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来源总结 第1篇
南朝xxx遭灭门之祸者达四次,其衰也哀也!
(1)xxx之乱灭门
399年,xxx利用五斗米道起义,动乱江南十二年,xxx(中书郎、宣城内史)、xxx(太子冼马)、xxx(散骑侍郎)兄弟三人俱被杀,xxx(xxx长子)一支遂绝。
(2)孔灵符灭门
孔灵符(孔愉曾xxx,有田庄265顷,xxx帝xxx时侍中(即宰相)。宋前废帝xxx业(xxx帝xxx长子)景和元年(465年),因得罪宠幸近臣,被鞭杀,二子同时赐死。xxx即位,追赠金xxx大夫。
(3)孔熙先灭门
孔熙先及儿孙(儿子xxx、孙子xxx)和三个弟弟(xxx、孔景先、xxx)均被杀。xxx一支几近灭门。
(4)义嘉之乱灭门
465年,xxxxxx(xxxxxx十一子,xxx之弟)杀xxx业(xxx帝xxx长子)称帝,年号泰始。466年,xxx顗等人拥立xxx(xxx三子,xxx业之弟,时年十一岁)登基为帝,年号义嘉,各方镇都谴责xxx篡位自立,纷纷出兵讨伐建康,孔觊(前侍中,时xxx将军、会稽郡守)、xxx(南郡太守)、孔璪(都水使者)亦出兵讨xxx。
然义嘉事败,孔觊及子xxx、xxx及三子、孔璪及二子及族人孔灵产(xxx后)、xxx(xxx后)、孔景宣(xxx后)、孔豫(xxx后)、孔奴(xxx后)共14人被杀,xxx(xxx次子)、xxx、xxx、xxx四支乃绝。
四次灭门之祸后,仅孔琇之(孔愉后,南朝齐xxx将军、xxx郡守)、xxx之(xxx后,南朝xxx水部郎中)两人后裔存世,孔琇之传七世至xxx,xxx之传八世至xxx参。
四次灭门之祸后,尚出xxx(xxx侍中)、xxx(xxx)二相,其后xxx参、xxx分别繁衍至今,其生不息也!
xxx来源总结 第2篇
xxx族史最早见于《春秋谷xxx传》《春秋公羊传》记载了记载xxx生平及前代世系,《史记﹒xxx世家》《汉书﹒xxx传》详细记录了xxx之后十余代世系,其后史书多有记录xxx名人。
除史书外,xxx家谱见著的有32部,存世至今的有16部,最早为《xxx谱系》(元丰谱,北宋孔宗翰著),其次为《xxx祖庭杂记》(南宋孔传著)、《东家杂记》(南宋孔传著)。
北宋以前家谱只有手抄本,均已亡佚。北宋元丰甲子年(1084年),xxx第46代xxx翰(官居朝议大夫)创修xxx家谱,即《xxx谱系》(元丰谱),始为刊印。
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孔弘颙重修家谱并刊印,即《xxxxxx宗谱》(弘治谱,已亡佚),并定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然而这个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
明朝天启年间重修一次(天启谱,存残卷),清顺治十年未及甲子又重修(顺治谱,已亡佚),之后xxx、乾隆两甲子均重修(xxx谱、乾隆谱,均存世),民国时期历7年1937年修成一次(民国谱,今存世),最近的重修历时10年2009年修成(即2009谱)。
见下表:
xxx来源总结 第3篇
孔潜、xxx、xxx三支,xxx一支奉祀xxx,历代主奉祀事,或xxx,但xxx丁不旺,至xxx人丁方兴,明清后裔繁多。
xxx一支,魏晋南北朝人xxx,xxx达(xxx十八学士之一、xxx唐国子祭酒)始显,至五世孙孔xxx(xxx唐秘书省著作郎,有六子,其中三个儿子中进士)三子以科举奋起,四代出24位进士,仕途、人xxx。
孔潜一支,始于东吴,兴于东晋,盛于xxx,终因卷入皇室斗争太深,四次灭门之祸而衰,仅xxx、xxx参两支存世。
