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1篇
关键词:《初xxx诗纪》;明代;唐诗体;观念
《初xxx诗纪》一百七十卷,明代xxx、xxx编集。它成书于万历间,包括初xxx卷、xxx一百一十卷,汇集诗人五百七十多家、诗歌八千三百六十余首。《初xxx诗纪》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对清修《全唐诗》的成书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但由于传本稀少,其一向不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传统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征引和书目著录,如《明史・艺文志》、《中国善本书目提要》等著有《初xxx诗纪》,《渊鉴类函》、《四库全书考证》等征引有《初xxx诗纪》的一些内容。除此以外,很难看到较大规模的利用和研究。《初xxx诗纪》辑录“多本人原集或金石遗文”,“校订先主宋板诸书,以逮诸善本”[1],同时考世里,叙本事,采评论,订疑误,诗以人系,人以世次,经纬分明。其不仅有着重要的文献传承意义,且有独特的xxx理论价值。本文即拟从《初xxx诗纪》对唐诗体的认识这一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初xxx诗纪》类属断代诗歌全集。其卷前《凡例》称:“是编原举唐诗之全,以成一代之业,缘中晚篇什繁多,一时不能竣事,故先刻初盛以急副海内之望。而中晚方在编摩,续刻有待。”对待总集中的全集,不像选本那样,我们可以透过其对具体作品的取舍、编排,来进一步梳理编者的文学观念、审美价值取向。全集由于体大卷繁,而且一般认为,其价值主要是总集一代文学之文献而已,所以其所蕴涵的文学思想往往被学者所忽视。实乃不然,“全集”中也有编者文学观念的表达。那么,作为一部断代诗歌全集,《初xxx诗纪》诗体观念是什么?它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一、对xxx乐府诗的认识
关于《初xxx诗纪》体现的唐诗体观念,首先突出表现在对xxx乐府诗的类别归属上。《初xxx诗纪》卷首《凡例》云:“《历代诗纪》诸人乐府每分一类,而是编惟以古诗统之。”这里的“古诗”之谓,是相对明代诗歌创作而言的。从《凡例》交代看,《初xxx诗纪》没有像xxx《古诗纪》那样,将乐府诗与古诗相区别,并且使之独立于古诗之外,另作为一种诗体看待。这种诗体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自汉武帝郊庙定祀,“乐府”之名建立,其原本只是一个音乐机构,专为收集的民歌谱曲配乐的,后来随着文学的自觉,人们把采入“乐府”的民歌以及文人模仿之作统称为乐府,从此,“乐府”之名也就由音乐机构变成了文学的一种体裁。但是人们对于乐府和诗歌二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又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梁xxx《文选》是汉xxx文学之总集,其编纂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明辨文体。[2]《文选》将文体分为三十类,每大类下又具体细分为若干小类。在《文选》文体分类结构中,“乐府”处于什么样位置呢?它是诗歌大类下面再分的二十四小类之一,与杂诗、杂拟等类相并列。换言之,在xxx看来,乐府隶属于诗歌,是诗歌之一体。当然,《文选》是就梁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样式来分析的。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发展,各类文学体裁自身也在发展变化。xxx诗歌创作众体皆备,赋诗名篇的同时,自然也少xxx作乐府。但较之先唐,xxx乐府已有新的特点,即多以乐府旧题写作新声,或干脆重拟新题,其与音乐的关系也不如汉魏乐府密切,且渐渐疏远。正是基于此种事实,xxx在对自身作品分类时,出现了将乐府与古诗、律诗相区分的现象。如白居易在自编《xxx长庆集》中分诗为古调、新乐府、歌行、曲引及律诗等类。[3]这也就说明了xxx所作乐府,已不能再单一地视同作唐前乐府诗。至xxx苑英华》、《唐文粹》等集问世,都将乐府看作诗体之小类。尤其是xxx《乐府诗集》不考虑xxx创作实际,强行统纪唐代及其以前人所作乐府,从音乐的角度,将其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歌辞等类。
