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推荐10篇)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推荐10篇)

时间:2024-01-03 10:18:33 古诗文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1篇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xxx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翻译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xxx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xxx道属州,治所在xxx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赏析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xxx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xxx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xxx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xxx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xxx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2篇

赏析二:

据唐人xxx弱《集异记》记载:开元(xxx年号,公元713—741年)间,xxx与高适、xxx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xxx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xxx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xxx上白云间”。xxx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xxx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xxx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xxx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xxx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xxx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xxx用语词,往往与“孤”xxx(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xxx《秋兴》)、“遥知汉使xxx,愁见孤城落日边”(xxx《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xxx》曲调,这就不能不勾xxx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xxx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xxx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xxx”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xxx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xxx》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xxx”,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xxx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xxx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xxx”,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xxx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1.凉州词xxx原文

2.凉州词 古诗xxx的诗

3.古诗凉州词xxx译文

4.凉州词xxx加拼音

5.凉州词xxx注音版

6.凉州词xxx写作背景

7.凉州词 xxx译文

8.凉州词 xxx拼音

9.凉州词xxx赏析

10.凉州词 唐 xxx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3篇

凉州词全诗xxx赏析

凉州词

xxx

【其一】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xxx,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xxx《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xxx进。”凉州,属xxx道,治所在姑臧县(xxx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xxx:《折xxx》曲。古诗文中常以xxx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xxx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xxx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xxx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翻译:

【其一】

纵目望去,xxx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xxx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xxx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xxx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据唐人xxx弱《集异记》记载:开元(xxx年号,公元713—741年)间,xxx与高适、xxx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xxx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xxx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xxx上白云间”。xxx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xxx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xxx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xxx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xxx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xxx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xxx用语词,往往与“孤”xxx(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xxx《秋兴》)、“遥知汉使xxx,愁见孤城落日边”(xxx《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xxx》曲调,这就不能不勾xxx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xxx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xxx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xxx”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xxx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xxx》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xxx”,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xxx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xxx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xxx”,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xxx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_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xxx?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xxx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xxx为子,xxx许之。又欲娶公主,xxxxxx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xxx,xxx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xxx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xxx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xxx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xxx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4篇

凉州词 xxx全诗翻译

凉州词·xxx上白云间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xxx:指一种叫《折xxx》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xxx》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xxx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纵目望去,xxx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1: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2: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xxx》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

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xxx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xxx》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xxx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xxx。xxx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xxx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xxx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5篇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二)原文: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xxx,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二首》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xxx《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xxx进。”凉州,属xxx道,治所在姑臧县(xxx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4、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xxx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xxx:《折xxx》曲。古诗文中常以xxx喻送别情事。

5、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xxx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7、来:语助词,无义。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6篇

凉州词 xxx全诗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xxx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什么景色呢?

凉州词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xxx,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xxx进献宫调《凉州》。凉州:xxx陇右道,州治在xxx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xxx:指羌笛吹奏的《折xxx》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xxx枝》:“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简析】:

明代xxx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xxx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xxx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赏析:

据唐人xxx弱《集异记》记载:开元(xxx年号,公元713—741年)间,xxx与高适、xxx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xxx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xxx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xxx上白云间”。xxx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xxx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xxx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xxx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xxx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xxx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xxx用语词,往往与“孤”xxx(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xxx《秋兴》)、“遥知汉使xxx,愁见孤城落日边”(xxx《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xxx》曲调,这就不能不勾xxx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xxx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xxx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xxx”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xxx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xxx》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xxx”,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xxx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xxx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xxx”,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xxx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7篇

xxx《凉州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xxx《凉州词》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凉州词》

xxx

xxx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一】

xxx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xxx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xxx》,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xxx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xxx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xxx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xxx》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xxx》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xxx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8篇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xxx凉州词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_凉州词_,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xxx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xxx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_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_xxx上白云间_,是诗人真实的感受。xxx不是也有过_黄河之水天上来_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_一片孤城万仞山_。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_孤_的,是_一片_,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xxx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_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_你们何必借《xxx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xxx《升庵诗话》卷二说:_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xxx也_。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xxx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9篇

xxx《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xxx的组诗作品。

xxx 《凉州词》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xxx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xxx《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xxx进”。凉州,xxx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xxx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或)。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xxx:《折xxx》曲。古诗文中常以xxx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xxx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xxx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xxx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xxx怨。

12 xxx:xxx的柳条,又指的是《xxx曲》。

xxx(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xxx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简析】

xxx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第10篇

凉州词xxx全诗

唐朝经济的繁荣,养育了许多的文化。许多著名的xxx生了。其中,xxx的《凉州词二首》是备受瞩目的。

凉州词二首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xxx,不肯和亲归去来。

纵目望去,xxx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xxx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据唐人xxx弱《集异记》记载:开元(xxx年号,公元713—741年)间,xxx与高适、xxx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xxx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xxx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xxx上白云间”。xxx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xxx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xxx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xxx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xxx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xxx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xxx用语词,往往与“孤”xxx(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xxx《秋兴》)、“遥知汉使xxx,愁见孤城落日边”(xxx《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xxx》曲调,这就不能不勾xxx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xxx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xxx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xxx”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xxx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xxx》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xxx”,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xxx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xxx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xxx”,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xxx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_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xxx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xxx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xxx为子,xxx许之。又欲娶公主,xxxxxx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xxx,xxx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xxx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xxx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xxx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xxx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