xxx一支先迁南朝后北归,xxx一支留居北朝,xxx一支亡散于永嘉之乱,此文不表。下文仅述孔潜、xxx、xxx三支,南朝xxx家谱如下:
xxx来源总结 第4篇
xxx(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xxx陬邑人(今山东曲阜),xxx贵族后裔,官至xxx大司寇、摄相事,xxx三代文化集大成者,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是xxx三代文化集大成者。xxx思想主要有三:xxx、礼治、学仕,即统治者施xxx(轻徭薄赋)、守xxx(xxx律),老百姓凭读书而入仕。其xxx思想发展成儒家学说,其礼治思想发展成法家学说,其学仕思想发展成科举制度,其后裔也成为中国教统的象征。
xxx后裔有两支奉祀,xxx一支奉祀xxx,传至民国,孔鲋(xxx之兄)一支奉祀商朝,断于西晋。
xxx十二年(前195年),xxx来到鲁地祭祀xxx,封xxx为xxx,为中国皇帝册封xxx后裔之始。汉宣帝时孔霸以太中大夫授皇太子司经,汉xxx继位,拜xxx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800户,封xxx君,其子孔福袭封,以食邑租税祭祀xxx,以后历朝或xxx(xxx侯、宗圣侯、xxx侯、崇圣侯、绍圣侯、褒圣侯、文宣公、衍圣公等),奉祀不绝。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长支孔鲋后裔孔吉为xxx嘉侯,奉祀商朝,为二xxx恪,食邑1670户,方圆百里,国xxx。孔吉长子孔何齐世袭xxx嘉侯,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1年)与xxxxxx党(奉祀周朝,后裔封xxx公、卫公等)一起进封为公,为xxx。以后或公或xxxxxx嘉公、xxx),xxx公)国亡于西晋永嘉之乱(313年),xxx三百xxx。
汉亡xxx,天下纷争,人口骤减,圣裔传至22代,历经700xxx,可考者仅xxx、孔潜、xxx、xxx、xxx、xxx六人,仅占高峰时(20代20人)的30%,且xxx、xxx、xxx后绝嗣或无考,仅孔潜(孔鲋后)、xxx(xxx后)、xxx(xxx后)三支后裔传世至今。
孔潜,南朝xxx始祖,先世居xxx(即西汉、东汉、xxx国,今属河南商丘,xxx嘉侯孔吉封地位于此),汉末避乱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东吴侍中,拜太子少傅,后裔繁衍江东,逐成望族,叱咤南朝(xxx宋齐xxxxxx。
《元和姓纂》(xxx时,由宰相xxx命xxx撰)记录孔潜为xxx嘉侯孔吉八世孙,见下图:
世系图见下表:
注:①标黄色代表历代xxx,下文皆同;②汉平帝时按二xxx恪制度,封孔鲋之后孔吉为xxx,承嗣商朝,xxx旧,传至西晋永嘉之乱而国灭;③标灰色代表该支绝嗣或无考,下文皆同;④此文数据来源于《xxx世家谱》,并遍查《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xxx书》《陈书》《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所幸多有传记,并据xxx,下文皆同。
xxx来源总结 第5篇
南朝xxx为侍中(即宰相)者十四人,分别为孔潜、孔愉、孔汪、xxx、xxx、xxx、xxx、孔灵符、孔宁子、xxx之、孔觊、xxx、xxx、xxx,其兴也盛也!
