xxx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xxx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xxx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xxx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xxx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xxx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xxx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xxx发现电子(1897年);xxx发现质子(1919年);xxx克发现中子(1932年);xxx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xxx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xxx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xxx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xxx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xxx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xxx年所经过的距离。

内能知识点总结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xxx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xxx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xxx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xxx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cm(t0-t)=cm△t降

可以概括为:Q=c△t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注重课本知识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xxx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xxx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xxx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xxx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xxx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xxx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这个阶段尤其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习,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xxx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复习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要提高复习效率。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xxx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xxx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xxx做》《想xxx想》等内容,我们也xxx定要引起重视。

注重课堂学习

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xxx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xxx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

夯实基础知识

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对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有的考题会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xxx个新的问题情境,特别是xxx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xxx设计试题。因此,我们每xxx个同学要学会思考,老师上课教给我们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策略,我们要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注意知识的迁移

复习形成梯度

如果说第xxx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xxx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个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有xxx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注重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xxx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xxx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该熟练掌握。

学会运用

数学思想的进xxx步形成和继续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方程思想、特殊和xxx般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我们要加深对这些思想的深刻理解,目前要多做xxx些相关内容的题目;从近几年中考情况看,最后的“压轴题”往往与此类题型有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

综合运用

通过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有机演变和拓展延伸,让自己在参与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课本典型例题、习题为题源进行xxx题多解、xxx题多变的训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课本上的某些例(习)题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我们以此为蓝本,改变其条件或结论,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编拟出形式新颖的题目,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创新和应变迁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同时还要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xxx反三、触类旁通。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外,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同学们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xxx个新的阶段。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3篇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t→秒。)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千瓦时=×106焦耳。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

3、两xxx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t→秒)。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xxx段电路;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4篇

透镜:至少有xxx个面是球面的xxx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xxx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5篇

初三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xxx、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xxx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xxx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xxx枚大头针约80mg xxx个苹果约 150g

xxx头大象约 6t xxx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xxx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三、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xxx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xxxkg/m3,读作×xxx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xxx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xxx、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xxx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xxx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6篇

xxx:如何预习

具体的方法有三:(1)找难点、抓重点;(2)联系实际提问题;(3)做好预习笔记。

政治xxx节课学习xxx框内容,你就利用10分钟时间看xxx看,找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就算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如何听课

1.政治老师讲了好多有趣的事,但考试有不考,我应该怎么办?

老师讲有趣的事,第xxx是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第二是为了说明政治上的原理。学习政治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从而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中,不能因为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内容就认真地听,而与考试相对较远的内容就不听,要重视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

2.老师上课的节奏很快,我不知他上到哪里了,应怎么办?

老师上课不可能适应每xxx个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果你跟xxx老师的上课节奏,说明你对教材内容比较生疏,因此,务必做好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明确了上课内容,即使老师上课节奏快,也是能跟上他的思维。

3.黑板上有板书,课件上又有内容,我课堂笔记得如何记?

有利于解决疑惑问题的信息必须要记,xxx堂课主要的知识点也要记,还有xxx些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要尽量记。课堂笔记是预习笔记的完善与补充,要在预习笔记中留出xxx些空白处,就是为了记下上课中所得的重要信息。有时教师上课节奏快,信息量也大,那就要学习记下关键词、记下思路。等课后再去整理。

4.提高听课的效果要处理哪些关系?

要处理有趣与无趣的关系,xxx堂课不可能45

分钟都有趣,有趣的内容要听,无趣的内容也要努力地去听。要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xxx边听xxx边记下重要信息,不要只听不写,也不要只抄写板书,不听老师讲解。要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它们本是相辅相存的关系,而主导这些板书内容的根据主要是教材。因此,不要只看白板生动有趣的内容不记黑板中的板书内容。

三、如何记笔记

1、如果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吗?

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转变死记硬的学习方法,要多思考、多积累,同时也要勤做笔记

2.笔记具体记有哪些内容?

第xxx,是预习阶段的预习笔记,主要对重点与难点知识及时勾画。

第二,听课阶段的听课笔记,把教师在上课中呈现的xxx些新信息记录下来。

第三,就是复习阶段的笔记整理,画xxx画单元知识框架图,列xxx列相同类的题目,比xxx比易混淆的概念与原理。

3.笔记什么作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预习笔记有收集学习素材的环节,则可以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获得许多新知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4.课堂笔记来不及写怎么办?

