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热门27篇)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热门27篇)

时间:2023-12-20 10:48:46 古诗文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描绘 定性 明情

诗歌鉴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题型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难度增大;二是分值越来越高。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带动下,诗歌鉴赏在备考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师生所花费的精力也随之增多。笔者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反映,一首诗自己读懂了,但面对主观试题时,却不知从何答起,往往只能凭感觉勉强作答,结果得分率极低。因此,部分学生对这类题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干脆弃之不理,他们认为复习不复习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备考中对诗歌鉴赏及答题的技巧、模式没有作深入探讨。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在此试就诗歌鉴赏中意境型试题的答题技巧作一个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知识储备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定性,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鉴赏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xxx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颠沛流离,生活开始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2004年高考广东卷)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xxx晚年客滞江汉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二句中的“地白”、“湿桂花”描绘了什么景色?在全句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xxx

严 维

丹阳xxx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简析第三、四两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审题分析)这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诗中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xxx。把握了这些意象,就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xxx。“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对,虚实结合。(步骤一)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步骤二)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步骤三)

二、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素洁清朗、夜深露重的景色,渲染了xxx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篇

一、炼字

清人xxx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xxx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xxx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xxx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xxx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xxx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xxx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xxx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xxx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xxx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xxx,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xxx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xxx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xxx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xxx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xxx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_?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xxx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xxx,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xxx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xxx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xxx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xxx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xxx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xxx传》记载,xxx曾以这首诗求教于xxx,“一枝”原为“数枝”。xxx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xxx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xxx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xxx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xxx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xxx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xxx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xxx,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xxx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xxx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xxx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xxx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xxx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培养方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诗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说诗歌鉴赏考查的是学生对一首诗或一类诗的理解,不如说它考查的是学生从学习语文以来文学的积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主观题的考核形式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短时间快速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答题技巧。总之,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培养。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教学中,大多教师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学生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存在严重的程式化、教条化现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学生成绩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教给学生一些“宝典”“秘籍”,即固定的答题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程式化、教条化作答方式。第二,学生在诗歌鉴赏时,通常是综合分析不够,答题思路错乱不清晰,答案内容东拼西凑,遗漏要点,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缺乏系统化的梳理。那么,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在考试中,规范学生的作答方式,以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和作答空间内一语击中要点,清晰地呈现出答案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的发言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自由,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中自主思考,自我领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宝典”的同时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在教咏物诗时,本人不直接把知识给学生让他们背,而是找一些学生学过的咏物诗,如《石灰吟》《咏梅》等,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技巧。

二、注重对诗歌常识的总结,形成清晰鉴赏思维

在考试中,无论诗歌内容题材怎么换,题型怎么变,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方面基本上是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重点和关键仍旧围绕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技巧、诗人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教师授课时,应重视对诗歌常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答题套路,保证在考试作答时不会东一句西一句,遗漏要点,丢失分数。比如,描写和抒情是常考的艺术手法,其中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xxx、情景交融等。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相关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诗歌常识,在答题时思路就会更清晰,不会遗漏要点,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注重诗歌学习的课外延展,寓教于生活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4篇

xxx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xxx,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xxx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xxx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xxx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xxx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xxx,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xxx,贾岛据实相告,xxx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xxx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xxx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xxx,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xxx,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5篇

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xxx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xxx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xxx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5)儿女情长型:如xxx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6)保家卫国型:xxx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4)xxx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xxx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xxx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xxx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xxx、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xxx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xxx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xxx、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xxx、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6篇

关于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xxx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xxx泪。

[注]xxx:内蒙古的xxx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xxx破北匈奴,曾采xxx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1.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2.“将军白发xxx泪”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试分析前两句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4.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6.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xxx声秋梦里。

7.“人醉”句中“醉”字的.含义是什么?

8.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诉衷情

xxx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xxx,泪空流。此生认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9.词中“尘暗旧貂裘”的意思是什么?