我们再拾起前面暂时丢下的话题,即:《初xxx诗纪》对唐代“乐章”的认识。“乐章”得名,远早于“乐府”。《礼记・曲礼下・第二》:“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7]“乐章”之称,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稍有变化,但其从问世起,即与诗、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晋书・志第十二・乐志上》:“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乐,乐章亡缺,不可复知。” [8]xxx艺术,众体兼备。其所作“乐章”不在少数,如xxx、xxx、xxx、魏徵、xxx等均有制作,特别是xxx,“乐章”多产,一人制《享昊天乐》十二章、《明堂乐》十一章、《拜洛乐》十四章等。这些“乐章”都集中保存在《旧唐书・音乐志》及《乐府诗集》中。xxx“乐章”从语言形式上看,有三言的,如xxx作《封泰山乐章》:“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嘉视信,大Y馨。澹神心,醉皇灵。”有四言的,如xxx等作《祈谷乐章》:“xxx开辰,苍龙启!4蟮壅痒希群生展敬。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xxx庆。”有五言的,如《享先蚕乐章》:“芳春开令序,韶苑畅和风。惟灵申广佑,利物表神功。绮会xxx,黼黻澡寰中。庶几承庆节,歆奠下帷宫。”等等。[9]卷五其中,四言居多。
关于《初xxx诗纪》对xxx“乐章”有何认识,它没有像处置乐府那样,给出明确具体的交代。但我们知道,总集到底不同诗歌理论著作,它对于某一问题的回答,更多时候是无声的,是通过具体实践来落实的。检索《初唐诗纪》和《xxx诗纪》,卷内几乎未录题作“乐章”一类。这究竟是因其搜辑未广而漏收,还是在某种观点支配下有意为之呢?答案自然属于后者。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一,存录有大量xxx乐章的《旧唐书》、《乐府诗集》不是偏僻之书;其二,编者曾多次提到且利用过《旧唐书》和《乐府诗集》。如,卷五十九辛弘智《自君之出矣》题下注:“《乐府诗集》作xxx,非。”同卷王训《独不见》题下注“见《乐府诗集》”。而《旧唐书》和《乐府诗集》记录xxx乐章并不分散,是比较集中的。在这种情况下,《初xxx诗纪》不收“乐章”一类,不能不说是故意舍弃。其三,《旧唐书》、《乐府诗集》之外,在《初xxx诗纪》所取资的其他主要文献中,如《唐诗类苑》、《xxx公集》、《曲江集》等,也存有不少“乐章”(1),但《初xxx诗纪》仍弃之不录。《初xxx诗纪》为何不收录xxx“乐章”呢?其编者在《校刻凡例》中似欲回答,其云:“汉xxx乐不多,而无燕射乐,今不改易也。” [1]这话是在xxx《古诗纪》整体收入《乐府诗集》的背景下说出的,即不再更改xxx所编。由此可以看出,《初xxx诗纪》编者xxx等人对《古诗纪》辑入郊庙、燕射乐章,是持保留意见的。那么,xxx郊庙、燕射乐章与xxx其他乐府诗,存在哪些不同呢?为下文论述之便,我们暂且称xxx郊庙、燕射乐章为“乐章”,称xxx郊庙、燕射乐章之外的乐府诗为“诗章”。
除此以外,《初xxx诗纪》对于嘲戏之作也放弃而不录。如,《唐诗纪事》卷四所载长xxx与xxx互嘲之韵语、卷十三xxx元一嘲武懿宗之韵语等,《初xxx诗纪》不见辑收。《唐诗纪事》是《初xxx诗纪》使用最为频繁的主要典籍之一,以上所举诸作不录,似不属其漏检,当是有意为之。这样的处理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初xxx诗纪》谨xxx的唐诗体观念,不像其后的《xxx统签》,凡押韵、协律之文,如谚、语、谜、辞、偈等,一概阑入囊中。同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明代中后期人们对编集唐诗的反思――贵博而精。正若xxx所Q:“洪景卢《万首唐绝》,文士滑稽假托,并载集中,此博之弊也。” [6]164《初xxx诗纪》尽力追求博而精。
二、对“五古”与“五律”的区分
《初xxx诗纪》对唐诗体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其对具体诗作的归类情况来反映。对唐代诗歌从形式上加以辨体,萌芽于唐季,成长于宋元。至明代,论诗辨体之风盛兴。随之,其理论体系亦日臻完善,对唐诗的分体类名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七排、五绝、七绝等渐渐固定。这样,某首诗作在某种著述中归入某体,就不能不反映着该著者的诗体观念。《xxx》和《唐诗品汇》是xxx体选本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说明《初xxx诗纪》对唐“五古”与“五律”的认识,我们选择一些诗作,将之与《xxx》、《唐诗品汇》归类作一比较,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如xxx《塞下曲四首》(其四)和《少年行二首》),同一首诗歌在《xxx》《唐诗品汇》中归为“五古”,在《初xxx诗纪》中却归为“五律”或“五排”。《初xxx诗纪》对xxx“五古”的界定标准显然比较严格,对xxx“五律”的要求相对宽松。那么,《初xxx诗纪》区分xxx“五古”与“五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作品出发,作一具体考察。
