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1篇
如果本身乡音为南方方言,用方言辨识入声字是比较方便的,一般来说方言中发音急促,一发即收的字都是入声字。
南方的朋友可以用方言试读以下几个字感受一下:竹、屋、足、学、一、出、佛、罚、活、别、绝、薄、浊、白、石、迪、国、急、合、蝶。
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自己方言不标准,会把有些非入声的字念急促,或把一些入声字念缓。
还一个是不同方言对入声发音的保存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入声的发音在方言中也已经遗失了,无从辨识。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2篇
1.押韵需押在每句尾字。
2.每联出句不押韵,对句(偶数句)必押韵。
3.首联出句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4.对句尾字,即韵字,一般为平声。[6]
5.出句(包括首联出句不押韵时)尾字,一般为仄声。
曲江二首其一 (首句押韵)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声韵),风飘万点正愁人(韵)。
且看欲尽花经眼(仄声),莫厌伤多酒入唇(韵)。
江上小堂巢翡翠(仄声),花边高冢卧麒麟(韵)。
细推物理须行乐(仄声),何用浮名绊此身(韵)。
客至(首句不押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仄声),但见群鸥日日来(平声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仄声),蓬门今始为君开(韵)。
盘飧市远无兼味(仄声),樽酒家贫只旧醅(韵)。
肯与邻翁相对饮(仄声),隔篱呼取尽馀杯(韵)。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3篇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其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2]。自南朝沈约编写四声谱正式界定四声,入声就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并在李唐之后作为仄声的一个声调广泛运用于诗词创作中。至元代,入声在官话中消亡遗失,其时的曲韵韵书如《中原音韵》等,都已没有了入声,原本入声读音的字被归入其余三声(平、上、去)中,至如今的普通话,期间历代官话中,都没了入声的踪影,使得我们现在对入声这个声调缺乏了解。
入声虽然在当今普通话中消失,但是在粤语、闽语、客家语、吴语等方言内多有存留。其作为诗词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在我们阅读鉴赏诗词时可用以区分平仄,也是以古韵进行诗词创作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我们学习诗词格律必须要掌握的,而在词中,也有一些只能用入声进行押韵的词牌。可见,入声在诗词创作鉴赏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便列举了一些辨识入声字的方法。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4篇
(特别感谢书影老师写出这篇对仗知识,少写律诗的我对仗实在太差,所以之前一直没补上。)
律诗除首联尾联外的中间各联是需要对仗的。对仗,又叫“对子”,其基本要求是字数相同、词类相同、句法相类、平仄相反。它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其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从内容看,对仗有四类,分别是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其中,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即合掌)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5篇
2.第二个字是仄时为仄平仄
以首联出句为例:
在且仅在首联出句中
我们把第二字为平时定义为平起,第二个字为仄时定义为仄起。[5]
然后结合首句可以押韵或不押韵的特点,
即将(平起,仄起)(押韵,不押韵)组合,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平起,押韵)(平起,不押韵)(仄起,押韵)(仄起,不押韵)
再结合一三五不论,得出首联出句有且只有以下四种格式: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6篇
1.孤平[7]:(中仄仄平仄仄平)即后五字除押韵之外只有一字是平声,即称为犯孤平,也是近体诗创作中不被允许的。
而孤平在且仅在(中仄中平中仄平)这个句式内出现,所以:
在(中仄中平中仄平)这个句式中,后两个中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平声,避免犯孤平。
2.三连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即句末三个字均为平声,称为犯三连平,是近体诗创作中不被允许的。
而三连平在且仅在(中平中仄中平平)这个句式内出现,所以: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7篇
古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1],其中平、上、去构成当前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入声在今普通话中已消失。
其中:
平声有两个声调,分别为:
阴平(普通话中的第一声)、阳平(第二声)
仄声有三个声调,分别为:
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
平仄是近体诗创作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平仄是入门的基础。而在平仄中,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如今普通话中的四声相对应,所以需要着重了解入声。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8篇
每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其平仄相反。
舍南(平)舍北(仄)皆春(平)水,→平仄平
但见(仄)群鸥(平)日日(仄)来。→仄平仄
每一联间,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其平仄相同。
但见(仄)群鸥(平)日日(仄)来。→仄平仄
花径(仄)不曾(平)缘客(仄)扫,→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