10.“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应是词眼所在,请从结构和题旨两方面加以分析。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1.“嫦娥”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7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xxx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xxx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xxx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xxx。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诗歌赏析】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步骤 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情感的手段和钥匙,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呢?我们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梳理知识,加强积累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技巧知识系统,累计鉴赏术语,让学生学有所知,我们必须对表达技巧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了解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表达技巧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述、议论,说明不常用。其中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抒情方式多种多样,由此派生的表达技巧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xxx、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描法有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等。

二、讨论辨析,xxx念

如:辨析借景抒情、融情xxx、托物言志表达方式中的三种抒情方式。首先通过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进行讨论辨析:

今宵酒醒何处,xxx晓风残月。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接着师生归纳三种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间接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xxx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非物品),“情”分别指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热爱、赞美等感情(非思想)。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物”指景物、物品等事物,“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能给人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托物言志却能让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借景抒情的“景”为纯粹的自然景物或约定俗成的抒情对象,而融情xxx的“景”却具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

再如辨析对比、衬托、烘托三种表达技巧,为了充分独立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辨析三者的不同之处:

1.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xxx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xxx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xxx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xxx

2.讨论探究

3.点拨归纳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明显。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用近似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正衬,用事物的对应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反衬,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两显)

三、例题解析,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让学生通过例题解析,掌握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1.出示例题

端 居

xxx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局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分析作答

第一步:找景物(青苔红树雨月);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在月中含愁,凄清冷寂)。

第三步:分析情感(情感特点:xxx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融情xxx。(步骤一:点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表达了悲哀、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3.总结方法

①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答题要领:

第一步: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结构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达方式、章法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是什么)

第二步: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怎么样)

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兴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为什么)

③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趣)

四、习题训练,拓展延伸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设立两道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反馈,查缺补漏,掌握运用答题技巧,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题:分析以下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1)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静拳,船尾跳鱼拨剌鸣。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题:阅读下面这首xxx,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9篇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xxx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xxx的诗,xxx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xxx同为盛唐山水xxx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xxx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xxx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xxx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xxx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xxx。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xxx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xxx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xxx《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xxx《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xxx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1篇

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

比如,20xx年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xxx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xxx带着家眷,跟着xxx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xxx、杜观、xxx,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xxx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xxx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

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爱国词人xxx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思考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如果把这段文字精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xxx帝xxx执政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xxx,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后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xxx相同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xxx,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紧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江山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依然‘红心依旧、xxx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

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

抓住诗歌的关键文眼

此外,你还可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如描写“元宵节”的“元曲”(20xx年春考,元代盍西村《【越调】xxx・江岸灯火・万家灯火闹春桥》)、描写“端午节”的“宋词”(20xx年春考,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xxx初歇》)、寄思“寒食节”的“五律”(20xx年秋考,xxx《壬辰寒食》)、描写“祭社日”的“元曲”(20xx年秋考,元代xxx【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社坛烟淡散林鸦)等作品,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佳节特色”;又如试卷里选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结合考测的(20xx年秋考“异朝异人异题”――唐代xxx《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20xx年春考“异朝异人同题”――唐代xxx《过华清宫》与宋代xxx《题华清宫》;20xx年春考“同朝异人异题”――xxx《江南逢李龟年》与xxx《相思》;20xx年秋考“同朝同题异人”――xxx《望庐山瀑布》与xxx庐山瀑布》),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比较异同”去写;再如还可“抓住诗歌的名家评论”,借用其中的点滴精彩评语,去撰写出属于自我创见的“诗歌鉴赏”开放性小作文来(20xx年春考、20xx年秋考和20xx年春考,这三年的诗歌就属此类)。总之,还有“抓住诗歌的辞格妙用”、“抓住诗歌的时空交融”、“抓住诗歌的虚实映衬”等方法,去恰当地写出一篇较好的考场“诗歌鉴赏”小作文来。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xxx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xxx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3篇

