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推荐13篇)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推荐13篇)

时间:2023-11-20 12:27:32 古诗文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1篇

苏轼的书法渊源,他自己并没有多说,倒是他的大弟子黄庭坚曾经说起过:

但是苏轼后来听到了黄庭坚的评价后,并不以为是,曰:

由此可见,苏轼书法师承学“二王”、颜真卿、李北海、杨风子应该是没大错的。这里面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二王”和颜真卿,“二王”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的基础,而颜真卿是苏轼变法的楷模。当时北宋时期学习颜真卿,都是因为其“书如其人”,因为颜真卿的忠义而学颜书。但是苏轼学颜真卿,不但是因为他的忠义,反而是因为颜真卿的书法能够“颜公变法出新意”的革命意义。

正是在苏轼的推崇之下,颜真卿在北宋末期的时候,书法地位被抬到了与王羲之双峰并峙的高度。

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启者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真正的开启者,能有这样的成就跟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是一个少有的天才,他的性格当中从来不喜欢成为一个跟随者,大到他的书文,小到吃饭喝酒,都是“不走寻常路”。

他的文章纵横恣肆,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诗词,取材广阔,清新雄健,词风豪放,以诗入词,开豪放词派。

在书法上也是如此,苏轼纵观历史,心里明白书法到了唐朝,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高度,但苏轼能独辟蹊径,于笔墨之外寻找创新,可以说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推崇颜真卿,正是因为颜真卿能在二王的基础之上能自出新意。苏轼从颜真卿的《东方先生画赞》看到了颜书出于羲之师承。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在苏轼那个时期非常受欢迎的法帖,苏轼于颜书此帖悟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千古名言。

最能体现苏轼尚意书风的还是他的行书作品,特别是他的《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的分水岭,《寒食帖》开启了苏轼真正的尚意书风。并且《寒食帖》也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三大法帖,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草稿,正是于无心于书的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于不经意之间达到了最佳感人的效果。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尚意”书风的开启,为后世书家又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这一点来说,苏轼的功劳是大大的,后世也有众多书家受到了他的启发。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2篇

王维的诗作被誉为“诗中有画”,是因为其诗作当中,有着出色的对于环境的描摹能力。通常就用一联,10个字,就勾勒出景色之美,让人沉醉其中。比如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得到“诗中有画”的赞誉,是苏轼所评价的。而且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给出这个评语的时候,是因为王维的这首简短的五绝。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首五绝,苏轼给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且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古诗题目是《山中》,是王维对于山中景色的描绘。描写的具体季节乃是秋末初冬。

首句“荆溪白石出”写的是溪水。因为秋末冬初,溪水变为细流,比*常的流量也少了很多。也正是因为流量太少,溪水中原来被淹没的石头,现在都露出来了。诗人王维仅仅通过这一个细节,就点出了当时的季节特征,这种洞察力不简单。

次句“天寒红叶稀”,写山中红叶。“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是秋末的象征,而在此时,秋末冬初,红叶都已经片片凋落,所以因为“天寒”,红叶变得“稀”了,不过,由于第一句诗句所奠定的情感基调,这以句诗并没有给人以强烈的萧瑟凋零之感。

前两句是写细节,后两句则突出全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这样的季节和天气当中,虽然没有雨水,“山路元无雨”,但是整个山色都被笼**一层薄雾。有些许的寒意,却依然苍松翠柏,蓊郁青葱,这种青翠沁人心脾,就好像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而这种感觉,我们都能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到诗境当中,很容易就能沉浸其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的'画境,此所谓“诗中有画”。

所以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3篇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

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馀孤瘦雪霜姿。”

《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4篇

一个人太过出名,关于他的议论便自然会多了起来,从个人喜恶,到家庭隐私,乃至对大格局的影响,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如此,这就像是一个古今规律一样,无理可循,无法可破。

东坡居士

苏轼,作为古时候的名人,当然也是如此。苏轼,一个生于北宋时的伟大文人、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极为曲折,历经太多的艰难与沧桑,死后虽然为后人所称赞、所乐道,但个中艰辛却是无法言说的。外人只知道他的别号是东坡居士,却不知道这个名号的由来史。

