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共6篇)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共6篇)

时间:2023-12-17 09:54:34 古诗文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1篇

一、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二、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

三、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xxx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四、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xxx亮。

五、对偶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六、反复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七、设问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八、反问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2篇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着突出表达事物的作用。

这个手法估计比喻还要好认,像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个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手法。所以我就不多说了,这样简单的略过就好。

1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a.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b. 白发三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c.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

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3篇

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一般分为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可能有同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确,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经过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却是很好分辨的。

比喻中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是没有关系的,而借代里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且采用比喻手法,两种事物一般都会出现在诗里。像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和白玉盘就都出现过。

而借代只会出现一种,像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和红就代替的是叶和花,而叶和花却不会在文中出现。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4篇

这个修辞手法是最常见的,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手法,这里我就简单提一下概念好了。

比喻指的是把一种事物或景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景物。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一般来说,有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

构成比喻的关键:

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5比喻目的分类

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阐明本体的情况

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例如: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

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肯定本体的情况

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美化或丑化本体

前者(例1、例2是歌颂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鄙视本体。

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6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7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散文 xxx ,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 必须盛开。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xxx,xxx,如飞溅的浪花。

8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9比喻的修辞举例

比喻句举例:

①早餐的露似珍珠一样晶莹。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易如反掌

亲如手足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xxx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马之劳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5篇

排比就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这里要注意,最少要三个或三个以上才能算作排比。可不要认为排比不会在诗中出现,像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就是排比嘛。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具体的运用如下: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xxx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xxx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xxx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xxx,一年之计在xxx,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6篇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xxx《秋浦歌》(夸张)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反问)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xxx《叠题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xxx《登高》(对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排比)

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xxx《望洞庭》(比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xxx《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对比)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嫌、故。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

竹枝词xxx杨柳青青*水平,xxx*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