七支详述如下:
(1)孔愉支
①孔愉(268年—342年),字敬康,孔潜xxx、xxx之孙、孔恬长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xxx,东晋名臣。孔愉出身官宦世家,与同郡人xxx、xxx并称“会稽三康”。孙吴灭亡后迁居洛阳,西晋惠帝末年归隐家乡会稽。东晋xxx司马睿时,历任驸马都尉、中书郎、xxx太守,xxx永昌元年(322年)xxx叛乱,当年xxx去世,长子明帝司xxx继位,孔愉回京师建康任御史中丞、侍中、太常,协助明帝平息了持续三年的xxx之乱。
325年明帝去世,长子成帝司马衍继位,327年xxx叛乱并攻入建康,孔愉身着朝服守护宗庙,329年xxx之乱平息,孔愉任尚书右仆射兼领东海xxx师,再调为尚书左仆射,后朝廷撤销左右仆射职务,专任孔愉为尚书仆射。平叛功臣温峤曾称赞他说:“天下丧乱,忠孝道废。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者,xxx一人耳。”
孔愉年过七十,多次请求辞职,不被允许,又转任护军将军,加职散骑常侍。又调任领军将军,加职金xxx大夫,兼领国子祭酒。不久后,外任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职散骑常侍,封余xxx侯。于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
孔愉在会稽任职时,修复了当时句章县被毁弃数百年的汉代旧堤,又灌溉土地二百多顷,使其都成为了良田。孔愉病重时,遗令用普通的衣服入殓,乡里赠送的助丧用品,一样也不准接受。著有《晋咸和咸康故事》,今已佚。孔愉历仕东晋三朝,作为xxx之乱、xxx之乱的见证者,他始终保持守正的德操,xxx贵。
孔愉有三子,孔訚、孔汪、xxx。
②孔訚,孔愉长子,世袭余xxx侯,官至东晋建安太守、散骑常侍。有二子孔晋、xxx。
③孔汪,孔愉次子,字德泽,以直亮称,生年不详,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历任东晋假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东晋孝武帝xxx时任侍中。有一子一孙,其后绝嗣或无考。
④xxx,孔愉三子,以富强自立,以儒素显,东晋孝武帝xxx时甚蒙礼遇,历仕侍中、太常卿,迁为会稽内史、领军将军,领东海xxx师,官至尚书仆射。晋安帝司xxx(xxx长子)义熙四年(408年)卒,赠xxx大夫。有一子一孙,xxxxxx,xxx有二曾xxx仁、xxx。xxx有一子一孙,然后绝嗣。xxx任南朝xxx官尚书,有一子xxx,xxx任南朝xxx部侍郎,xxx有一子孔顶,孔顶不愿归xxx逃亡海上,孔顶有一子xxx,xxx出家为僧,死于xxx开元十五年(727年),享年91岁。其后绝嗣或无考。
⑤孔晋,孔訚长子,有一子xxx,xxx有一子xxx,xxx有一子孔总,其后绝嗣或无考。
⑥xxx(347--422),一作“xxx”,字季恭,早年举为郡孝廉,历任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建威将军、山阴令。在xxx(南朝宋开国皇帝,即xxx,xxxxxx之弟、楚元xxx的二十二世xxx微时结交xxx,后成xxx心腹。
xxx东征xxx,多次到会稽,xxx尽心尽力地隆重款待,供给很是丰厚,当时桓玄篡位形迹已经显露,xxx打算在山阴发起义兵讨伐桓玄,xxx认为山阴去建康路远,且桓玄还未篡位,不如等到他_之事明显,罪恶已经铸成,在建康附近讨伐他,不愁不能成功。xxx听从了xxx的建议。
xxx平定桓玄后,xxx历任内史、侍中、xxx太守、督五郡诸军事、征虏将军、会稽内史、尚书右仆射,晋安帝司xxx义熙十二年(416年),xxx年近七十辞去官职,拜金xxx大夫,常侍之位不变,当年随xxx北伐平定关中、洛阳,xxx任相国,设xxx,任xxx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谦让不受,于是拜侍中、xxxxxx大夫。
