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篇
《多多益善》原文及翻译史记
原文: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上:皇上,此文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译文:
皇上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着?”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2篇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②禽:通“擒”,捉住。
7、解释加点字。(2分)
能将几何( ) 上尝从容与信言( )
8、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1分)
9、“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2分)
10、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参***:
7、多少 曾经
8.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9.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10.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3篇
《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个八尺高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目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帷幕里醒目拍打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只听到遥远的深巷里有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在说梦话。紧接着小孩子醒了,大声的啼哭。她的丈夫也醒了。妇女安抚着小孩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啼哭,妇女拍打着小孩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紧接着大孩子醒了,连续不停的说话。就在这个时候,妇女拍打小孩子的声音,口中发出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微笑着,默默的赞叹,认为奇妙到了极点。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发出来了,妇女拍打小儿子的声音一会儿拍一会儿停。渐渐听见有老鼠在活动,翻倒倾斜盆子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的坐正了身子。
忽然有一个**声呼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女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孩子一起哭。霎时间,成百上千的**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成百上千的狗在叫。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声音,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都一齐发出来了;又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是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嘴有一百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要先逃跑。
忽然醒目拍打了一下,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撤走帷幕一看,仍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目罢了。
多多益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7)
——多多益善文言文阅读答案实用二份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4篇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公羊传
原文: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②也。何大乎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①外平:《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②己: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③庄王:楚庄王。④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公子侧。堙(yn):为登上城墙而修建的土山。⑤华元:宋大夫。⑥惫:疲惫。⑦析:分开。骸:尸骨。炊:用来烧熟物品。这里指用来作燃料。③柑:同“钳”,用东西夹住。这里指以木钳马口。秣:喂牲口。这句话是说,被围的人在喂马时,用木钳马口,使马不得食,从而向敌人显示有积蓄。⑨情:实际情况。⑩厄:困苦,灾难。
译文:
鲁国之外的国家之间讲和,《春秋》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那就算了吧。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请让下臣回去吧。”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
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
《宋人及楚人平》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5篇
原文
上(1)尝(2)从容(3)与信(4)言(5)诸(6)将能不,各有差(7)。上问曰:“如我,能将(8)几何(9)?”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10)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11)善耳(12)。”上笑曰:“多多益善,何(13)为(14)我禽(15)?”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16)将将,此乃(17)信之所以为陛下禽(18)也。且陛下所谓天授(19),非人力也。”
译文
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统率多少士兵?”韩信说:“**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您不善于指挥**,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您指挥将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注释
1.上: **,此指 汉高祖刘邦。
2.尝: 曾经。
3.从容: 随口。
4.信:指韩信。
5.言:谈论、讨论。
6.诸:各位、众。
7.差: 差别。
8.将: 率领、 统帅。
9.几何:多少。
10.于:对于。
11.益:更加。
12.耳:了。
13.何:为什么。
14.为:被。
15.禽:通“擒”,抓住,这里引申为**。
16.善:擅长,善于。
17.此乃:这就是。
18.禽:同“擒”,捉获
19.天授:天生的。
人物性格
韩信:才高过人,自负,知己知彼,能言善辩,善战,从容,自傲。
汉高祖刘邦:机智,知人善用,但疑心很大。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6篇
原文
