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资卧位总结 第1篇
1.去枕仰卧位: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立于床头。适应于: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适用于腹部检查或作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等。
护资卧位总结 第2篇
(1)去枕仰卧位:去枕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头偏向一侧。
①全身麻醉未清醒或昏迷患者: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患者:防止过早抬高头部致使脑脊液自穿刺处渗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xxx脑膜等组织而引起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头胸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于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3)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护资卧位总结 第3篇
(1)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减少局部出血。
(2)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减轻腹腔脏器对心肺的压迫,增加肺活量;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呼吸困难。
(3)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进感染局限,便于引流;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4)腹部手术后患者: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护资卧位总结 第4篇
① 摇床法: 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以免其足底触及床档;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 靠背架法: 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适用范围: ① 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 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 急性左心衰竭病人: 采用半坐卧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③ 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 半坐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也减轻,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④ 胸腔、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 采取半坐卧位,其一可促进引流;其二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性较弱,这样可达到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的作用,减轻中毒反应。同时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其三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促进舒适,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⑤ 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利于向站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