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1篇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诗歌《塞下曲》朗诵技巧:
第一、二、四句:O O / O / O O
第三句:O O / O O / O
关于诗歌朗诵技巧:
1.诵出节奏美
第一,读好诗的音步。所谓音步,即是诗句中的语音停顿单位,一般是一个实词或一个词组为一个音步。节奏主要由音步来体现。一个音步就是一个节拍。
五言诗一般分三个音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现代诗也有音步,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分别是三个音步和四个音步。现代诗的音步大小不一,跨度不一,诗句在延续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落有致的节奏。具体到一首诗来说,音步行进的速度和停歇时间的长短,要视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而定。
第二,读出诗的`韵脚。诗歌大多是押韵的,朗读时要将韵脚的音节稍稍拖长,读得响亮、清新、平仄分明,这样听起来会更和谐优美,委婉动听,从而显示出诗歌的音乐美。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中“烟”、“川”、“天”三字是押韵的,如读得亮一些,就会形成音韵回环呼应,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韵律美。
2.诵出旋律美
读诗如品茶,都强调“出味”。古诗之味,在于韵律。即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节奏的快慢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注意语调的平、升、降、曲。
3.诵出意境美
诗以感情的鲜活、激情的炽热见长,但诗的抒情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完成的。朗读者只有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在心底与诗人产生共鸣,与诗人一起吟哦,才能使诗歌意境全出。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2篇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一:提高自己的听力,把听力作为自学朗诵的基础
听力是鉴别力和欣赏能力的基础,是自学朗诵的基础能力之一。提高了自己的听力,就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好老师。
围绕录音的制作、赏析、学习等方方面面,对您的听力的提高将有直接的促进,对您学习朗诵也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经常不仅要常听老师的示范和点评,还要经常听自己的录音,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听力和鉴赏能力。
第二:解决朗诵中的吐字归音问题
在普通话的吐字归音问题上,有很多方面的知识,xxx的.那边认为,最好首先掌握如下的基础知识:( 1 )普通话的声调( 2 )普通话语流音变( 3 )克服方言缺陷
普通话声调介绍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普通话语流音变
在语流(句子)中,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相邻因素的影响,一些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上声变调规律、不变、一变、和语气词啊的变化(啊变)等。
克服方言缺陷
各地人解决的方言缺陷是不一样的。首先要解决的有这些问题:
解决南方人的平翘舌问题、前后鼻韵问题、舌边音和舌尖音问题;
解决北方人的双唇音
最后在吐字归音问题上,海的那边在这里要提醒初学者的是:在平时就要说正规到位的普通话,不要在朗诵时才想到这一点。
第三掌握朗诵情感表达的方法。
掌握情感表达中的一点两线。
一点:情感作为一个支撑点
语言表达的核心就是内在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撑,读出来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东西。第一位的就是你对文章的真实的情感。
两线:内心感受线和外部表达线
内心感受线:文章给你带来的内心感受。这个是自己感受的。外部表达线:用声音对文章进行的表达。这个是听众感受的。朗诵的四个基本方面:停连、重音、节奏(语速)、语气(语调)。海的那边认为,当你的朗诵在情感表达中存在问题时,通常都可以把出现问题所涉及到的原因归结到这四个基本方面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3篇
诗歌朗诵技巧及训练方法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那么大家了解哪些技巧?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xxx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xxx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xxx,由此走进xxx。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xxx《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xxx南飞》里xxx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xxx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xxx、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xxx、女声xxx、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古诗词朗诵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形式,朗诵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1、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4篇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xxx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今天早读,我们共同学习了一首新的唐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抒情诗。我勉强想登高饮酒,可是没有人送酒来,遥想长安故园的菊花,该是在战场的断墙残壁间寂寞地开放着。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念亲的之情,而是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豁达开放的人总爱把眼光投向景色最美丽的地方。战士思乡,浓烈而浪漫,条件的艰苦不妨碍精神的浪漫。精神的人是谁也奈何不了的。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
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
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_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 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_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教学反思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
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xxx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6篇
1要自然,不能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2要自信,重情感。
3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
4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古诗词的朗诵技巧
古诗词由于其言简意深的特点,所以在朗诵时有三点要求;1应该理解写诗的目的2还要注意每个字都要发音清晰3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
比如《春晓》这首诗,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处处闻啼鸟”的“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此外,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来体现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现代诗歌的朗诵特点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7篇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呼吸方式-朗诵时最好能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吸入的气息最深、呼出的气息也最强、最长,可以给予朗诵时充足的气息动力。
(2)注意气息的补充方式,也就是要注意「换气」、「偷气」的运用方式。所谓「换气」,通常指一句唱完之后、下句开始唱之前,利用自然停顿的时间进行吸气。由于两句之间停顿的时间较长,「换气」时吸入的气息较深、较多。所谓「偷气」,通常指歌唱进行之中只要感到肺中气息不足,便赶紧利用字音的收声或音高、感情等的变化转折,在剎那间不知不觉地吸进少量气息。「偷气」时吸入的少量气息较浅,仅到上胸部。
(3)真挚的情感
(三)适当的语音呈现
1、停连:
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简单的说,「停连」就是朗诵时,诗句的「停顿」与「连接」的状态。要注意的是,「停顿」并不是「休息」。当朗诵者面临到新的诗篇时,首要便是要将诗句的内容读清楚,掌握诗意的内涵,从字、句、段中,将其中的关系清楚地分析。「停连」的使用便是第一步骤。目的是要让诗句的意义表达地更加清晰、正确。
譬如,一句「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的停连方式,可有以下四种:
1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2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3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4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我们可以看出;1是没有停顿的,语意并不清晰;2停顿太多,支离破碎,仍然没有清晰的语意;3和4语意不相同,但各自的语意都清晰,却是共同的。3是说一张画最贵,卖到八百美元;4是说最贵的有好几张,每一张都可卖八百美元。这就是因为停连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歧义。
停连的方法,可分为「大停顿」、「小停顿」、「紧连」、「缓连」四种来相互运用。就停顿的角度来说,「大停顿」是指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因诗意的需要而做收音停留时间较长的呈现。但就连接的角度而言,其实就是「缓连」。反之,「小停顿」就是「紧连」,让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收音停留时间较短的呈现。当然,一般语音的呈现,停连并不能单独起作用的,还必须和「重音」、「语气」、「节奏」相结合,才能完整的展现语音的丰富性。
2、重音:
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如下:
我知道他会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说)我知道他会唱歌。(我是说他会,不是指别人)
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而不是不会)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唱歌,别的不一定会)
表现重音的方式可有「强中加强」、「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转虚」、「连中有停」等五种方法呈现。朗诵者要能够善用重音的高低层次及对比的效果,就可达到利用重音来体现诗意的目的了。
3、语气:
就朗读的语句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称之为「语气」。同样一句话,因语气的表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
不行!(坚决。说不行就不行)―――拒绝的语气。
不行?(好啦!答应嘛!可不可以呀!)―――犹豫的语气。
不行?(怎么可能!我以为你会答应。)―――怀疑的语气。
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说不行。)―――轻视的语气。
不行!(不好意思其实我可以呀!)―――期望的语气。
当我们说「语气不对」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三种意义:
1.用词不当,句法欠妥;2.态度不对,感情失真;3.声音不合,气息失调。
从以上解说可知,讨论语气可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声音形式两个条件来分别说明。就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说,朗诵时我们务求感情的真挚感人,而这整体的声情表现是否恰当,端赖语气中所呈现出的色彩而定。透过语气的色彩可以显露出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达出了诗中的情感。就外在的声音形式方式ㄑ来说,首先要了解语气与语势的关系。「语势」就是指有声语言中语句的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其实研究语气、语调、语势,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语句的声音形式,而是要从朗诵的主体-诗作的篇、段、句、字,根据诗意,从发展趋势及行进态势来分析、来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现成的公式,这样反而会造成呆板无变化的语气呈现。
1、节奏:
所谓节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长的时隔为再现即回复的加强所刻划,所记出。所谓「同长的时隔再现」就是一般人说的「拍子」。就乐理来说,在一个小节内的音符,每隔一定时间出现一个相等时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强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拍子不断地回环往复,也就造成了「节奏」。可以说拍子是节奏的基本,节奏以小节为单位。所以,节奏就是整首乐曲的整体骨干。而强声,就是拍子与节奏的基干。将以上的乐理运用到朗诵上,对朗诵而言,节奏也就是整首诗的骨干,利用不断地回环往复,支配着所有的声音元素,掌握气氛的转换或营造,展现诗中的基调。其中,重音是节奏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朗诵时,朗诵者会对于诗句稍作「停连」的分析,其实也就是做了分别「音节」的工作。音节里的节奏该如何呈现呢?譬如:
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3│他-│喜欢│唱歌│
4│他喜│欢唱歌│5│他│喜│欢│唱│歌│
这几种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同样字数的句子,甚或是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具体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节奏的变化就在这小节当中的字距与句距松紧度的运用情形。当然,重音更是节奏最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朗诵方式令人觉得恶心造作,原因就在于音节上的划分总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组,完全不考虑诗意是否贯串,甚至末字一定强调尾音的拉高拉长。这样单板的节奏呈现,难怪不吸引人也不动听了。
节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速度也是字距与句距的长短运用。若以一小音节为例,若小节中朗诵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诵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譬如:
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
同样是「他喜欢」不过1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欢」还要快。2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较慢。所以,速度也是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因此,朗诵时,速度要产生变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则。
以上这四类语音的呈现方式并不能单独作战,xxx不可。
停连,解决词、词组、句子、段落、层次之间的疏密关系,使语意完整清晰,感情隐现得体。但是,只有语气准确,贴切,停连的位置和时间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而停连的错误也会造成语气的不当。
重音,解决句子、段落中的主次问题,使语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但是,只有在语气的带动下,重音才会更凝聚地、更深层地表意传神;而重音不准确,表达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语气的模糊。
至于节奏,那具体的回环往腹不依靠语气,当然就要黯然失色、空泛笼统了。而节奏又可以在回环往腹的转换中,使语气更添光彩。
我们可以说,语气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节奏的不同类型,同时,停连、重音、节奏的各自不同的变化,主要由语气来体现。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所谓「合适」,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呆板而毫无表情要不得,就是不当和不够也都要不得;而尤其可怕的更是过火的夸张。至于「表情」方面,不论脸部的,或者身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自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来。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总而言之,若眼神生动灵活,实际上,并不需要特意的设计肢体的动作,仪态自然而然便能适当地传达出诗情。有了真挚的情感及丰富的声音表情,再透过适当的仪态来传达诗中的意境,更能感动人心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8篇
《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不觉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晓,处处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闻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啼鸟。夜来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风雨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声,花落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知儿童诗歌朗诵技巧分享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9篇
诗歌朗诵xxx高和寡的艺术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朗诵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诵者对诗歌朗诵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排练,并可以辅以音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诗歌朗诵无论是在大型的文艺晚会中,还是在专场的诗歌朗诵会上,都能以其易于理解、富于变化、长于抒情等特点而为大家所喜爱。如今,众多的艺术团体还将朗诵与音乐、朗诵与歌唱、朗诵与表演相结合,创造出了诗歌朗诵音乐会、诗歌演诵会等形式,加强了诗歌朗诵的可看性,其欣赏性的特点更加突出了。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第10篇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