这是如何记课堂笔记的问题,有人常常因记不全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放弃了记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笔记不必记下上课的全部内容,如果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记课堂笔记,课堂中主要记下xxx些新信息,有时内容比较多,全记下来确实有困难,那么就要学会抓重点,先记下关键词,如果还是不行,课后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

错题集与笔记有什么区别?笔记主要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摘要与理解,而错题集是自己犯错习题的收集与纠正。笔记与错题集还是分开为好,这样显得更有条理。

四,如何复习

定期总结,查漏补缺复习可分三种,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与考前复习,其复习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复习要做到及时,首先要做好课后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就要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完xxx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复习,其目标主要是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考前复习是为了应考,可运用归类法、比较法来进行复习,同时,要重视各种典型题的复习,提高审题与解题能力。

1.复习阶段除了看书外,还要做什么?

复习的目标有两个,其xxx,是巩固基础知识,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因此,就看书是不够的。复习阶段,同样要关注社会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要多反思,有了感悟也要写写随笔,这样对自己的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

2.如何抓住复习重点?

重要知识点不等于复习重点,复习的重点对每xxx个人来说应该是不同的,重要的知识点与自己薄弱环节都是复习的重点。

3.为什么说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是必要的?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是会变化的,而理论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能运用相对稳定的理论分析变化中的社会现象,表明已经学活了理论。例如:我国银行利率有升有降,而教材中只有中央银行有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表述,如果在复习时,结合当前的货币流通实际,则能明白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原因,从而得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初三政治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xxx、指导思想:

为了备战20__年中考,必须充分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市的中考试题及本届学生的实际,及时找出问题,研究对策,对症下药,奋力拼搏,以的决心、最充沛的精力、最有效的措施,确保我校20__年中考再创佳绩。

二、复习安排: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7篇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xxx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xxx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xxxxxx是℃。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xxx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xxx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xxx: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xxx,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xxx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8篇

I.重点词组

xxx开始

处于危险中

.把……变成……

温室效应

II.重点句型

.众所周知,没有人喜欢污染。

.人类逐渐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树木也能防风固土。

.砍伐树木对人类、动植物都有害。

我们所做的,有些对地球很好,而有些不利。

.它们也能阻止水土流失。

.天xxx下雨或刮风,土就会被冲走或刮走。

III.语法

不定代词:

1.定义:指的是那些不指明代替任何特定名词或形容词的代词。

2.用法: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something,somebody,anything,anybody等作主语时,通常视为单数。当形容词修饰它们时,要放在其后。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9篇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xxx米;1分米=米=10-1米1厘米=米=10-2米;1毫米=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xxx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xxx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xxx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xxx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0篇

xxx、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xxx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xxx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xxx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1篇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xxx个物体转移到另xxx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闪电是xxx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2篇

燃烧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 或者 Q放=qv;(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有时候气体的热值可以用 Q放 =qv计算(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立方米;v是体积,单位是:立方米。)

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xxx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xxx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飞轮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xxx个重要指标。(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3篇

《电与磁》

xxx、磁现象

磁性: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两个磁极)。南极: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地理南极)的磁极(S);北极:静止时指北的磁极(N)。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磁场: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到的,能对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的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xxx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带箭头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xxx表示,且不相交,磁体内部,磁感线是从南极到北极)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地磁场: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

三、电生磁

xxx(丹麦)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成螺线管【线圈】,各条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xxx起,磁场就会强很多)。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xxx样。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四、电磁铁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内部带铁芯)的螺线管。电磁铁的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铁芯被磁化,铁芯和线圈磁场的共同作用)。

决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1、内部是否有铁芯;有铁芯,磁性强。2、电流大小;外形xxx定,匝数相同,电流越大,磁性越强。3、线圈匝数;外形xxx定,电流相同,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xxx改变。

五、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xxx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它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电路的装置。

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低压电源、电磁铁等组成)和高压工作电路(电磁继电器触点、高压电源、用电器)组成。用途:可实现远距离操作,还可实现自动控制。扬声器:原理:把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

构造:永久磁体、线圈、锥形纸盆。发声过程: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线圈将受到永久磁铁的吸引或排斥,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带动纸盆发声。

六、电动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电流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改变时,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改变)电动机构造:转子(转动的部分)、定子(固定不动的部分)、换向器。能量转化:电能→动能。

七、磁生电

法拉第(英)发现了电磁感应,进xxx步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电磁感应:由于导体(闭合电路的xxx部分)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既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又跟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发电机:动能→电能。(能量转化)原理:电磁感应。构造:定子、转子。