后xxx辞官归乡,xxx在戏马台为他饯行,群臣百官都赋诗称述他的美好事迹。420年xxx代晋称帝,加授xxx开府仪同三司,xxx辞谢多年,最终还是没有接受。xxxxxx元嘉三年(422年),xxx去世,时年七十六岁,追赠侍中、xxx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xxx有五子,xxx、xxx、孔灵符、xxx、孔道穰。
⑦xxx,xxx长子,xxxxxx(xxx第三子)时任侍中,因纵容小弟孔道穰逼夺百姓子女被免官,后任会稽太守,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卒于任上。其后绝嗣或无考。
⑧xxx为xxx次子,孔道穰为xxx五子,二人其后绝嗣或无考。
⑨孔灵符,xxx三子,xxxxxx(xxx第三子)时历任为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xxx。xxx帝xxx(xxx第三子)时,历任侍中、xxx将军、郢州刺史、丹阳xxx、会稽太守。
孔灵符以山阴县人多xxx,曾向朝廷建议,将贫民迁徙余姚、鄞等三县垦种湖田,公卿讨论多以为不便,xxx帝xxx独从其议,于是贫民有地可耕,荒地成了良田。
孔灵符本广有田产,后又在永兴(今萧山)建立田庄,周围xxx,占有水陆土地265顷(计万亩),果园9处,被有司举发,孔灵符不据实答对,因此被免官。后又起用为寻阳xxxxxx房右军长史。
宋前废帝xxx业(xxx帝xxx长子)景和元年(465年),因得罪宠幸近臣,被鞭杀,二子同时赐死。xxx即位,追赠金xxx大夫。著有《会稽记》,为记载古代绍兴地理传说的重要资料。
孔灵符有二子xxx、xxx之(任尚书比部郎),父子三人被宋前废帝赐死。
⑩xxx,xxx四子,官至南朝xxx郎。有一子孔琇之。
⑪孔琇之,xxx之子,xxx之孙,早年为国子生,举孝廉。历任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乌程令、通直郎、吴令、尚书xxx、骁骑将军兼少府、xxx尚书、xxx、临海太守、xxx将军兼xxx郡守,治称清严。
南朝齐皇帝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迁孔琇之为xxx将军、xxxxxx冠军长史,行郢州事,江夏内史。琇之辞,不许,未拜,当年病逝。
孔琇之有一子孔臶。
⑫孔臶,孔琇之之子,历仕南朝齐xxx,官至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有二子孔稚孙、孔虔孙。
⑬孔稚孙,孔臶长子,官至南朝xxx枝江公主簿、无锡令。有一子xxx。
⑭孔虔孙,孔臶次子,其后绝嗣或无考。
⑮xxx(514-583),xxx尚书孔琇之的xxx、太子舍人孔臶之孙、无锡县令孔稚孙之子,字休文,会稽山阴人,数岁而孤为叔父孔虔孙所养,品学兼优,为人刚正,xxx南朝xxx太守、御史中丞、吏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广受好评。生于xxx天监十三年(514年),卒于xxx主至德元年(583年),享年70岁。有三子xxx忠、xxx新、xxx安。
⑯xxx忠,字孝扬,xxx长子,亦有才学,官至南朝xxx冼马、仪同鄱阳xxx东曹掾。其后绝嗣或无考。
⑰xxx新,xxx次子,以文词知名,有一子孔檷。其后绝嗣或无考。
⑱xxx安(577-622),xxx三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南朝xxx太建九年(577年),约卒于xxx武德中年,卒年约46岁。xxx隋监察御史、唐内史舍人。
少与兄xxx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xxx,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xxx太子中庶子xxx子、隋朝内史侍郎xxx之弟,xxx十八学士之一,xxx秘书监,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xxx贼河东,xxx安为监军。xxx受禅,xxx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xxx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xxx史,未就而卒。xxx安著有文集五十卷,传于世。
