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滁州西涧篇1
我们从‘独怜幽草涧边生’读出了什么?这首诗作从哀怜起笔,以喜见‘野渡无人舟自横’收笔,这中间的暗藏的情感线索是什么?子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儒家的乐观思想、进取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支撑作者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这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最大的不同。
我们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读出了什么?依据客观、人文道德,作者乐于革新、敢于革新,这关乎易理的一个大定理‘推陈出新’。因为人类从内心深处有无比强大的进取心,这必然带来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唯如此,人类就是这样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人类就是这样从没有道德走到道德观不断完善的,人类就是这样从稍有智慧到‘飞能在天’的。人类能肆意而为吗?不能,所以坤卦云“黄裳元吉”,讲究‘道德、方圆、规矩’之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冥冥之中,客观规律在左右一切。当我们把‘天’理解为‘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能跟时间抗衡吗?我们能跟客观规律抗衡吗?人能脱离宇宙而独立存在吗?我们能长生不老吗?我们不能。当我们把‘天’理解为‘人心所向的.人文规律’的时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大概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哲学意义之一吧。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我认为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的解读才是正确的解读。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是春秋笔法达到高水平的显著特征,这种若隐若显的漂浮不定,在孔子制作的《诗三百》中随处可见。本诗开篇以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表面写出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实则写出了诗人对儒家道德情操的感悟和儒家哲学的坚信不腻。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当我们对“舟自横”据字索音、据音再次所字时,“舟自横”爻变成了“周自亨” 三个哲学字器,‘周’是指《周易》,还是指儒家崇尚的‘周行’、《周南》?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表达的是作者对儒家哲学的热爱。
古诗滁州西涧篇2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诗鉴赏
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时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片碧绿清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接着,后面两句写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只小船,悠然自在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幽深渺远,向人们称道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构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示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拓展: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古诗滁州西涧篇3
诗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韦应物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古诗滁州西涧篇4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1]幽草[2]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3]带雨晚来急,野渡[4]无人舟自横。
【注释】
[1]独怜:唯独。
[2]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3]春潮:春天漫涨的潮水。
[4]野渡:郊野的渡口。
[5]横:指随意漂浮。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译文】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很急,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
古诗滁州西涧篇5
诗写暮春景物。_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_。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 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_独怜_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_绿阴幽草胜花时_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_上_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_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_自_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_自_字。_欲啭不啭意自娇_,此写莺啼。_恬然自安流_,此咏百川分流。这类_自_字皆可释为_自在__自然_之意,含有_自我欣赏_、_自我怜爱_的意蕴。_野渡_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
这两句在结构安排上也很精当。_春潮带雨晚来急_,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_急_与_自_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状出难写之景,达出难言之情。
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_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_,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滁州西涧篇6
【古诗词】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喜欢这首诗,自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因为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意境:“独怜”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怜悯着涧边的幽草,在草旁有一棵很大的树,有几只黄鹂在叽叽喳喳的叫着,这是正值春天,斜斜的细雨刷刷的下了起来,树旁拴着的木质小船,被雨打得横在水面上,并在轻轻的摇晃,世界仿佛只剩下这些,昏暗的天空,仿佛不再让人厌恶,而是充满了清新沉静,于是每当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便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什么都不存在,眼前便只有黄鹂,幽草,大树,溪涧,春雨,以及那“野渡无人舟自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