交变电流:(交流AC)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地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直流:电流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4篇

金属杆: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

电阻丝: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

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

接线柱:有四个接线柱,xxx上xxx下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5篇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xxx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xxx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xxx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xxx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6篇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1);中,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时,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xxxxxx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xxx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xxx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复习五大方法

xxx、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做好预习。

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回归课本,要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xxx个例题、习题再做xxx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复习课的内容多、时间紧。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而预习则是达到这xxx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预习,听老师讲课,会感到老师讲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而预习了之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以题量论英雄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xxx定好。“不要以题量论英雄”,题海战术,有时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xxx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针对性地做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中,所谓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xxx题多解、xxx题多变和xxx题多用之法。培养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

三、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提醒同学们,xxx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复习的认识,主动进行复习;另xxx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制订新的复习计划;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抓住新颖有趣的内容和习题,把知识串连起来,使书“由厚变薄”。

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多动脑,勤动手

初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初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复习,学生要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有待提高,因此在复习课之前xxx定要有自已的思考,这样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xxx些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xxx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查漏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xxx定能举xxx反三,事半功倍。此外对于老师讲课中的难点,重点要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五、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如仔细阅读题目,xxx数字,规范解题格式,部分同学(尤其是脑子比较好的同学),自己感觉很好,平时做题只是写个答案,不注重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即使答案对了,由于过程不完整被扣分较多。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些同学到了考场上常会出现心理性错误,导致“会而不对”,或是为了保证正确率,反复验算,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整体得分。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得以解决,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努力改正。“会而不对”是初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是xxx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在第xxx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7篇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1)电流表的读数:xxx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读数。

电流表的接法:

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

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xxx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8篇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xxx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9篇

牛顿定律:xxx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xxx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xxx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xxx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xxx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xxx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xxx定律。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0篇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xxx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xxx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xxx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xxx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1篇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xxx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xxx定是xxx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xxx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xxx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xxx定受到了力,受力不xxx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xxx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xxx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xxx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xxx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xxx:左高左调;天平xxx: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xxx样。

17、动滑轮xxx定省xxx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xxx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xxx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xxx点,使这xxx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xxx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xxx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2篇

xxx、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xxx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xxx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xxx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xxx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xxx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xxx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7、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xxx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xxx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xxx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3篇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xxx: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xxx。

3、xxx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xxx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xxx方法则相反。

5、液体xxx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xxx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xxx,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xxx;

(3)液体的xxx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xxx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xxx相等;

(4)不同液体的xxx还跟密度有关系。

7、x液体xxx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xxx公式:可得,液体的xxx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xxx存在的实验是xxx半球实验。

10、大气xxx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xxx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xxx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5帕=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xxx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xxx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xxx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xxx越大。

1、浮力:xxx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xxx:(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xxx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xxx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xxx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4篇

《电压电阻》

xxx、电压

电压:xxx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

单位: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kV=10V;1V=10mV;1mV=10μ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家庭电路:220V;手机:;铅蓄电池:2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电压表: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量程:0-3V(大格:1V,xxx:)

333

0-15V(大格:5V,xxx:)。

使用: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

三、电阻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物理量符号:R

单位:xxx(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MΩ=10KΩ;1KΩ=10Ω。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xxx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结构:(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

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铭牌:例如xxx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2)、接线要“xxx上xxx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xxx个定值电阻】;(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5篇

xxx、电压

(xxx)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

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 mV 、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V

2、记住xxx些电压值:xxx节干电池1。5Vxxx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读数时,xxx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xxx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xxx)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xxx。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1000K 1 K=1000

4、了解xxx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xxx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xxx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xxx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xxx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xxx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xxx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物理表达式I=_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xxx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xxx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_

3、电路图:(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6篇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是物质的xxx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xxx千克摄氏度。(12)水的比热是:C=×xxx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xxx焦耳。

热量的计算: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xxx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xxx个物体转移到另xxx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7篇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xxx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8篇

xxx、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e

7、中和:放在xxx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xxx个物体转移到另xxx个物体使正负电荷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1e=×10C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5、单位:

(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xxx”即xxx接线柱上标的量程,xxx每大格电流值和每xxx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四、电路

1、组成:

①电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定义特征开关作用电路图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串联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路中只有xxx条电流路径,xxx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控制整个电路并联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

干电池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光能→电能

发电机

机械能→电能

初3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9篇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xxx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xxx道填空题,xxx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xxx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xxx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xxx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xxx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 将xxx滴红墨水滴在xxx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