上(1)尝(2)从容(3)与信(4)言(5)诸(6)将能不,各有差(7)。上问曰:“如我,能将(8)几何(9)?”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10)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11)善耳(12)。”上笑曰:“多多益善,何(13)为(14)我禽(15)?”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16)将将,此乃(17)信之所以为陛下禽(18)也。且陛下所谓天授(19),非人力也。”
注释
1.上:**,此指汉高祖刘邦。
2.尝:曾经。
3.从容:随口。
4.信:指韩信。
5.言:谈论、讨论。
6.诸:各位、众。
7.差:差别。
8.将:率领、统帅。
9.几何:多少。
10.于:对于。
11.益:更加。
12.耳:了。
13.何:为什么。
14.为:被。
15.禽:通“擒”,抓住,这里引申为**。
16.善:擅长,善于。
17.此乃:这就是。
18.禽:同“擒”,捉获
19.天授:天生的。
译文
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统率多少士兵?”韩信说:“**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您不善于指挥**,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您指挥将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文言知识
将。上文多次出现“将”字。“言诸将能否”中的“将”,作名词用,指“将领”、“将官”。“能将几何”、“不过能将十万”中的“将”,作动词用,指“指挥”,后一个“将”作名词用,指“将官”,全句意为**您不善于指挥**,但善于指挥将官。
拓展:多多益善造句
1、凡是有益于我们健康的食品,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2、为了赈灾,主办单位呼吁各界踊跃捐款,多多益善。
3、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掌握的技艺多多益善。
4、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全留下也不错,成刀疤要是淘汰下来的.越骑,一并收拢过来。
5、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俗话又说:多多益善。事业越大越好,可是也要量力而行。本事有高有低,适合自我才是最好的。祝你事业有成,如鱼得水,步步高升。
6、韩信不是这样说吗他‘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高祖将兵,十万足矣。
7、可是作协和文化馆那帮文人欲壑难填,对赞助款就好比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8、可是这美男滴豆腐,难道也要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咩…
9、为提昇国家竞争力,专业人才的培训不仅仅刻不容缓,并且多多益善。
10、严夫人,我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1、小王托小李给他介绍几个做生意的朋友认识认识,并且交代,最好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2、这些职业都很重要,但在所有领域,发明创造总是多多益善,而在大型机构,实施这些开创性举措极其困难。
13、教师决定明天带多少人去种树苗,小兰说人多力量大,当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干脆全班都带上
14、傲斩此生首次体会到法宝之类的好处,心想以后法宝之流要多多益善,这颗喜宝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了下来。
15、如果沉迷于特性的科技产业更弦易帜,或许**也将作出改变以往多多益善的坚定信仰者或许也会开始欣赏简约之美了。
16、我当然想看了,多多益善,艺不压身嘛。
17、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当多多益善。
18、要靠高端的技术人才作支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在成都高新区。
19、为了赈灾,主办单位呼吁各界踊跃捐款,多多益善。
20、金老板爱钱如命,财富对他来说是多多益善。
——晏子使吴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7篇
原文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楚人贻笑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8篇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魏源《默觚·学篇二》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注释:
及:接触。
履:实地。
艰:艰难。
乌有:哪有。
披:翻阅。
五岳(FiveFamousMountains),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一足:走一步。
沧溟:沧海。
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疏八珍之谱: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
庖丁:厨师。
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9篇
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
原文: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王安石《读《江南录》》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0篇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动。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百工:各种手艺。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4.复:恢复。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礼。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这类。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多多益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6)
——文言文口技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1篇
《楚人贻笑》原文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_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_,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ji)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人贻笑》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方》这本书后,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于是他就到一棵树下仰起头来摘叶子,发现一片遮蔽着正在守候蝉的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叶子落到地上,地上原本有落叶,不能再分辨,他就扫了几斗带回去。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整整一天后,妻子就失去了兴趣不能忍受,,于是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喜上眉梢,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当面拿别人的东西,差吏于是绑了他送到县衙里,楚人自己诉说了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难字解析
