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李白静夜思 第1篇
1.引导学生**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并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月下美景图,感受“明月光”。认识生字“望”。(边做动作边识记)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过霜,用上“什么好像什么”的句式。
(3)简介古诗创作背景,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
(4)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解释“举头”“低头”。
古诗李白静夜思 第2篇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观察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乡”的两个撇折基本对齐)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教师巡视检查。
[教学板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读,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如在学生朗读了古诗,对古诗的意境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再相机点拨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古诗李白静夜思 第3篇
明代版本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84篇诗文► 5535条名句
古诗李白静夜思 第4篇
《静夜思》是李白较早时期所写的一首诗了,大约写于公元726年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在那时应该是二十六岁。根据史料可考,李白于公元724年时,拜别父母离家远游。李白写下《静夜思》的时候他已经离家近两年了,可想而知,李白是想念家中的亲人,有了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之下只得起身。李白站在小窗边,抬头便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这就样猝不及防的,李白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亲人是否安康幸福,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静夜思》全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仅二十个字。这首诗跟李白一贯所写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运用各种奇特的艺术手法,只是简简单单。但这首诗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寥寥几字却耐人寻味,吸引着离家远游的游子们为之倾倒。全诗从“举头”到“低头”,生动而形象的揭露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千百年前,诗人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在深夜里不能安然入睡。千百年后,亦有离家的游子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