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春天的古诗 第1篇
评析王维诗《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关于王维春天的古诗 第2篇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象鲁迅所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诗歌,读起来都会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更不用说唐诗了。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我们国内,在国外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到外国中文课的同学们可以顺口背上几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惊喜,因为那很有一种‘根’的感动。”①从小就喜欢读唐诗,虽然大半是读不出诗中的韵味,但每次读,都会觉得在情感得到了升华,特别是读王维的诗歌。我不是很开朗的人,甚至有时会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虽说唐诗有很多诗歌都能让人变得开明起来,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自信,但在这种自信中难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里,难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但难免有点悲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体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但读着会让人有点压抑,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开朗的人,如果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读杜甫的诗,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会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欢王维的那种内敛式的乐观,不轻狂、不自卑。
王维是盛唐诗歌的一个伟大诗人,按称号来称,他是“诗佛”,因为他的诗中包含很多禅宗思想,他的诗中多“空”字,包含许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曾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可见,虽然王维在诗歌的成就没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王维的诗歌涉及面很广。
一、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饱含深情、对友谊真诚中肯,在送别的时候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酒是离别的曲,在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来代替“我”的千叮万嘱。“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无故人”既是说朋友走了,没有了“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离别了,谁还能像我们理解彼此一样理解对方呢?所以学过这句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现了“我”和友人的共同点:心胸坦荡,志趣高雅,胸怀开阔。“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送别诗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职位都会对这些感人的诗歌大加称赞的。
二、旷逸豪放的边塞诗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送别诗都写出了诗人的豪气。确实,诗人是一个旷逸豪放的诗人。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的。
三、美如画卷的山水诗
最能代表王维风格的莫过于他的山水诗了,他的山水诗真的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隐不同,王维是个亦官亦隐的隐士,是心隐,在仕隐间只一步之遥,他信奉佛教,内心平和,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禅理,难怪被称为“诗佛”。隐士文化古来有之,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就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维虽然没有身隐,但却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显著标志是在于自觉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关于王维春天的古诗 第3篇
有关王维古诗鉴赏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