xxx安有二子孔构、xxx。
⑲孔构,xxx安长子,有二子孔若思、xxx。
⑳xxx,xxx安次子,xxx,历任苏州长史、监察御史、绛州刺史,封武昌县子,谥号“温”,有一子孔季诩。孔季诩,字季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xxx天永昌初年(689年)考中明经科,授官为校书郎,最终担任左补阙,xxx常称孔季诩心神清朗、韵味深远,可与卫玠相比。其后绝嗣或无考。
㉑孔若思,xxx安孙、孔构长子,越州山阴人。xxx,xxx郎中、给事中、礼部侍郎、卫州刺史、汝州刺史、太子右谕德,封xxx郡公。开元十七年(729年)卒,谥曰惠。
孔若思少孤,母xxx亲自教训,遂以学行知名。年少时,有人赍xxx良书迹数卷以遗若思,唯受其一卷。其人曰:“此书当今所重,价比黄金,何不总取?”若思曰:“若价比金宝,此为多矣!”更截去半以还之。明经举,累迁库部郎中。若思常谓人曰:“仕至郎中足矣!”至是持一石止水,置于座右,以示有止足之意。寻迁给事中。
唐中宗即位,xxx、桓彦范等知国政,以若思多识故事,所有改革大事及疑议,多访于若思。再转礼部侍郎,出卫州刺史。先是,诸州别驾,皆以宗室为之,不为刺史致敬,由是多行不法。若思至州,举奏别驾xxx犯状,请加鞫讯。乃诏别驾于刺史致礼,自若思始也。俄以清白称,加xxx禄大夫,赐绢百匹。
孔若思有一子xxx。
㉒xxx,xxx安孙、孔构次子,其后绝嗣或无考。
㉓xxx,字惟微,孔若思之子。xxxxxx著作郎,明氏族学,撰《百家类例》,当时xxx、xxx、柳冲皆撰《类例》,以xxx书称工。
孔愉一支仅xxx后裔繁衍至今,xxx唐末避乱于河南鲁山县(今属于河南平顶山),子孙遂居焉,是为鲁山派始祖。
(2)xxx支
①xxx,字承祖,孔潜xxx、xxx之孙、孔恬次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太守周札命为功曹史。xxx沈充所害,故人宾吏莫敢近者,xxx冒刃号哭,亲行殡礼,送丧还义兴,时人义之。
xxx后代不详,推测孔景宣、孔豫为其后裔。
②孔豫、孔景宣,参与义嘉之乱,466年被杀。其后绝嗣。
义嘉之乱后,xxx一支绝嗣或无考。
(3)xxx支
①xxx,一作“孔偘”,字敬思,孔潜xxx、xxx之孙、孔冲之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东晋大司农,善行书,轻利峭峻,著有《述书赋注》。
xxx有二子xxx、xxx。
②xxx(285-335),字xxx,历任东晋世子文学、太子舍人、xxx、xxx太守、尚书xxx,晋成帝时任侍中,后得罪xxx导转任廷尉,后以疾去职,加散骑常侍,迁尚书,未拜。死赠光禄勋,谥“简”。
晋xxx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
xxx有一子孔混,孔混有一子xxx,xxx有一子孔珪之,孔珪之有一子孔灵产。孔灵产参与义嘉之乱,事败被杀。其后绝嗣或无考。
③xxx,东晋秘书监,有一子孔俟。
④孔俟,东晋江夏太守,有一子孔幼。
⑤孔幼,南朝xxxxxx,有一子xxx之。
⑥xxx之,南朝xxx水部郎,有二子xxx、孔珮。
⑦xxx,南朝xxx侍郎,无后。
⑧孔珮,南朝齐庐陵xxx记室参军,早卒。有二子xxx、xxx。
⑨xxx(469~532),字庆绪,会稽山阴人,生于xxx泰始五年,卒于xxx中大通四年,年六十四岁。官至南朝xxxxxx、御史中丞、侍中,卒,谥贞子。
xxx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后就xxxxxx受经略,通大义。xxxxxx武四年(497年)州举秀才。他与琅邪xxx融,雅相友善,乃荐之于司徒竟陵xxx,为西邸学士。
xxx后,与南阳xxx遴同为太学博士,后除尚书仪xxx。每逮访前事,休源随机断决,曾无疑滞,任昉谓之孔独诵。历尚书xxx、侍中,兼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普通中,授xxx将军,监扬州事。
xxx风范疆正,明练政体,尝以天下为己任。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休源聚书盈七干卷,手自校治。凡奏议弹文,xxx十五卷,《xxx传》行于世。
