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瑶族课总结(共6篇)

瑶族课总结(共6篇)

时间:2024-03-16 09:36:37 总结报告

瑶族课总结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原作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表达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瑶族人民无比幸福和欢乐的心情。指挥家xxx将这首乐曲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由于突出了多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性能,使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更见浓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速度的表现作用。

2.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中高阶段,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此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加音乐创造得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表现能力、有乐观的态度,听辨音乐情绪的变化用语言简单描述。

五、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在速度、力度、旋律上的风格特征,多听音乐。教学设计以不同的方式和欣赏要求多次让学生听作品,使他们能尽早熟悉作品的旋律。

2.作曲家在表现“欢舞”的场面时,采用固定主题多次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编配、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变化极其表现作用。

3.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如设计中的听、律动、创作设计、表演等,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4.本课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也可根据各自条件将教学中所需要展示的图片制作成卡片,或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供大家欣赏,丰富教学内容。

5.创造平等气氛,与学生一起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叙述法、创造法、演示法、讨论法、体验法、欣赏法、模仿法

七、教具学具

录音机、多媒体、绘图纸;学生课前查找的有关瑶族资料、彩笔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1、放音乐《瑶族舞曲》第一主题第二部分。

2、师生问好。

1、听音乐进教室,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2、师生问好。

创设优美活泼的音乐氛围,在有序的活动中拉开课堂序幕。

创设情境

兴趣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了解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放音乐《爱我中华》的片段。

我们这个大家庭你知道有哪些成员吗?谁去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过,给大家讲一讲共同分享你的快乐!

生自由回答。

听音乐,回答问题。讲述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听。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又能紧紧围绕乐曲展开教学。

初听乐曲

获得感知

1、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啊!下面我们来听一曲由少数民族歌曲为素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到了什么乐器?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2、这首好听的乐曲名叫《瑶族舞曲》,大家想不想一起去了解它呢?(板书课题,简介乐曲)

仔细聆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联系教师提出的问题,简要叙述乐曲描述的场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民族管弦乐曲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个简单的了解。

活跃思维,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初步感知乐曲,为细听做准备。

直接点题,告诉学生是瑶族舞曲。

创设情境

导入正题

1、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旅游。多媒体展示瑶族概况配以简要说明。请同学相互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2、小导游领着我们游玩了一天了,天也晚了,同学们也累了。看,热情的瑶族朋友在为我们准备篝火晚会呢!在欣赏节目前,瑶族朋友要考考大家。

观看图片,聆听讲解。

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瑶族的资料。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瑶族,了解民俗风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讨论、交流的环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引起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

分段理解

想象创作

1、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音乐。多媒体播放课件。

这一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乐器在哪些方面有变化?

如果说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翩翩起舞,那么,再次出现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

2、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音乐。

这一主题共出现了三次,在速度上与第一主题音乐有什么不同?乐曲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表现姑娘们在尽情欢舞,这次又表现了什么场景?

3、放第二部分乐曲。

在拍子、速度、力度等方面有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相对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的怎样?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4、复听全曲,用手势表示出渐快、减慢。

带问题观看、聆听。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喜欢的形式回答提问。

哼唱主题部分三次,每次都有新的乐器加入,力度在逐渐增强。

加入了更多的姑娘。

速度更快、力度更强,热烈奔放的感情。

小伙子的加入。

三拍子,速度渐次放慢,力度不断减弱。

旋律柔而不媚,优美抒情。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旋律的变化。

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听辨能力。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开展想象。

拓宽视野,感受舞蹈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以不同的音乐活动实践形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整体欣赏

参与实践

1、瑶族朋友非常满意你们的答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你学会了些什么?

2、教师小结。

晚会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瑶族舞曲》,让我们在篝火旁和瑶族朋友一起尽情唱起来、跳起来吧!

谈谈对本课学习的认识及对乐曲的感受。

听《瑶族舞曲》,跟着教师一起跳起来。

自己总结、自己评价所学过的内容。给学生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每个学生提供餐饮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瑶族课总结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时:一课时。

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

图片导入: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再放图片问:这么美丽的服饰来自哪个民族?

二、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服饰以及文化艺术铺垫。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族服饰(屏幕出现瑶族服饰并配以文字介绍)。

2、瑶族长鼓(加以文字介绍)

3、长鼓舞介绍以及欣赏(播放视频)

4、《瑶族舞曲》简介(拓展:还有其他版本的瑶族舞曲)

(二)初听《瑶族舞曲》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旋律优美抒情,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姑娘和小伙子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缓缓地聚集在一起,姑娘们伴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起舞。情绪是(幽静委婉)速度是(舒缓)

2、第二部分思考:与前者比较有何异同点

速度开始加快,旋律也变得轻松活泼,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一起伴着轻快地音乐尽情地舞蹈,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情。情绪是(热情奔放)速度是(轻快)

3、第三部分:

速度再次变慢,旋律变得柔和委婉,仿佛是跳完舞的人们正在静谧的月光下亲密地交谈。绪是(平静柔和)速度是(舒缓)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xxx,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瑶族课总结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 电脑 多媒体课件 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瑶族课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瑶族舞蹈;民族文化;审美艺术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有着与其他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比如它所拥有的舞蹈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瑶族人民过着以高山密林为生存地的生活,因此,它的民族文化时刻与大自然相契合。可以说瑶族独特的山水文化是瑶族祖先辛辛苦苦创立的,瑶族独特的民族舞蹈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立的。本文通过审美的角度去看待瑶族的民族舞蹈艺术,进而领悟到它独特的美,为了更好的传播瑶族的民族文化,提升瑶族文化的影响,进而更好的促使瑶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瑶族舞蹈的美不单单表现在它美丽的舞蹈动作上,更展现了它在民族文化和自然艺术的美。在这样的审美艺术下能使人们了解瑶族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更能展现瑶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达到保护和发扬瑶族文化的目的。

一、瑶族舞蹈的艺术美

(一)瑶族舞蹈的民俗美

在瑶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创立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因此,他们也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融入到了自己的舞蹈中。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既能够载歌载舞,又外向活泼,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所以说,瑶族的舞蹈传递给我们的是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瑶族的舞蹈基本上都比较欢快活泼,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发展xxx的,因此,他们的舞蹈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瑶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大都由山脉和森林组成,生活在这里的瑶族人民都有着狩猎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瑶族的民族舞蹈中,经常贯穿一些与狩猎有关的舞蹈动作。这些关于狩猎的瑶族民俗文化,全都体现了瑶族舞蹈的民俗美,同时也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勤恳恳的勤劳朴实的生活美。我们还可以发现瑶族的民族舞蹈也表现了瑶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希冀。所以说,我们可以透过瑶族舞蹈了解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瑶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瑶族舞蹈的动作美

瑶族的传统舞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让我们看到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也可以表现瑶族舞蹈的动作美。例如,在瑶族的“鼓舞”中就可以展现瑶族舞蹈强有力的艺术美。“鼓舞”是在瑶族舞蹈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起初只是作祭祀之用,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瑶族最有名的鼓舞有两种,其中一种是xxx的“长鼓舞”,另一种就是xxx的“铜鼓舞”。长鼓舞的舞蹈动作表现的是瑶族人民祭祀时的场面,表达了瑶族人民敬畏神灵、崇拜神灵的感情,也表现出他们所传承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表演打鼓舞蹈时,长鼓必须与人的身体紧密相贴,无论是头顶还是身旁,都应当一边绕圈,一边进行舞蹈表演,同时也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流畅性。长鼓舞既能表现瑶族舞蹈动作美,又能向人们展示瑶族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与xxx“长鼓舞”不同的xxx“铜鼓舞”的舞蹈动作是通过模仿猴子创作出的。对于“铜鼓舞”的舞蹈要求较高,既需要打鼓人员对动作了如指掌,又需要打鼓人员拥有熟练的打鼓技术,在表演时节奏要准确,动作同时也要到位。由于“铜鼓舞”是根据模仿猴子创作xxx的,因此舞蹈主要以蹲步和跑步为主,需要表演者从头顶一直到脚下,并且不能中断,要求动作融会贯通、一气呵成。观众既能够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流畅美,又会被表演者娴熟的打鼓技术所吸引。

(三)瑶族舞蹈的信仰美

对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的瑶族来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常收到自然的侵害,因此瑶族人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瑶族人们都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的面对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瑶族的民族舞蹈了解瑶族人民的信仰美,体会他们热情好客的方面。瑶族舞蹈基本来自于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祭祀生活,他们利用祭祀来来祈祷明年的风调雨顺,来使他们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这些瑶族舞蹈都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他们既积极面对生活,又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们还对自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处处体现出瑶族人民的信仰美。

二、总结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我们可以从瑶族舞蹈表演中,体会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对瑶族的民俗文化作进一步的保护,更好的促进了瑶族民俗艺术的繁荣发展。加大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可以进一步促进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度,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大兵.论象征性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2012,7(3):26-27.

瑶族课总结 第5篇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中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去提问题,让幼儿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幼儿是教学最有用而普遍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据此,在本节中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开始时请幼儿听音乐做律动《拍手点头》,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 出示2/4拍节奏图谱:幼儿看符号进行拍手、拍腿、拍肩节奏练习。

3。带幼儿认识少数民族,最后导出瑶族,进而带幼儿欣赏《瑶族舞曲》。

4。 欣赏音乐《瑶族舞曲》幼儿用手在身体部位打节奏,感受乐曲的不同。

5。出示《瑶族舞曲》图谱,教师带幼儿一起看图打节奏。

6。幼儿听《瑶族舞曲》做节奏练习。

7。幼儿听曲自编舞蹈动作,幼儿自由舞动。

8。教师示范跳瑶族舞,幼儿跟着一起跳舞。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课总结 第6篇

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3、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学会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做出对各部分乐曲的正确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播放藏族、黎族、瑶族的音乐及画面(教师作相应的舞蹈动作),学生从直观性说出相应的民族。

问:长鼓舞和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