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幸福总结 第1篇
传播积极和传播消极都可以呈指数型增长,一个人的消极或者积极都可以被传播给其他人。共同的快乐或者共同的目标是很难被创造的,所谓各扫门前雪,这种情况不止是在中国发生。但灾难或者社会性质恶劣的事件是实打实地影响更多的人的利益,才会被媒体更多地报导。
媒体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视,现代类媒体手机和电脑也是传播负面消息的阵地,这会影响到我们成为知足常乐者。媒体总是散播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
还有一种方法是遵循少即是多法则,将自己摄入信息的时间进行控制,比如可以卸载掉手机上你几乎用不到的app,那种你一周、两周才点进去的一次那种。留下几个你主要使用的app作为每天信息的补充,但也要控制时间,推荐每天最多10分钟。
另外,看到任何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完全与自己无关的消息,需要立马打住,例如别人的吃喝拉撒睡,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娱乐新闻。
谈幸福总结 第2篇
不要指望看完这篇文章,或者看完了TAL的积极心理学xxx就能立即获得幸福。最幸福的时刻通常是短暂的。有一个假说(未被实验证明)叫作the peak experience,研究表明在女性分娩后,男性获得孩子后,他们会变得比以前更幸福。女性会变得更温柔,性格变得更好,男性则变得更沉稳、更成熟。
总有几件影响我们人生的大事,那么除了这几件大事之外,我们需要保持幸福,让幸福成为一种长期状态。让幸福基准线比一般人更高。
保持长期主义有4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更新信息/观念(update shcema),终身学习,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热情。第二个要点是忽略不一致信息,类似于避免完美主义和媒体中的简化,丢掉那些无用繁杂对我们生活毫无影响的信息。第三个要点是信息补充,补充我们需要的信息,在简化信息的前提下。第四个要点最为关键——打破限制/固有认知,创造新的现实,推动自我和世界进步。
无条件自尊主导者主要为45岁以上的群体也表明很多事和心态极不可能速成。我们始终要享受过程,看轻结果,变得幸福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生命的结果只有一个)。根据研究,1930年以前的人们更加幸福是因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过程,而1930年以后的文献资料都在强调如何加速自己的人生,因此人们开始变得不幸福。
在当下我们始终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也只有当下。我们是选择传播积极还是传播消极,这两者都能按指数公式增长。
成为长期主义者不是意味着要让我们的人生成为“马拉松”,不懂得休息让身心变得疲惫不堪。恰好相反,我们要让我们的人生成为“短跑运动”,时刻用小目标激励自己以完成大目标。
改变的根本是认知,认知影响态度,态度产生行动,最后行动同样影响态度,这就形成了长期主义的良性循环。
我非常推荐去练一门乐器,因为乐器是绝对没有速成,只符合坚持固定练习才能稳步提升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坚持练习这篇文章的前19条经验,不需要等到我们全部练会,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大有改善。
短期的快乐容易获得,但牺牲短期的快乐去换取一部分短期的痛苦,是我们想要保持长期幸福的必然定律。
这里用简短的方式写下一些积极心理学的要点。
每周4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天8小时睡眠,每天12个拥抱。
铂金法则:帮助他人,同时帮助自己;同情他人,同情自己。
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结果怎样,朝着目标前进,我们也能释怀。
做好竞争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让他人了解自己才是产生共鸣的方式。
时刻保持感激。
将自己得到的分享给他人。
周围环境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心经全部,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类,避免“巨大的欺骗”。
完美主义有时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弱点。
重建世界观:帮助未必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帮助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自救。
解决拖延:just do it. 停止一切思考,先做5分钟(5分钟启动法)。
Learn to fail, fail to learn.
合理地期待,满足来自于我们想做的事。
少即是多。
专注我们真正想做的事。
自我预言的实现,基于我们的信仰。
我们容易将我们自己的不快乐归因于他人。
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你所问的问题决定你所探索的方向,如果我们只探索失败,那就会错过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和奇迹。
生命是一个上升的螺旋,而非一条直线。
感激生命美好的,才能让这些美好升值。
简化生活,这样才能让时间充裕。
当电影结束时、荧幕落幕时,爱情才开始,才是真正开始经营爱情的时候。
改变发生在当下,而不是发生在未来。
终生学习、终生提问、终生探索。
改变世界前,先改变自己。
心理学是最有潜力的学科,能了解我们的大脑在思考什么,能拯救人类的命运!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探索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过我们真正想要过的生活!