一、目前本地区普遍采用的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略

目前供高考一、二轮复习的资料繁多,综合各地编纂的复习资料,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特点如下:

(一)体系

(二)技巧

在此复习方略中,技巧是宗旨,技巧即答题技巧。如炼字类题型,xxx一字、段表达效果时,可从修辞手法、词性等角度入手,先将这一字放入句中分析,再放入诗中分析等,这样的技巧既好掌握,又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会归纳一些答题的术语让学生记忆,哪一类型题用哪些术语,都有一个大概的分类,目的是让学生答题规范化,在考试中扣紧采分点,提高得分率。

二、对方略的几点思考

(一)方略的特征

1.更多讲究技巧。如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部分里,资料会以表格或其他方式列出诗歌创作常见技巧,如对比、虚实、情景关系等,目的是以理论统领实践。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的理论,再运用到训练的实践中。很明显,这样的方法对于基础积累较好的学生是很有效的,但对于积累相对贫乏或悟性差的学生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只得生拉硬套,最后即使能够写出答案也是词不达意。

2.设计点着眼于提高高考得分率。方略的设计者们有着明确的方向性、目的性,他们的设计着眼点就是提高高考得分率,这一设计合乎目前高考的规律和特点。

(二)方略的前提

方略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前提,即技能的培养应建立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前提铺垫得不很扎实,学生就很难掌握这些技能,或者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只会背名词术语,见了诗歌就一股脑套上去,张冠李戴。这个前提就是日常古典诗歌教学。

(三)方略的效果

如何让此方略有最好的效果,恐怕还得回归到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上来。

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的区别

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如对学生进行练习题训练是二者都有的方法,只是进行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是二者共同的目标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为高考复习教学做好铺垫,这也是评判日常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之一。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

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无知”到“知”再到“深知”,或者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高考复习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总结”到“回顾”再到“强化”,进而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所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才是符合实际的。日常偏重于感性,高考偏重于理性。

(二)教学目标不同

日常教学应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其中直接目标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的直接目标应是大量积累,其次是体悟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复习的直接目标指向较单一,就是掌握各类诗歌的答题技能,抓住采分点,高考时得到应有分数。日常重量,高考重技。

(三)教学重点不同

日常教学重点设计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中可根据诗歌的个性特点酌情设置一到两个重点,不可面面俱到,而高考复习的重点则由方略中的内容决定,或者欣赏语言,或者鉴赏技巧,而且重点的突破通常建立在对一首诗歌由意象到感情,由语言到技巧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故日常教学是化整为零,高考复习是化xxx整。

(四)教学方法不同

日常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尽量多样化,如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译诗练习、仿写练习等;高考复习方法较单一,教师讲解例题总结规律,学生拿着规律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技能,是一个由例题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练习的过程。日常重引导,高考重训练。

四、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日常教学如何为高考复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实现二者的共同目标,既能提高得分率,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有几点思考:

(一)积累是日常教学的立足点

我国一向有利用诗词xxx灵、提高人品的传统。要达到这一目标,积累是前提,只有具备了“量”的积淀,才能保证“质”的体悟。当学生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兴趣到自觉体悟诗歌时,审美情趣自然浸润其间,xxx灵便也水到渠成。积累的方法要多样化。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古典诗歌,第一方法是背诵、默写,这也是理解内化诗歌的好方法。我国民间三岁孩童即可诵读“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虽然孩子们不能理解诗歌的内涵,但这并不妨碍诗歌成为他们有限知识中的一部分。古典诗歌的背诵不一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反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背诵到脱口而出之时,蓦然发现已是理解之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落实背诵、默写是第一要务,要想尽各种办法将“背诵”进行到底。

迁移是积累的又一种方法,同时迁移也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补充新知识,如以同一诗人、同一内容为迁移点,“xxx知新”,或以诗歌内容情感为迁移点调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等拓展补充。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4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xxx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5篇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xxx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xxx的诗,xxx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xxx同为盛唐山水xxx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xxx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xxx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xxx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xxx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xxx。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xxx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xxx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xxx《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xxx《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xxx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6篇