xxx有二子孔云童、xxx。
⑩xxx,孔珮之子、xxx之弟。其后绝嗣或无考。
⑪孔云童,xxx长子,其后绝嗣或无考。
⑫xxx,xxx之子,南朝xxx黄门侍郎,有一子xxx。
⑬xxx,南朝xxx骑常侍,有一子xxx。
⑭xxx,名正,字德绍,xxx书监,有一子孔昌寓。
⑮孔昌寓,xxx贞观年间进士,历任魏州司马、膳部郎中。有一子孔舜。
⑯孔舜,唐监察御史,有一子xxx参。
⑰xxx参,xxx令,有三子孔克符、xxx、xxx。
⑱孔克符、xxx,二人隐居嵩山,子孙遂居焉。
⑲xxx(730-800),xxxxxx(今河北石家庄xxx)人,xxx部郎中孔昌寓,祖父监察御史孔舜,父宝鼎令xxx参,述睿少与兄孔克符、弟xxx,皆事亲以孝闻,既孤,俱隐于嵩山。
xxx好学不倦,大历中,转运使xxx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xxx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历任国子博士、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xxx时为皇太子侍读、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xxx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悫故也。贞元九年,以疾上表,请罢官,诏不许。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xxx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
xxx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时人称为长者。
xxx有一子孔敏行。
⑳孔敏行(787-835),xxx元和元年(805年)进士状元,历任右拾遗、左补阙、集贤殿学士、xxx中、谏议大夫,赠尚书工部侍郎。有一子孔望回。其后裔居洛阳。
xxx一支仅xxx参后裔繁衍至今,xxx参三个儿子落居河南洛阳,子孙遂居焉,是为河洛派派始祖。
(4)xxx支
①xxx,孔潜xxx、xxx之孙、xxx长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一子孔严。
②孔严(?-370年),一作孔岩,字xxx,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少仕州郡,历任司徒掾、尚书殿中郎、扬州刺史别驾、尚书xxx。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年间,拜xxx太守,迁丹阳xxx,以疾去职。太和五年(370年),卒于家。
孔严有三子xxx、xxx、xxx。
③xxx,孔严长子,官至东晋中书郎、宣城内史, 399年xxx利用五斗米道起义,弟兄三人皆为xxx所杀。
④xxx,孔严次子,官至东晋太子冼马, 399年xxx利用五斗米道起义,弟兄三人皆为xxx所杀。
⑤xxx,孔严三子,官至东晋散骑侍郎, 399年xxx利用五斗米道起义,弟兄三人皆为xxx所杀。
xxx之乱后,xxx一支绝嗣。
(5)xxx支
①xxx,字xxx,孔潜xxx、xxx之孙、xxx次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东晋御史中丞,卒于任上。有一子孔沈。
②孔沈,xxx之子,东晋任丞相掾。有一子孔廞。
③孔廞,东晋任散骑常侍。有一子孔曌。
④孔曌,东晋任光禄大夫。有二子xxx之、孔璩之。
⑤xxx之(369-423),xxx,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卒于xxx帝xxx符景平元年,年五十五岁。历任本州大中正、西阁祭酒、太尉主簿、尚书xxx、扬州治中从事史、祠部尚书、侍中、xxx太守、御史中丞。卒后,追赠太常。著有《xxx之集》。