苏轼,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东坡这样的一个称号,而他的字号子瞻是其父亲苏洵为他取的,苏洵一直心存远大抱负,奈何受家境影响,一直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计所牵累。故当苏洵的长子降生之后,便将自己所有的寄托和期望全付放在了第一个儿子的身上,子瞻,顾名思义,代表了苏洵对苏轼的深切希望,希望这个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能够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看法,并且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关于东坡居士,则是另外的一则故事了,苏轼的仕途相当的不顺利,这是众所周知的,苏轼的第一次被贬,便是外放到为黄州为官,在黄州时,苏轼的住址便是在东坡处,后来苏轼从政越发的郁闷,他为此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可以说苏轼是在东坡处闻名的,所以他又称东坡居士。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5篇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_苏东坡在*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6篇

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品味王维(摩诘是王维的字),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这画有机的结合,是*画的传统,也是*画的特点。

《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

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_一律_、诗画_略同_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他对王维_诗中有画__画中有诗_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_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_诗中有画__画中有诗_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7篇

人们心中、人们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词人,是一个仕途屡屡受挫的书生。在词人,在书生的这个光环之下,他的另外一大杰出之处早已被掩盖起来,以致于后人谈起苏轼,只闻其诗词,不知其书法,这到底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又或者是一件感到悲哀的事情呢?

苏轼 赤壁怀古

苏轼,是极其擅长书法的,在大宋王朝这个时代之中,涌现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家,均有着不同凡响的造诣,苏轼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同样在大宋王朝中,书法也是为人们所追求的另一大爱好,苏轼在书法之中的造诣是不下于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一方面,在书法的造诣上,苏轼较为擅长行书和楷书。以上图中的作品为例,来谈谈苏轼的书法造诣。

首先,苏轼的书法是不吝啬于用墨的,很多文人的书法均以瘦削为美,字迹显得极其的秀美,但苏东坡的书法却是截然相反的,是以浓重的用墨为美的。

第二,苏轼的书法整体运势有如行云流水,看上去无比舒畅,他的字又如在周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正方形,一改之前的长方形书法。这点在上图的诗词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三,苏轼的书法显得太小有所分别,甚至可以说大小的悬殊十分明显,每一句话中均由一个字是比较大的,其他的显得又比较小。

第四,苏轼的书法错落有致,大小是一方面,但是每一句话大的地方并不是相同的,从而显得错落有致。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8篇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到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9篇

王维的诗

1、《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7、《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9、《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10、《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1、《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3、《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4、《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6、《送祢郎中》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

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

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17、《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_。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8、《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9、《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20、《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10篇

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5、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0、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1、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鸣。

14、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1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7、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18、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9、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2、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26、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7、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8、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29、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30、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3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3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4、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35、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36、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11篇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苏轼石像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取苏轼的姓氏“苏”和辛弃疾的姓氏“辛”和在一起的。这就有了“苏辛”,这个合称十分的好记。而且一下子就可以想到“苏辛”的两个人是谁。虽然“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不过说起在文学上名气大的,那自然就会马上想到苏轼这个人了。“辛”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常见,如果对于文坛有些了解的人,看到“辛”就会马上联想到辛弃疾。

苏轼和辛弃疾和称为“苏辛”,这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豪放派的词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领头人物。原先的词要婉约的,后来才有了豪放的词,苏轼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人被合称“苏辛”,这是对双方的一种肯定,那么是谁提出了这个称号呢?是一个叫做高佑釲的人在他撰写的《陈其年湖海楼词序》中引用了顾咸三的一句话:“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这就使得“苏辛”这个称号被叫开了。

其实苏轼和辛弃疾不能单单说是对于豪放派的词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对整个词的发展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北宋的“苏”,一个南宋的“辛”,虽然没有相遇却因为自身的文学造诣而“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吧。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12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淡、***静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无论写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他很喜欢并擅长在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他又不是以静写静,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声音写静和以动态写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并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和画意非常浓郁。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第13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本来就很寂静了。而此时明月照在树上惊动了夜栖的山鸟,时时发出鸣叫声,在幽深的山涧中回荡,衬托得山涧更加静谧。

全诗寂处有声,动而愈静,令人赏心悦耳。

后世很难再找到像王维这样独树一帜的诗人了,写诗好像在作画,作画也融合了无限诗意。

王维在其《偶然作》中说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正因为对画的精通,所以他的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其又在《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他把绘画中的水墨画视为最高的境界,把他的诗意,蕴含在水墨山水画中。

诗、书、画、乐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相辅相成,大唐“文艺青年”王维,告诉了我们生命可以活得这样精彩。

苏轼佩服他,真是没有找错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