xxx邻《上之回》云: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h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xxx邻《紫骝马》云:
骝为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呜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上之回》和《紫骝马》皆是乐府旧题,但以上二首诗歌,《初xxx诗纪》均没有将之归为五古,而是归作五律。细读xxx二作,其间“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h戈”、“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呜珂重,山长喷玉难”之句,俳偶整饬,声调相叶。《初xxx诗纪》将之划入五律,正印证了其关于“乐府”诗分类的观点,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初xxx诗纪》类分诗体的主要依据,不在乐府题目新旧,关键是律调纯杂与否。而对于一首五言诗歌,杂入律调至何种程度,《初xxx诗纪》才视其为五古呢?请看下面一组诗例:
xxx邻《刘生》云: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剑鞘,黄金饰xxx。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xxx《送xxx擢游江东》云: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离肠便xxx,远梦生江楼。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xxx《静法师东斋》云: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上述三作,《初xxx诗纪》认为,它们都是五律,不是五古。我们逐一绎之,各首在章法、字法、音响等方面,皆与常见xxx五律之作稍远,而近于五言古诗。《初xxx诗纪》之所以把它们归属五律,唯有一个理由,即:在句法、格律方面,它们都有一联俳偶句。像“翠羽装剑鞘,黄金饰xxx”(xxx邻《刘生》),“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xxx《送xxx擢游江东》),“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xxx《静法师东斋》)。由此可以得出:对于“五古”与“五律”的区分,《初xxx诗纪》认为,只要有律句杂入,便不能视为五古,应当划入五律。“五排”是“五律”的变体,《唐诗纪》识别 “五古”与“五排”之标准也是如此。例如xxx颀《送暨道士还玉清观》和xxx《西山寻辛谔》,在《初xxx诗纪》中,均被认为是“五排”一体。
xxx颀《送暨道士还玉清观》云:
仙宫有名籍,度世吴江濉4蟮辣疚尬遥青春长与君。中州俄已到,至理得而闻。明主降黄屋,时人看白云。空山何窈窕,三秀日氛氲。遂此留书客,超遥烟驾分。
xxx《西山寻辛谔》云:
漾舟乘水便,因访故人庄。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xxx竹屿见垂钓,xxx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初xxx诗纪》之所以把以上xxx、xxx诗归入“五排”,同样是因为,其间分别有“明主降黄屋,时人看白云”、“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xxx竹屿见垂钓,xxx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等律调。
古律纯杂,是明人诗歌辨体共同的观察角度,只不过有的立足xxx,xxx宽古。比如《唐诗品汇》、《xxx》对于凡是律调稍杂的,一并归属古诗;有的立足于古诗,xxx律。像《初xxx诗纪》对xxx古诗标准要求较高,只要稍合律调,就将其从古诗中排除,视其为律诗。《初xxx诗纪》的这一唐诗体观,显然是受到明代xxx诗论的影响。如xxx攀龙《选唐诗序》云:“xxx言古诗,而有其古诗。” [11]xxx《诗薮》曰:“世多谓xxx言古。笃而论之,才非魏、晋之下,而调杂梁、xxx,截长e短,盖宋、齐之政耳。” [6]37由此可见,明人对唐代五言古诗创作成就不甚肯定。当然,xxx氏此论,或是为区别唐代五古与汉xxx古。但其至少也说明了,明人对唐代五言古诗要求的苛刻。相对而言,对xxx近体诗的成就一向肯定,认为其渊源有自。如xxx在《五言律祖序》中云:“北风南枝,xxx不忒,红妆素手,彩色相宣,是俪律本于汉也。” [12]他认为六朝俪章便是律体。因此,xxx曾批评高将xxx的《送客》等诗作归为五古,以为这类诗都是律体,“而谓之古诗,可乎?”