一、熟悉《考纲》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复习近两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考点,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二、分析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熟悉考点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7篇

对比鉴赏是阅读鉴赏考查的一种常见方式,从命题所给材料看,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两首课外诗词的对比鉴赏;另一类是课外诗词与课内教材所学诗词的对比鉴赏。如2006年全国卷Ⅲ,“这首诗与xxx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5年全国卷Ⅰ“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词的对比鉴赏与单首鉴赏在考查角度和能力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对比鉴赏扩大了考查的容量,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尤其是与课内教材中的诗词勾连,代表了一N新的命题趋势,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一、形象对比类

侧重于从诗歌形象对比角度来考查,对比用了什么形象,对比形象特点的异同点,对比形象塑造上的手法的异同点,对比塑造形象的各自目的。如“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词结尾“独立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类型的题时,首先要找准相关诗句;其次推敲相关诗句,把握形象的特点;再次,把握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对比、衬托等),视、听、嗅、触觉等的描写的差异。最后要结合全诗弄清塑造形象的目的,按照题干的要求,去规范答题,做到有问必答,不问不答。

二、语言鉴赏对比类

从鉴赏语言角度设题,包括对比用字优劣差异的炼字类的题目,对比语言的整体风格差异类的题目。如“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炼字类的题目关键不是说出哪个字用的好,而是要说出好的理由。炼字类题目答题角度一般比较固定,xxx角度,修辞角度、情感角度等。对于整体语言风格的对比,一定要清楚诗歌中常的见的语言风格,如平实质朴、绚丽、含蓄、幽默、多运用口语等。分析整体语言风格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不可泛泛而谈。

三、对比表达技巧类

与单首诗词鉴赏一样,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也是对比鉴赏考查的一个重点。可以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也可以考查不同点。如“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型的题目一是要理解和掌握具有对比意义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的不同(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写景角度的不同(想象与写实、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叙事技巧的不同,结构章法的不同等等。二是要结合诗句准确判断具有对比性差异的表达技巧,这是关键和难点。三是按照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一般思路为用了什么技巧、如何用的这种技巧、用这种技巧的好处或目的。

四、对比思想情感类

对比思想情感是诗词对比鉴赏考查的又一重点。如“这首诗与xxx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8篇

关键词: 诗歌鉴赏 二轮复习 答题失误 对策

诗歌鉴赏是学生考试的难点,得分总是偏低,影响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它也是复习教学的难点,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术语和方法,但学生答题时总用不上。于是在高考的二轮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把它与一轮复习混为一体,系统、全面地过一遍,使二轮复习沦为一轮复习的拷贝。导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二轮复习久教无果、久练无效。

笔者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的心理过程和总体得分情况,和学生一起认真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总结出学生的四种典型失误,即读不懂、审不准、写不出、答不好,并提出在二轮复习过程中的解决方略。

一、“读不懂”的解决方略――细品

很多学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很草率地读一下诗歌,就匆忙答题。试想,若对一首诗歌不仔细品读,认真玩味,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就难以深刻。下面以宋代xxx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例,谈谈细品诗歌的方法。

1.品标题。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具有提示性,认真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例诗的题目就表明这不是写景,而是写“感”。

2.定时代。各个不同的时代,其诗歌一般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如盛xxx写边塞生活和山水田园,中xxx揭露社会黑暗,晚xxx农怜民,xxx注重理议,南宋抒发爱国情怀,等等。如例诗就是一首理议诗。

4.懂内容。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但必须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如例诗中的“鉴”是“镜子”的意思,“渠”是代词“它”的意思。

5.明注释。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的暗示。xxx写作背景,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可能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其意境。

通过仔细品读,例诗其实是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认为要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汲取新知,才能心灵澄明,它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二、“审不准”的解决方略――慎思

学生在仔细品读诗歌,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后,仍然不一定能答好题,得高分。因为学生往往容易审错题,导致答题失误。比如下面的例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xxx)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部分学生审题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审题一错,答案自然就错。

再如2014届贵阳市一模诗歌鉴赏的第9题:

数日(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xxx富于“理趣”,此诗三、四句诗人的情感表现得颇为跌宕且富于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9篇

“少教多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未经慎思的不教”,在高中三年教学活动中,针对诗歌鉴赏这一教学专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真正地做到“少教多学”呢?

