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时间:2023-12-12 12:03:19 古诗文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前言】

《渌水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写采白苹的人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远人的愁情。全诗四句。“渌水明秋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南湖采白苹”叙事,言人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苹的人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而无人陪伴,故愁苦难耐。

【注释】

1、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2、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3、南湖:即洞庭湖

4、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5、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6、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翻译】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鉴赏】

《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此诗中最精*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春怨》唐代: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妾:女子的自称。

莫:不。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但是,这最后的*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所承受的痛苦。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4、啼:鸟儿鸣叫的声音

【翻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这是为什么呢?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鉴赏】

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啼叫,更为伤感,大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一、一、二”,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前两句中的四景:雨、草、麦苗、柳,虽然有的可称乐景,有的可称哀景,但所表示的情感却无一例外,均为愁情。这便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愁。后两句主要借用杜鹃其声表达诗人欲归而不能的无奈。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深切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对有家不能归的深深的悲哀之情。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好*月,门系钓鱼船。

【前言】

《旅宿》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含蓄蕴藉,凄绝哀惋,结构谨严,意境深远。

【注释】

①良伴:好朋友。凝情:凝神沉思。自:独。悄然: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凝情:凝神沉思。

③悄然:忧伤的样子。

④寒灯:昏冷的灯火。这里指倚在寒灯下面。

⑤思旧事:思念往事。

⑥断雁:孤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⑦*:闻雁声而惊醒。

⑧远梦归: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更增烦愁。侵晓:破晓。

⑨沧*:泛指*。

⑩好*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

【翻译】

在旅馆中没有好朋友作伴,自己一个人凝神沉思。在寒灯下回忆旧日里的事情,听到孤雁的哀鸣惊醒难以入眠。梦见返回家乡路途遥远,到家时已经拂晓,家书到家要隔上一年。苍*上一片美好的*雾与月*,门前有在小船上垂钓的人。

【鉴赏】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霭,云霞明灭,月*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晓过鸳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