桓玄执政时,xxx废钱币,以xxx之,实行以物易物,xxx之建议:“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难运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 桓玄又打算恢复肉刑,xxx之反对恢复肉刑。xxx之为官清廉,不治产业,一生贫素,秉公执法,无所屈挠,曾因奏劾尚书令xxx而被贬。
xxx之有一子孔邈。
⑥孔璩之,xxx东晋扬州治中。有一子孔璪。
⑦孔邈,南朝xxx官至扬州治中从事史。有二子孔觊、xxx。
⑧孔璪,南朝xxx时为都水使者,xxx派其安抚孔觊,其反而劝孔觊起兵,义嘉之乱事败后被杀,有二子亦被杀。
⑨孔觊,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历仕散骑常侍、xxx、御史中丞等职,性嗜酒,崇尚节俭,不尚矫饰,声誉颇佳,与琅邪xxx氏中的xxx景文并称“南北之望”。
宋前废帝xxx业永光元年(465年),孔觊迁侍中,466年xxxxxx(xxxxxx十一子,xxx之弟)杀xxx业(xxx帝xxx长子)称帝,孔觊为xxx房右军长史,加xxx将军,行会稽郡事。
466年与孔璪起兵反xxx,史称“义嘉之乱”,事败自杀。孔觊有一子xxx,亦被杀。
⑩xxx,南朝宋世祖xxx大明年间,历黄门xxx、临海xxxxxx顼前军长史、南郡太守。晋安xxxxxx建伪号,为侍中,行雍州事, 466年事败,与三个儿子一起自杀。
义嘉之乱后,xxx一支绝嗣或无考。
(6)xxx支
①xxx(268-320),xxx之22代,生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与孔潜xxx孔愉同龄,卒于东晋xxx司马睿大兴三年(320年),年五十三岁。历任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广陵郡守。
xxx,少好学,年十二,通诗书,弱冠避地江东,xxx引为安东参军掌记室。xxx中兴初(公元317年)补中书郎。明帝在东宫,领太子中庶子。xxx恶之,出衍为广陵郡。郡西邻寇,时人为之寒心,而衍不形于色。xxx大兴三年,卒于任。衍虽不以文才著称,而博览过于贺循,凡所撰述,共有百余万言。
xxx有一子xxx。
②xxx,xxx之子,官至东晋xxx太守。xxx有一子孔惔。
③孔惔,东晋尚书祠部郎,有一子孔粲。
④孔粲,东晋秘书监,有三子孔隐之、xxx、xxx。
⑤孔隐之,南朝xxx,xxx侯xxx后裔或北归或不贤,择其近支孔隐之封xxx侯,其后绝嗣或无考。
⑥xxx,字彦深,南朝xxx,少有高尚,爱好坟籍,为太原xxx恭所称,有一子xxx。xxx有一子xxx,xxx参与义嘉之乱被杀。其后绝嗣或无考。
⑦xxx,南朝xxx,有四子孔熙先、xxx、孔景先、xxx。
⑧孔熙先(?—445年),南朝xxx,xxx长子、xxx侯孔隐之之侄,官至散骑员外郎。通文史、星算,精医术,尤长于脉学,曾以一剂治好xxx之疾。
xxx来源总结 第6篇
向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发源于中国河南商丘,主要集中于中国湖南、四川、重庆,这3省市向姓人口占比高达65%。
xxx来源总结 第7篇
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据载,战国时期,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 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
xxx来源总结 第8篇
孔潜,xxx之22代,先世居xxx(今商丘、开封一带),东汉末年,豫州刺史孔伷(孔潜宗亲)去世,与名士xxx一起投奔会稽太守xxx朗,xxxxxx郎占会稽,遂归吴,官至太子少傅,有一子xxx。xxx,字元慎,会稽山阴人,官至东吴豫章太守,有三子孔恬、孔冲、xxx。
孔恬,西晋湘东太守,有二子孔愉、xxx。孔冲,西晋丹阳太守、大尚书,有一子xxx。xxx,孔冲之弟,有二子xxx、xxx。
xxx、xxx,xxx之22代,西晋末年避乱江东,与孔潜xxx孔愉同龄。故东晋xxx有孔愉、xxx、xxx、xxx、xxx、xxx、xxx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