一、高一重在积累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鉴赏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说到鉴赏,大多数人的积累还只局限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知识上,所以,面对高一学生,教师应主要从量的积累上对他们进行引导。

从必修一诗歌单元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依次在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人向大家介绍一首诗歌,无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能说明一点介绍理由即可,比如说: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上口;有一个词用得好;有一句诗让我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说读着上口的,大家就一起读读感受一下;说词用得好的,就说说好在哪;说联想到什么的,就描述一下联想的内容……即使是迫于课前要当众展示,学生也会认真去了解一首诗歌,在别人介绍的时候也会认真听,和自己的展示做做比较,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全班就掀起了读诗热潮。

有时候,课内的几句点拨,学生就会立即联想到他们课前三分钟里碰到的诗歌,比如在讲《再别康桥》的时候,讲到“三美”,就有不少学生想起之前有同学介绍的闻一多的《死水》,当时的推荐理由是,读起来上口。提起了“三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口,这样课内外互为印证,学生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虽然课内只有几节诗歌讲读课,但是在兴趣的感召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一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但诗歌阅读量大大增加,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高二在体悟

阅读诗歌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鉴赏,最基本的是要读懂诗歌的含义,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短小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歌离不开“感同身受”的体悟,阅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再现诗歌中描绘的情境,以便把握主题。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把阅读诗歌和写作结合起来,把不同题材的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在改写的过程中注重还原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对诗歌意境的体悟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娴熟。

读懂了诗歌.鉴赏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高三重在方法

到了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留给诗歌鉴赏的课堂时间就更少了。这一阶段,要坚决执行“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课堂上,主要是针对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方面进行引导。

由于在高一、高二的积累和训练,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阅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鉴赏认识,所以高三课堂对诗歌类型的识别就变得简单了,什么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等,只要给学生一个概念,他们很快就能把碰到的诗歌归到某一种类型里去,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准确表述在答题卡上,所以,建立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指导是关键。

如果一首一首地讲方法,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诗歌鉴赏高考类型问题做了一个归类,比如分析意象意境类、表达技巧类、炼字析句类等,每一种类型以一两个问题为例,总结出一套答题的基本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鉴赏习题中找同类题目去做,利用早读、自习、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训练进度做展示,有疑问的地方全班合力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反复应用于课外,既对答题的思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熟练,又增强了信心,不再担心“看得懂,答不出”的情况发生了。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三年的不断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以兴趣为动力,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取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情的熏陶中,他们获得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文学气质,并受益终生。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0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 楼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而且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而今日,徐州仍位于京沪、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之处。徐州位于黄河故道河畔,南部xxx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年,xxx被派往徐州任职。xxx到任没多久,洪水到了徐州。xxx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很多银钱,工程竟归失败,而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这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决口,淹没了方圆几百里。洪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水势继续往上涨,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xxx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人们加固外圈的城墙。有钱的人纷纷逃难,而xxx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xxx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凶猛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固城基和增加城高。整个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而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xxx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自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驻守徐州的禁卫军直接受皇帝指挥,所以xxx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说:“大人都亲自监工了,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xxx在徐州北方派人挖开渠道,试图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水道。这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最终,黄河又回到旧水道,xxx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开始撤退。

