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1篇
简子谓无恤曰:_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_。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_主不备,难必至矣_!智伯曰:_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_?对曰:_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蜹、蚁、蜂、虿[1],皆能害人,况君相乎_!弗听。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2篇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3篇
(逆:迎接)
(代词,他的。A前者:表被动;后者:引出动作或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到”;B前者:把;后者:用;C前者:表被动;后者:动词,做。)
(谦谨,恭顺谨慎,解答时要围绕题干史朝义“谦谨”这一关键性语句从文中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其中,句①是因为史思明扬言攻破陕州后要斩史朝义,史朝义为此担忧。句⑤的前文交待了是驿站值宿的卫兵惧怕曹将军,不敢动手,与史朝义无关。)
(“左右指示之”,史思明身边的人向骆悦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文中并未提及下属向史思明报告。)
9、(1)戊戌 / 命朝义筑三隅城 / 欲贮军粮 / 期一日毕 / 朝义筑毕 / 未泥 / 思明至 / 诟怒之 / 令左右立马监泥 /斯须而毕。(每错、漏两个扣1分)
(2)①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无辜,部下稍微不合(他的)意,动不动就被诛杀九族,(因而)人人(都)不能保护自已。(小、动)(3分)
②您假如不允许的话,我们现在就归附李氏,(那么)您也不能保全了。(苟、全)(3分)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4篇
魏桓子说:_好_。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_我到哪里去呢_?随从建议:_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_。赵襄子说:_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_?随从又说:_邯郸城仓库充实_。赵襄子说:_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_。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_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_!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_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_。智瑶问:_你怎么会知道_?疵说:_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_?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5篇
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二十六日),司徒王建派遣同族子弟嘉州刺史王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带领军队五万攻打彭州,杨晟迎战却战败,王宗裕等当即围攻杨晟。很久不能攻克,当地百姓都窜逃藏匿在高山深谷之中。王建各个营寨的士卒每天出去掳掠抢劫,把这叫做“淘虏”,对搜抢来的人民财物,军中将领先挑选那些好的,剩余的让士兵们瓜分,把这当作寻常事。
有一个军士王先成,是新律人,本来是个书生,适逢天下大乱,便参军从武,他揣测各位将领中只有北面营寨的王宗侃最为贤明,就前往劝王宗侃说:“彭州本来是西川的属地,陈敬、田令孜召来杨晟,割出四个州授给杨晟,任命杨晟为观察使,与他们共同抗拒朝廷命令,现在陈敬、田令孜已经平灭,而杨晟仍然占据着彭州,彭州的人民都知道西川是他们的大府,而检校司徒王建是他们的官长,所以王建的大队人马到达彭城一带之初,当地百姓并不进入城内归附杨晟,而是逃往高山深谷躲避起来,等待着王建的招抚。现在王建军队到达已经几个月了,百姓没有听到招抚劝降的命令,相反纵容军中士卒一再大肆抢掠,与强盗贼寇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抢夺百姓的'资财货物,追逐百姓的家畜财产,把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以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使这里的父子兄弟骨肉分离愁苦怨怒。那些在山谷中的人,酷暑暴雨之下无遮无盖,不时受到毒蛇猛虎的残害,孤苦危险,又饿又渴,没有诉苦的地方。彭州百姓开始时认为杨晟不是他们的官长而不遵从他,现在检校司徒王建对他们不加爱抚救济,他们就会改变初衷想念杨晟了。”王宗侃十分悲戚,不由得一再移动他坐着的床向前询问王先成,惊慌地说:“这种情况确实有,该怎么办好呢!”
王先成请求分条开列写成状纸以便禀告王建,事情共有四条:“其一,请求招抚山谷中的百姓。其二,请求禁止各营寨的军中士兵和子弟,一个也不准出去搜掠百姓,在各营寨的旁边立石碑,七里方圆之内听凭打柴放牧,有敢超越石碑的斩杀。其三,请求设置招安寨,寨中能容纳下几千人,以安置所招来的百姓,我王宗侃请求从所部将校中挑选谨慎干练的人,做招安将领,令他带领三十人日夜手持武器巡逻护卫。其四,彭州的土地适于种麻,这里的百姓在没有进山时将大量的麻沤藏起来,应当命令县令明确告知百姓,分别回到田间故里,挖出沤藏的麻卖掉,换取资财粮食,这样必定会逐渐恢复旧业。”王建接到状文大为欢喜,当即施行,全部照办。
第二天,发布的告示传下,威严的军令赫然在目,没有人敢违。第三天,躲藏在山谷中的百姓竞相出来,像赶集一样奔赴招安寨,招安寨容不下,就开辟地盘扩展寨子。逐渐地又有了集市,百姓又拿出收藏的麻贩卖。招安寨的人民看到自己村落没有被残暴抢掠的苦难,逐渐回到故里重操旧业。一个多月的时间,招安寨里都空了。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6篇
周纪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_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_。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_谨识之_。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_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_?简子曰:_保障哉_!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
[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_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_。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_用心记住这些话_!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_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_?赵简子说:_建为一道保障_。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7篇
_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昌邑令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2、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_怎样的品质?
参考*
1.(1)做,当(2)送给;
2.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老朋友),为什么?
3.表现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品质。)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当之(.到、往)郡
②夜怀(怀揣)金十斤以遗震
③夜怀金十斤以遗(赠与)震
④故(原来、从前)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密愧而出”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道渴而死
b.后狼止而后前狼又至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拔山倒树而来
11.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翻译:我了解你的为人,你怎么不了解我的为人?
1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_怎样的品质?
*:可看出_清正廉明的高尚品质。
译文:
_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_。_说:_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_王密说:_夜里没有人知道。__说:_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_王密惭愧的走了。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8篇
资治通鉴原文: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yín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译文:
主父偃劝说武帝道:“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的这种格局,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yín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春季,正月,武帝下诏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之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了侯了。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第9篇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