谈幸福总结 第3篇
我不够自觉,我不够自律。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实际上,多数人的自制力有一个固定值,这是由基因所决定的。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两组人,一组要忍受蛋糕的诱惑,一组要忍受胡萝卜的诱惑。结果,蛋糕组在随后的实验中丧失更多自制力。
其次,有些东西靠自制力是解决不了的,比如_这类让人产生剧变的东西。自制力再强也没有用,只能让他人来介入。
运动员看似有很强的自制力,实际上是他们靠训练逐渐养成了习惯。夫妻之间的家庭聚餐也不是靠自制力,而是习惯。我们看手机、看邮件也不是自制力,而是习惯。艺术家每天抽固定时间练习,也是习惯。
在有了认知,最基础的信念之后,我们的确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去产生行动。但因为自制力始终是有限的,在养成习惯时不要超过2个。如果一个习惯能坚持30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初步养成了这个习惯。
在养成习惯时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拖延。
这里可能是xxx里最宝贵的方法,5分钟启动法(5 minutes take-off),无论怎样,就先做5分钟。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先做5分钟,停止一切思考,先做5分钟。
在做了5分钟后,大多数人能做到10分钟、20分钟、1个小时。因为我们不是在做剧烈运动,只能坚持5分钟。5分钟启动法适合很多场景,比如早上起床、夜晚入睡。这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停止一切思考,先做5分钟。当然一次也别做太久,前文中提到过人的专注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做一个半小时就休息15分钟,这又涉及到了第二个方法。
不是先给自己奖励,而是做完后再给自己奖励。游戏太好玩了,先打两把再来工作,这就是典型的先给自己奖励。如果我们能先完成一部分工作,再打两把游戏当做奖励,并且逐步养成这个习惯,我们就能避免很多拖延。
在完成一件事的同时还要保持专注,少则是多,就像妇女们与孩子们在一起时不快乐是因为他们在想家务、想别的事情。除了有时必须要面临多线操作的情况,只做一件事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谈幸福总结 第4篇
每天写5件你认为值得感激的事情(任何事情)。
如果不想每天写,也可以每周写一次、每个月写一次、每三个月写一次。
其次,不要写同一类事物或者写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我可以感激遇到的温暖的陌生人,也可以感激我吃到的美味的食物。我还可以感激我吃到的美味的食物中的好几种。
最后可以像孩子一样拥有想象力,像孩子一样思考,不拘泥于严谨的逻辑。比如,我可以感激今天的太阳没有那样刺眼,今天的月亮比昨天更圆。
谈幸福总结 第5篇
长久以来的说法是工作是痛苦的,工作是劳累的。工作的确是有痛苦、劳累的部分,正如我们的生活也一定有痛苦、劳累的部分。误区是工作是长期痛苦的,工作中的大部分是痛苦的,做工是一直痛苦的。
大多数人的确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工作让他们长期痛苦,让他们大部分时间痛苦,让他们一直痛苦的原因。
现在引入一个全新的观念,也许能改变你对工作的看法。
第一种人的工作是工作,他们的动力来自于每个月的工资,定期的假期。工作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他们为了维持生活所消耗的时间。
第二种人的工作是职业,动力来自于升职加薪、逐步扩大的权利。这种类型可以是任何工作,这种人一生追逐的都是名利。
第三种人的工作是使命,动力来自于工作本身,因为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能成就自我、实现自我。这种类型也可以是任何工作,不一定是总统这样的工作才能成为使命。清洁员、服务员、收银员也可以成为使命,实验证明有的人即使是清洁员和服务员,依然可以从工作中实现自我。
如果工作成为使命,那就不会出现上班如上坟,上了班依旧摸鱼的情况。那么这又回到了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真正想要去过哪种生活,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是没有了我们就活不下去的。
找寻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会在后文中展开。
谈幸福总结 第6篇
这个方法依然从实验中验证了有效性,在长期走访调查中,该方法也被验证为有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南战争老兵和大屠杀幸存者的对比,越战老兵往往把这段经历埋藏在心底,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导致身心健康变差。大屠杀幸存者则是乐于和他人分享、诉说这段经历,从众得到社会支持、建立社区关系,从而变得更加健康。