百姓们欢天喜地,庆幸全城得救,但是xxx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意,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xxx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实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次年二月,朝廷拨予xxx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人,在城东南建造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喜爱建筑,xxx兴工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xxx。后来xxx一词成了xxx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初九,xxx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落成典礼举行时,全城百姓全部前来参加。xxx耸立于东门之上,高一百尺,楼的形状犹如一个宽广的佛塔。大家一齐登楼,一览四周的景物。那天早晨,偏偏浓雾笼罩。他们往窗外出去,可以看见远处错落的渔村。往近处看,在南方有一个高台,以往用为赛马之地,今已建成一座寺庙。由那座寺庙起,一道一里长的新堤防,顺着东城墙向北伸展。站在xxx上,可以听到xxx涛澎湃之声,与下面的鹅鸭之声相错杂。最后,xxx摆设盛大的筵席,款待来宾。xxx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之于石,以垂久远。

xxx名气甚大,受人欢迎,不仅因为治河成功,也因为他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这是当时为太守者所绝无仅有的。xxx亲自视察_,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因此犯人的家属对xxx非常感激。有些小事,人们只要想到去做,就很容易做,关键是很少有人想去做,而xxx就肯去做。比如说,他看见很多官兵沦落为盗匪,因为有一条荒谬的法令,凡是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旅费,而低级军士为了凑够旅费,想各种办法,有的便沦为盗匪。他自己改革了这项陋规。他认为每年节省下一些钱,就可以够低级军士因公出差所用。

xxx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而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诗人、词人,江西诗派的鼻祖的xxx,沉默寡言,有学者风。他没去拜访xxx,但是写了两首诗,以万分谦逊的语气毛遂自荐,请求列于xxx的门下。他将xxx比为高崖的青松,将自己比为深谷里的小草,希望将来能和青松比高。

那时,xxx为整个学术界所景仰。那年九月底,在xxx有一个盛大的集会,xxx坦然谈笑,轻松愉快,极为众人所喜爱。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徐州“一向为军事要冲”的地理形势,自然引出了下文对xxx的介绍。

B.xxx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致使徐州段的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C.《xxx集》是xxx的诗歌作品集,如此命名,和xxx修建的楼台名称有关。

D.xxx在徐州xxx政绩,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xxx在xxx落成之时写下了一篇文章。

E.林语堂一贯崇尚“闲淡”的创作风格,语言素朴,但他的这篇传记却一反这种风格,语言比较华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徐州段的黄河决口和xxx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没有直接关系;D项“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错,xxx写文章的目的是记xxx落成典礼的盛况;E项“但他的……语言比较华丽”错,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依然是素朴。

答案AC

6.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xxx?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文章第二段写xxx治理黄河决口,第三、四段写xxx修建木坝和xxx,第五段写xxx关心民间疾苦,最后两段写xxx的文学成就。明确了这些,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成功治理黄河决口。修建木坝和xxx。

关心底层人们的疾苦。文学成就大,为人们所景仰。

7.文章第二段写xxx治理黄河决口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1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歌赏析;诗歌主题;诗歌技法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对下诗歌主题的把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看背景

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xxx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xxx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xxx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xxx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xxx,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xxx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xxx、xxx、陶潜、xxx、xxx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xxx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xxx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xxxxxx(略)

阅读提示:xxx乾道八年(1172)初,xxx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xxx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xxx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xxx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_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xxx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xxx。人们从xxx嘴角的红色联想到“xxx啼血”,从xxx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xxx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_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xxx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xxx”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xxx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xxx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2. 那么,怎样把握诗歌技法?