1.居:家。
2.鄣(zhāng):屏障。这里引申作“遮挡”,通“障”。
3.绐(dài):欺骗。
4.赍(jī):携带。
5.伺:守候。
6.人物:(别人的)东西。
7.以:用。
(1)楚人居贫 “居”:生活、活着。
(2)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 “伺”:等待。
(3) 县官受辞“辞”:解释。
(4) 放而不治“治”:治罪。
8、对面:当着别人的面
9.贻(yí):遗留
10.治:惩罚
——焉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2篇
**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着?”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原文】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①上:**,此文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 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成语故事】
刘邦**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多多益善》文言文翻译合集一篇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3篇
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原文及翻译李渔《闲情偶寄》
原文: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
《多多益善》原文及翻译译文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4篇
予观奕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臵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奕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奕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奕者之不若己。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5篇
**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着?”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原文】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①上:**,此文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 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成语故事】
刘邦**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多多益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2)
——《多多益善》文言文翻译合集一篇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6篇
《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量者,定体于恒者也。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之不立故也。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既以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译文:
成功后不会倾覆,失败后不至灭亡,(关键)在于自己所拥有的气量罢了,(仅凭)才智是不能达到的。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所以说不是(仅凭)才智能达到的。项羽、李存勖作战一定会胜利,面对强劲的敌人不屈服,不仅是(凭借)他们的勇猛,(他们能)把握战机的迅捷也算是(有)才智了,最终(却还是)倾覆灭亡的原因,难道是(他们的)才智很快用尽了吗?才智是没有用不尽的。
项羽不能承受战败,刚一(在)垓下战败,就悔恨发怒不能自持而自刎,(他的)气量不能承受战败。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渡去江东再做之后的打算,韩信、彭越、英布并不是不能改节而非要效忠刘邦的人,(项羽若能)收拾残部,离间群雄,重新振作(与刘邦)拼命较量,(那么)刘邦也会疲于应战的。但项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全胜的威风,(一旦)意外战败就不能坚定自信了。项羽可以享受胜利却不能承受战败,所以(一旦)战败就必然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战败却不能把握胜利,所以(一旦)战胜就一定会倾覆,是(与项羽)一样(的道理)。李嗣源制定攻入汴京的计策,打败了朱友贞之后,(李存勖)一进入汴京就用头碰着李嗣源(的头)说:“天下(我)与你共同分享。”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造反)逼迫,自己被杀、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不能承受胜利。假如让(他)控制住得意洋洋的喜悦,冷静地按照功劳给予奖赏,(手下的)人就会明白君臣间合宜的行为道德,即使有大功,也是(臣子)分内应当尽的(职责),李嗣源虽然怀有叛乱的图谋,没有替他尽心做事的人,(他)自然会收敛野心,俯首听命。但李存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打仗,(一旦)意外获胜就不能自我克制了。
汉高祖第一次(在)彭城战败,第二次(在)荥阳战败,独自逃跑,但是精神意志没有被摧毁,所以项羽难以挫败的锋芒最终(也)屈服(了)。宋太祖稳居汴京,曹彬替(他)攻下江南,收复了分裂对抗六十多年的方圆几千里的疆土,(宋太祖)却不轻易地把宰相的高位授予(曹彬),所以功臣始终谨守臣子的礼度,天下安定。成就大业的人,(关键)在于气量不在于才智,(这道理)是很明显的了。气量是让内在根本持久的(要素)。内在根本是从长远考虑来确定的,(这样)之后(就)不会因一时(的顺利与挫折而)失去时机。(如果)忧虑欢喜的变化,迅速短暂不受控制,转念间就意识到了错误,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就是稳定的内在根本没有确立的缘故。战败了就一死了之,胜利了就骄纵奢侈,不能完成(大业),项羽、李存勖最终倾覆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决定的啊。
生存与死亡,成功与失败,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如果)自己担当起了天下的重任,那么死亡和失败,(就)不是意料之外的凶险;生存与成功,也是本来就料想到了的。活着时明白自己有死的可能,那么面临死亡时也会明白自己有能活下来的机会;失败时明白有能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时也会考虑到自己将有可能会失败。生存死亡死亡生存,成功失败失败成功,随着当前的形势相互转化,都有气量来承受它们,就像小圆球善于滑动,(却)不可能从盘子中越出。坚定不动像山一样(稳固),随机应变像水一样(灵活),这就是保持气量。保持气量内心就坚定了,就能得方圆百里的土地(成为君主),接见(来朝见的)诸侯、拥有天下,长久流传后世而没有危险。哪里是(那种)仅仅(凭)简单鲁莽的勇气(赢得一次成功),第二次就不行了,不值得依赖的(人)呢?(那种人)才智足够用来取得胜利,但是在很短时间内,极度忧喜的情绪剧烈变化,声音表情传递出起伏不坚定的内心,倾覆失败就会马上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豪杰与凡人,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儿了啊!
