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翻译赏析 第1篇
《从*行》是古《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唐代诗人骆宾王、杨炯、李颀、王昌龄、卢纶等都曾以此乐府旧题写过优秀的*旅诗篇。《从*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诗人李白《从*行》的第二首,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塞外战场血风腥雨的角度,讴歌边关将士英勇卫国的视点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咂。
【原诗】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
“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首句从将*所穿铁衣入笔,回顾了将*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百战”极言战时之久,交战之频。“铁衣”,即用铁片制成的战衣,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防护用具。一个“碎”字,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历经百战之后,本应坚固无比的铁衣,此时已然留下了累累的*斑箭痕,破碎不堪了。首句简约蕴藉,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格刚毅,威武不屈的将*,带领着麾下的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风餐露宿,无数次白刃相接,无数次浴血奋战,眼前的他们风尘仆仆,人疲马乏,剑折*卷,经过无数次修补的战衣,已经血迹斑斑破碎不堪。
“城南已合数重围”,有了上一句的铺垫,此句写将*和他的战士们正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死考验。他们已经完全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就连进入城南的唯一的希望都被无情切断。“城南”点明了此次战役已是数次交战后的再次短兵相接,一旦从城南入城,就是安全之所,但眼下已见希望,却又失望:“合围”者,团团包围也,何况是“数重”呢,情势危急到了如此地步,要么投降被俘,要么全*覆没,似乎再无他法。诗人寥寥七字,字字千钧,将读者带入神经紧绷,呼吸紧张,生死只在转瞬间的两*对峙中。
“突营*杀呼延将”,这里“呼延将”,指匈奴呼延姓氏的将*。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贵族以呼延、卜、兰、乔等四姓氏最显贵。两*对峙,杀机四伏,双方将士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对方最细微的举动,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死一般的静寂。将*一声喝令,战士纷纷响应,顿时,战鼓雷鸣,喊杀之声震天,生死之际,双方捉对厮杀,*剑铿锵,箭雨铮铮;但见混乱之中的将*,由静而动,跃马突营,“人马尚腾空,鼎力弯硬弓,急矢敌首没,一箭呼延薨”。将*身经百战的*事素养立现,胸有定谋则见乱不慌,武艺高强方能一锤定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发难,化被动而为主动,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最终突围创造了最佳的'时机。诗人没有一字一句提及将*的神情与相貌,其沉稳坚毅的英雄形象已深锲读者心底。
“独领残兵千骑归”,突围无疑是成功的。“独领”二字写尽了将*身先士卒而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然而“残兵”二字留下无限感伤与遗憾;“千骑归”则补充说明此次战役是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战。诗作至此,戛然而止。我们可以想象,此番归去,迎接他们的绝不是君王的奖赏和百姓的颂扬,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一心为国,一意卫家,生死都置之度外了,还在乎身外之物乎?
纵观全诗,笔者认为这是一场救城之战。
其一:从诗人笔下将*的神勇和智谋来看,其每次作战必然会派斥候探测敌情,不会轻涉险地。“城南被围”,说明要么有重要人物在城里,要么此城是涉及战争成败的战略要地;敌方是围其必救,将*是“明知山有虎,但向虎山行”。
其二:此时大*已近城南,却不见城中接应,显然城中*力空虚,不过是依仗城墙的坚固,在苦苦坚守,期待援*。
只有理解为救城之战,“城南被围”才不损将*的智勇双全,才更显将*的忠国情怀和大局意识,眼前的这批血泊中拚杀出来的所谓“残兵败将”,才更让人感到可亲可敬,英勇豪迈。
“成王败寇”的思维,一直误导着我们的认识;歌颂凯旋的诗歌枚不胜举,我们长期以来难以直面惨败和溃退的结局,而李白的《从*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敢于去写惨烈的战争,甚至去写无人敢于涉及的败绩,偏又从败绩中显出无限的豪气,让读者对这次战败者从感情上的同情、理解进而发自内心的敬重、崇拜,并对边疆守卫者的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而振奋不已!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翻译赏析 第2篇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翻译赏析 第3篇
【前言】
《从*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营,向敌*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大获全胜。
【鉴赏】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行》,应该说已早着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采取什么行动呢。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