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就要熟知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诗中借用xxx的典故――xxxxxx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语言上的特色,也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xxx(略)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xxx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xxx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相xxx(略)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xxx(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xxx(略)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2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措施

一、了解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xxx不会发明蒸汽机,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诗歌中有许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如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尽夸张之能事,只要一读,我们就能被这庞大的气势吸引进去,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天上之水倾泻而下的壮观场面,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职高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经历,这些都为诗歌鉴赏铺垫了一定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篇幅一般较小,叙事简练,可是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却很深刻。诗人在写作时大都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深掘内心,学生很容易对诗歌理解产生隔离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考查,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等,使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诵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的有效途径。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品出来了。在讲xxx的《声声慢》的时候,我用《昭君怨》作为背景音乐,渲染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伴着背景音乐,我开始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这首词。读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了十分钟,然后邀请几个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我们就为接下来的诗词讲解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考试时如何解答主观鉴赏题来说的。对于这一类题,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看题。学会看题主要是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3篇

审题是个巧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个理论“出入宇宙人生――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本来讲的是写诗与做人,既要学会“入”得认真、深刻与执著,又要学会“出”得超然、淡泊与洒脱。那么,看看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理论用在诗歌鉴赏审题上呢?

一、走“出”形式与误区

虽说审题要学会抠字眼,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以“出”的姿态审题。我们常常会看到表达技巧、表现技巧、表现手法、表现特色、艺术特色、手法这些专业术语,其实,这些问法大同小异,不必被它们圈死。但是,如果问的修辞手法,那么肯定只考查修辞手法了,因为这是非常狭窄问法,诗歌鉴赏技巧类题型最容易处理的就是问法狭窄的题目,因为诗歌鉴赏中修辞不过就那么几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顶针、对偶(对仗)、起兴、用典、化用、双关、叠词、xxx等,而根据经验,顶针多数在元曲中出现,到目前为止,我只在2005年湖北省高考诗歌鉴赏《汉宫秋》第三折戏中发现考过顶针,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然而,目前全国卷偏向诗词,所以这种手法基本可以忽略;很多学生做题时特别喜欢用对偶(对仗)和设问,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手法只限于语言形式,而诗歌鉴赏重在考诗歌本身的内容与情感,淡化语言韵律形式,所以,如果问修辞,对偶(对仗)基本可以不考虑,由此类推,叠词也可以不考虑;xxx不在高考考查xxx之内;化用与用典并不用分得太清,基本上考到“用典”就已经达到高考目的。这样一来,常用的修辞就只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用典、双关和起兴了,而且前四种考查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对比”这种手法在分类上比较模糊,可以看做修辞类,也可以看做其他表现手法类,只是说,在答修辞时,多留一个心眼,发现有对比,就可以作答。所以,这样一分析,问题是不是变简单了一点呢?

二、深“入”题目的核心

除了修辞手法,还应该提到描法和抒情手法。诗词以描写和抒情为重,一般来说,诗歌考查以律诗最多,律诗颔联主要是写景,如果考查这一联,肯定是描法和修辞手法(写景也常用修辞手法)。而且有些题目,不会直接问这里用了什么描法,而会问是如何写景的;或者说颔联写景很精妙,妙在何处;或者问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其实是在间接考查描法和修辞手法。例如: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xxx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题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xxx雨声”的妙处。而答案则提到了比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如果发现这些规律,题目难度是不是大大缩小了呢?

三、“出”“入”并用,“观之”又“写之”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4篇

为什么良好的命题意愿与现实的得分率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固然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能力层级要求高有关,也与某些试卷设题玄虚繁复、难易失度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即没有很好地读懂诗歌,盲目答题,自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笔者认为,在诗歌鉴赏复习中应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读懂诗歌,一是加强诗歌鉴赏相关的知识储备。

著名学者xxx曾说:“诗歌鉴赏应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二是由主观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她所说的“了解”与“感受”指的就是读懂诗歌。“读懂”是古诗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了诗句,感受了诗情,才能达到领悟诗意的目的。

中国古诗有较为明显的主题倾向。根据主题内容大体可以将古诗分为惜别送别诗、山水xxx、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咏物言志诗、写景抒怀诗等类别。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主题类别的概念,可以从整体上快速有效地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山水xxx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情感上多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对田园山水美景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送别诗内容上大多抒写离愁别恨,或对离别对象劝勉鼓励、安慰,表达因离别引发的伤感、惆怅、依恋等感情。思乡诗内容多为游子xxx在异国他乡的羁旅行役生活、表达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或对亲朋的浓重思念之情。边塞诗写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等内容;情感上或歌颂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或揭露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咏史怀古诗着眼于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抒发感慨,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以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伤已为旨归,抒发昔盛今衰,警戒当世,xxx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咏物诗以某一事物为表现对象,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所咏之物表达诗人的志向。