三、《初xxx诗纪》诗体观的影响
作为一家之言,《初xxx诗纪》体现着有别于其他著述的唐诗体观念。这对其后的xxx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较早受其浸染的便是明代后期的竟陵派。竟陵派的xxx主xxx主要集中于《唐诗归》。而《唐诗归》关于唐诗的批评正是以《初xxx诗纪》的诗歌分体为基础。例如xxx《洪州西山祈雨是日辄应因赋诗言事》诗,明人xxx云:“排律中带些古诗,非初xxx高手不能。意脉厚远,本难于轻透者。然与其隔一层,郁而不快,反不如轻透之作。欲免此病,须着心看此等作。”xxx评云:“排律至此,入神入妙。” [13]卷五再如xxx《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诗,xxx云:“龙标五言律,音节多似古诗,清骨闲情,时见其奥。”xxx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xxx云:“高岑五言律,只如说话,本极真、极老、极厚。后人效之,反用为就易之资,流为浅弱,使俗人堆积者,益自夸示。” [13]卷十三钟、xxx人评论以上诸家的前提是,分别视xxx《洪州西山祈雨是日辄应因赋诗言事》、xxx《潞府客亭寄崔凤童》、xxx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为五排、五律。而此三首诗歌在《唐诗品汇》等集中均作五古,唯《初xxx诗纪》将其划入五排或五律。而对于同一首诗歌,如果批评的前提改变,即便是同一人评论,其结论定会截然不同。像xxx《遥同xxx偃松篇》诗,陆时xxx:“清而未老,去后二语作律为妥。” [14]殊不知,xxx此首诗作,《初xxx诗纪》正是将它归为七律。xxx如果不是站在“七古”《xxxxxx偃松篇》诗的角度,而是立足于以“七律”《遥同xxx偃松篇》诗,则绝不会有“去后二语作律为妥”的见解。
唐诗诗体区分之外,《初xxx诗纪》对“乐章”的认识,也引起了后世唐诗编集者的注意。胡震亨《xxx统签》是一部规模宏富的全唐诗总集。尽管在博统xxx的编纂宗旨支配下,《xxx统签》收入了“乐章”一体,但其既没有将“乐章”分列于诸位诗人本集,也没有将“乐章”同其他乐府诗合并,而是独一类。这显然是接受了《初xxx诗纪》对“乐章”和“诗章”的区别。当然,任何事物总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后人吸收利用《初xxx诗纪》唐诗体观的同时,也会考虑它辨别诗体的消极因素。唐诗发展如长江之水,生生不息,诸体之间正像剪不断的水流,若是人为割开,总有强迫销毁自然之嫌。也正是如此,xxx、xxx辑《全唐诗稿》虽径取《初xxx诗纪》(5),但对其辨体归类做法,一笔勾销,对辑入xxx诗作统一以人系之。
总之,《初xxx诗纪》对唐代诗体的认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乐府中的郊祀乐章及燕射“乐章”,不同于一般的唐诗,《初xxx诗纪》将其从唐诗中分离出去。xxx乐府诗也不同于前代乐府诗,其很难再以“乐府”一体统之,其中有古有律,有五、七言之别,《初xxx诗纪》将之分归于各类中。在对待古律的界分方面,《初xxx诗纪》xxx律,以彰显律诗之源流正变。正是在这种诗体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初xxx纪》,为明代后期xxx诗体批评提供了一个立论基础,同时,开启了明代xxx的多元走向。
注释:
(1)嘉靖本《xxx公集》、成化本《曲江集》均将乐章归于诗歌。
(2)《旧唐书》卷一八五《xxx传》载:xxx,贞观中为沧州刺史。州界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
(3)关于xxx白《蜀道难》的创作缘起,学界众说纷纭,此据宋xxx《乐府诗集》卷四十所载。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2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归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97-02
自2001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加强中华诗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专题研究,并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创书香校园的热潮。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就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谈一些个人的做法。
一 注重归类,增加摄入量
笔者所在学校在诵读诗词的途径和方法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诵读《古诗文诵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增加古诗词的摄入量呢?