憋着往往越憋越难受,这也是为什么女性普遍比男性更为健康,因为女性有更多的闺蜜可以进行诉说交流,而男性往往没有这样的群体做同等的交流,只能等到结婚后才有可能拥有一个倾诉对象。
在实验中只思考的人变得更为不健康,写下或者对着录音机说出自己最痛苦、最悲伤的经历的人变得更加健康,写下自己最幸福、最快乐的经历的人可以变得更健康。
方法非常简单,每天写15分钟自己最难忘、最痛苦的经历,一般而言,6天之后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不过,要保持连贯记录,像讲故事一样,不要思前想后,不要做过多修改,不要思考是否存在语法错误。
前面说过写下最幸福的经历有可能变得健康,要点和写最悲伤的经历是一样的。不要思前想后,分析前因后果,尽量最大化重现最幸福的经历。如果一直分析为什么我当时那样快乐,反而会使自己日后变得不快乐,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能在日记中找到新的认知、产生新的理解,那是更好的。如果能从日记中找到更多的意义,会让日记法效果更好。
所以,不要犹豫,如果有什么想不开的,不如拿起笔或者键盘开始每天15分钟的记录。
谈幸福总结 第7篇
这一条还是更加侧重于生理,如果我们成功做到了定期有规律地运动,休息是同等重要的一环。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会违背这一点。
适当的压力是对我们有绝对益处,就像练肌肉必须要给肌肉施加压力。现代人的境况则像一直练肌肉、一直在举重而不去进行适当地休息。
诚然,现代人相比过去有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竞争,这更加突显了休息的必要性。休息是将我们的生活变成“短跑运动员”,而不是“长跑运动员”。《稀缺》这本书也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短期的休息是在我们全力工作90分钟后,休息15分钟。这个数据也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大多数人普遍可以专注的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之后进行15分钟的休息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提高下一段工作时间的效率。
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平均8小时。有意思的是在电灯发明之前,人们拥有更好的睡眠。睡眠的好处也数不胜数,增强免疫系统;提升精力;减少抑郁暴躁情绪;减少饮食障碍。每年有10万起车祸是因为缺乏睡眠。
为了更好的睡眠,不要在睡前运动、吃太饱。白天通过运动消耗一定的体力。
每周我们需要抽出至少一天来进行完全休息,人类是所有生物中唯一会违背休息规律的生物。长期的休息是我们拥有固定的节假日进行放松。
当然,休息时也要专注地休息,不要想别的事情。实验证明,妇女与孩子们在一起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她们不爱她们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她们在想着别的事。
少即是多。
谈幸福总结 第8篇
与其去研究那些不幸福,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那些少数幸福的人,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那些有更高抵抗力的人(resilience),那些能从失败中、焦虑中、愤怒中更快恢复的人。
如果我们只研究不幸福和消极,得到的经验也只能是关于我们为什么不幸福、我们为什么变得消极,会永远错过我们如何变得幸福、如何走出不幸福的方法。
我们如果想要变得积极、变得更加快乐,那我们的探索方向应该是关于世界上少数真正幸福的人,他们是怎样去生活的。我们所问的问题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这里涉及到了growing-tip statistics,可以理解为学习最顶尖的那些少数,在积极心理学中就是学习那些生活幸福的少数、爱情幸福的少数(因为从数据上来看,大多数的确生活不幸福、爱情不幸福)。然而,虽然是少数,但这不是精英主义!学习这些最顶尖的少数可以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因为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到大多数人!
历史也是被少数人或者一小部分人所改变的,研究历史就非常贴合growing-tip statistics。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也要去研究那些最顶尖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