高考诗歌鉴赏题有特殊的赏析要求,而中国诗特有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不是仅理解诗歌的主题类别所能解决的,因而在复习中应使学生适当进行基本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以下知识:

一、意 象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xxx曾说:“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诗歌。”

二、表达技巧

古诗常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积累: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双关、通感等。③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烘托)、抑扬、白描、渲染等。

必须注意,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赏析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思。表达技巧的考在运用,不是死记几个名词术语贴上标签就完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善于分析其作用。

三、语言特色及风格流派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并影响后代诗人。复习过程中可以介绍有代表性的诗歌风格流派,如陶渊明冲淡平和;xxx豪放飘逸;xxx沉郁顿挫;xxx中有画;xxx朦胧隐晦;xxx旷达豪迈;xxx婉约凄切等。2008年北京卷第三小题“一般认为xxx的诗风接近xxx。请指出xxx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对于了解杜诗风格特征的考生就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轻松作答。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5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xxx与苏小妹及诗友xxx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xxx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xxx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xxx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xxx,“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xxx,xxx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xxx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6篇

1.诗歌鉴赏一定要有足够量的诗歌积累

感性认识积累的是经验,常常是理性认识产生的基础。凭空给学生讲解题技巧、鉴赏技巧,那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学生即使听得天花乱坠,结果也是无处下手、毫无用处。好在中国以“诗国”著称于世,丰厚的国民诗歌基础,良好的诗歌幼学积累,使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诗词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越丰厚越好。所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记忆尽量多的富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代诗词,把这个基础打得尽量扎实一点,让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尽量丰厚一点。

2.诗歌鉴赏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古典诗歌鉴赏是鉴赏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益积累、日益丰富的诗歌创作自然的地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这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众多的固定意象上。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xxx”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尽管一些有创新意识的诗人力求超越这些固定模式,但是结果确实共性大于个性,固定意象远远多于创新思维。因此,牢记这些固定意象,并有一定量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借助它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3.诗歌鉴赏一定要明确辨析相关的概念

语文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虽然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宣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以努力纠正先前的历史阶段极力主张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偏颇,但是我们决不可顾此失彼。语文确有工具学科的性质,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工具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一整套的概念、定义等,明确的掌握相关的概念是我们培养能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语文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虽然有意识,但是自认为学生早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因而不加以重视。与诗歌鉴赏有关的概念主要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其中又包括表达方式(例如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比拟、双关、夸张、对比等)、写作技法(例如烘托、悬念、象征、虚实、过渡等)等等。再往下去说,还应当细化到上述概念中的一些小类,例如描写的几种类型,抒情的两大类若干小类,比拟中的拟人与拟物,烘托的几个小类等等,只有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使之向着诗歌鉴赏的道路正确前进。

4.诗歌鉴赏一定要教给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诗歌鉴赏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就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同类型的诗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最好是由点到面,由共性到个性,先掌握一类的,同一性质的,再去掌握一首的,学生便更能有章可循。就高考而言,主要是考察写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其思想内容的概括一般类似于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则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一一分析、寻找,便能够接近了。当然,用这种基本方法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随着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就能一眼发觉这首诗最突出最明显的特色了。另外,试题的编制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通过题目要求进行的提示和一些潜在的要求,虽与诗歌鉴赏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却是答题技巧的问题了。

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27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集锦

三、(辽宁卷)

9.B 10.D 11.C 12.A

13.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

14.(1)xxx因此很厌恶这条狗。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xxx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xxx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xxx,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xxx。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xxx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xxx要杀掉xxx,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xxx的后代,到底灭绝在xxx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