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第1篇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四、“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
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徐志摩同泰戈尔一样崇尚性灵。徐志摩的性灵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个预言,让人感到惊讶。死亡是每个诗人都深深思考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徐志摩这样能在生前绘声绘色的描写自己死亡的人,还是不曾见到过的。
徐志摩的诗歌在白话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首先是在诗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现代诗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在一些方面,让后辈是无法企及的,在当时倡导诗歌的格律对于防止诗歌的散文化,寻求新诗歌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还有他的诗歌的优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的遗产,他有才华,他的诗歌充满着性灵,但是他并不放纵自己的才华,他只是尽情的去展示,并且有节制,放开但又不放纵。他就是这样创造着美的遗产,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这样如溪流般的不经意间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诗歌一定还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近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第2篇
将进酒
朝代:唐代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感情一波三折,酣畅淋漓
这首诗诗人感情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①开头四句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②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得意”,但朋友间聚会同样是人生快事。③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为他们惋惜、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其豪华酒宴,实为其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乃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实为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想象大胆奇特,极尽夸张
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语言狂放沉郁,又不悖谬
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宴至此,已渐入高潮,诗人更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一曲高歌 “但原长醉不复醒”道出心中真实想法,其实诗人心中何等郁闷,却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沉郁中又见狂放,且合情合理。
李白酒意已酣,欲将主人的“五花马,千金裘”典当换酒,这种为饮酒一掷千金的豪爽狂放性格,在诗人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主义的李白与中唐日趋颓败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李白后期诗作的英雄式悲剧色彩:虽豪放,但又沉郁。
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应
古来圣贤“唯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王”曹植,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何以偏举“陈王”?因李白心目中的榜样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同情,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深广的忧愤与自信,这种主旨至此就全清楚明白了。以人生苦短之愁开篇,以借酒消愁之句收尾,可谓前呼后应。
句式长短变化,徐疾有度
诗中句式长短错落,七言为主间用杂言,音韵流畅而富于徐疾变化,均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和谐一致。
[知识拓展]
李白《将进酒》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第3篇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 “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在摒弃六朝时期华靡诗风的同时,积极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赞美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 “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字,说明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确受了二谢的影响。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特有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豪华”和“豪放”的特色,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第4篇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意义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_、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而且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1)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残暴、丑恶的敌人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2)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通过自然美景寻求精神的寄托,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这种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中所产生的大胆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诗意,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四、论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成就
李白的诗为人们创造了一系列梦幻般既现实又虚假的世界,既有无比开阔的意境美,也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美,还有大气磅礴的气势美和美如音乐的节奏美。
1.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意境美
李白不但善于写景,而且更能为人们制造出梦中之美景。在《送友人》中,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里的“青山”“白水”美如仙境,因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又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其开阔空间感的优美景色。在青山白水中,还加上落日的余晖及白云落天的映衬,这不是美不胜收的思念之情之景的真实写照吗?只有这样的景才可以容得下这个忧郁而不羁的灵魂。
更让人留恋和展开联想的是这首《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开阔无边的景,这样气吞山河不可多得的构想,使人生出无尽的遐想:山在曲折环绕中突现奇境,江水悄悄地进入到另外一个让人迷恋的大千世界,留住了友人的情,却留不住这滔滔而逝的江水。人生难以预测,风景也同样难以把握!再看他制造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月下的镜可照古人吗?还是天上的月可以照见古人?云里是否会制造楼阁出来呢?或者一切都只是梦境?但无论怎样,他为我们在诗歌的领域中用奇幻的想象绚烂的境制造了一幅世外一样的桃源生活景。也只有这样美的境,才可以容得下一个孤独而受伤的灵魂!
2.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色彩美
在李白的诗歌中,永远抹不掉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有绿色、青色、白色、紫色等,让人觉得他的诗可以绘画,甚至诗便是画。在《春思》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草成了碧丝,桑也成了绿枝,映入你视线的.是一幅少妇桑蚕图的真实写照,其优美柔和的绿色便占据视线了。而在《下终南山终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也写到绿色的句子――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给人的感觉还是绿色与青色!如果累了,换一种颜色便有了“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读他的诗你的视觉永远不会疲劳,他的夸张永远不会失去真实,他的真实永远在夸张的范围之内。
当然,在他的夸张艺术手法中,还有很多色彩艳丽的句子。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云彩,诗中的寺宇,都是有颜色的,还是一种耐人想象的色彩。他的诗生命力很强,一切都赋予了极强烈的色彩,因而使一切变得更有生命力了。
3.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气势美
李白的诗,很多都是大气磅礴、气贯如虹的佳句,为其作品增添一种大气的风格。
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为突出其大气的风格。虽然是夸张,但不失一种独特的空旷之美,大气之美。另外还有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气冲天的句子比比皆是。
4.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节奏美
也许是受了《诗经》与《楚辞》的影响,在李白的诗中很多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美,其中被人写进歌词里的名句便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是具有节奏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能配乐的诗是可以让他成为一个配乐高手了。
这种种的成就,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人便可以做到的,相反,他是经历了一般人无法经历的种种际遇才深有体会的。他交友是如此之真,待人是如此的诚,做事是如此的直率认真,生活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他对夸张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矗起了一道让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巨人,是我们后人学习夸张修辞格的楷模。是李白成就了他的诗,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造就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精英之才――“诗仙”,他创造的艺术之美将继续走向未来的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