文言文《多多益善》的原文和翻译 第17篇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原文及翻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原文:
骨董自来多贋,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穀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曰:“此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就外传时所据梧。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予笑曰:“是诚有之,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油垢樸头,李西平破朱泚破绽衲袄也?”王面赪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绝笔也。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金,损之亦须数百,好事者日往商评。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元举眇一目,偶为王所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古,而诮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岀。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与韩胄君古洲,各岀所携相角。时正盛夏,惟余与董韩。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最后岀颜清臣书_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实异宝也。“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析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亟卷而箧之。
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否,则不得而知矣。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骨董:古董。
译文:
骨董从来就多有廣品,而吴中的贋品骨董尤其特别多,文人都凭借假骨董来勉强维持生活近些天,前輩品德高尚纯洁的人中,没有比得上张伯起的,但是也不免向这一行中求取生活.亙于王伯穀就全依靠这作为生财致富的途径了.一天,我在王伯殺的书房中拜访他时,正好坐在靠近_张破旧的黑色小桌旁,墙壁上挂着_个破烂的幅子,王伯穀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张几案是我们吴中人吴匏庵先生当时就任外地官职时所使用的?这顶帽子则是太祖公开賞赐十位高僧时,我的同乡姚少师道衍获得的,保留到现在?”大概是想要凭借这些让我羡慕.我笑着说:“如果这些确实存在,但是,也与洪崖得道升天;一块油污的头巾,说是李I西平攻克朱洲时留下的一块撕裂的衣袄有什么不同呢?”王伯穀红着脸没有话回答。
当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个姓范的仆人,住在苏州城,也喜好的骨董,曾经买到一幅阎立本的《醉道士图》,的确是最好的画.王伯穀强迫用低廉的价格而得到这幅画,(而范)却索要一千金,减少点儿也一定要数百金,喜欢多事的人就每天去与范商量品评。(王伯穀)不知道范的狡猾诡诈,(范)已经先让吴人张元举临笨了一幅,样子相像,差不多就像桓元子与刘越石的模样相近一样,(范)给了张元举十金,王伯穀所收藏的就是这一幅,真正的画另外寻到好价格卖了.张元举瞎了一只眼,偶然被王伯穀所侮辱,张元举就对外公开散布言论,说你在鉴定古物上是瞎了两只眼,还讥讽我一只眼睛瞎呢?这句话在全城传播开来,被人们引为笑话,王伯殺就把那幅画藏起来不敢拿出来.真画与假画这二幅,我都见过他们.
董太史玄宰,当初因为外调为官,我告老还乡回到吴门时,他把他的书画装船运到虎丘,跟韩冑君古洲,各自拿出所携带的藏品相互比试.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只有我与董太史、韩冑以及董太史所亲近的一个吴地的美女四个人,打开阅读了一整天,的确不比库房中的少.最后董太史拿出颜清臣书写的《_川告身》一卷,正为感叹惊诧把它作为神圣的物品,并且说:“此是我的朋友陈眉公所收藏的,的确是奇异的宝贝啊。”我心中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中书侍郎开播韩冑对我说:“这是我们郡开氏的鼻祖吗?”我回答说:“唐代没有听说有姓开的人,从南宋赵开在蜀地出名,于是就用名字作为姓氏,自己分为赵、开两个姓氏。何况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为什么在《唐书》中看不到呢?这一定是卢杞所推荐的关播,临摹的人不明白史书,偶然笔误为开字罢了。颜鲁公与卢、关正好同时代,这样的笔误哪里用说呢董太史急忙说:“您说对了.但是这是被陈眉公私下珍爱的,姑且不要广泛地谈论赶紧卷起来装在箱子中。后来,我听说这一卷书法作品已经进入新安的富豪家中,那个开字到底改没有改,就不得而知了。不久,韩古洲在滁阳为官,偶然谈到颜清臣书卷,我还深深后悔自己当年随便乱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