1.根据诗意巧分类
根据诗意即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之前,先根据诗的内容分成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让学生分类诵读。在学段背诵汇报时,学生就采用多种形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一提“爱国篇”,学生就立刻背起了《示儿》《xxx收河南河北》《过零丁洋》;一提“劝学篇”,学生就背起了《长歌行》《劝学》《送友人》;一提“哲理篇”,学生就背起了《登鹳雀楼》《题西林壁》;一提“边塞篇”就背起了《出塞》《从军行》《凉州词》……这样的巧分类,为学生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背诵思路。
2.根据时令巧组合
根据时令即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组合背诵。如在学校开展的“班班中华诗词背诵”活动竞赛中,有25%左右的学生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学生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他们从《春晓》《江南春》《江畔独步寻花》,到《所见》《夏日》《小池》;从《暮江吟》、《秋词》《秋夕》,到《江雪》《冬景》《沁园春·雪》……一年四季,诗如泉涌。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3.根据时代巧指导
4.根据情境巧设计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背诵《江雪》一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描绘冬天银装素裹的画面,再配上抒情缓慢的音乐,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气息里很容易地背下这首诗,其含义也不解自明。当背诵立意欢快的诗词时,为学生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应离愁别绪的诗词时,为学生配上哀怨的二胡曲,同样也投影相应的画面。这样,学生明白了诗的意境,背诵也就容易得多。
二 注重指导,增强理解能力
人们常说,诗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呢?
1.巧渗常识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开办的“星语文学”社。这是学生获得诗文常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文学社中,指导老师为同学们开设讲座,使他们懂得如何读诗、诵诗、品诗、评诗……另外,在课余的交流中,教师也应时常渗透诗词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在愉快的交谈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对诗的理解能力。
2.巧铺捷径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3篇
一、关注背景,激发兴趣
打开课本任一首古诗时,我们必然看到古诗题目下面诗人的名字,关于诗人的资料在参巧书中都有简介,要是想得到更详细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取。而纵观古诗教学,介绍诗人的环节普遍得不到重视。其实,了解诗人和读懂古诗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古诗来自诗人缘事而发,所谓“在心为志,言发为诗”。就是说诗人把自己亲眼所见的特定的景象写下来,并通过灵性的诗词表现诗人当时的情态、思维、观点、目的、感想等。古诗就这样欢欢喜喜地乘载着诗人的文采,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让人们赏读。再说,诗人每写一首古诗的过程都可构成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如果这些诗人故事一用上场,就相当于给古诗教学的土壤引来充足的水源。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要把诗人背景和古诗分割开来,具体是改变以往那种知诗人不多的做法:只看重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的掌握和背默,忽视知晓诗人那感人之事以及他的其它佳作。实践证明:当学生拿起诗时,教师若能生动地介绍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好像亲眼看见诗人在作诗的情境,,就能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心品读诗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想学生喜爱学习古诗,课前预习或教学古诗中,教师除了重点介绍诗人是缘何事写出本古诗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诗人的一两件感人事和其它佳作,以及后人对他(她)的诗的高度评价,这才符合大语文观。总之,教学中教师重视对诗人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从小熟知中国的古代诗人,而且激发学生爱其诗。
二、走进情境,领悟诗音
一首首古诗能一直被人们传诵,必然有其绝妙之处,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诗的意境美,其意境美通过诗意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结合而突现。最叫人怡悦的是诗人以诗跟读者在心灵上交谈,让读者获取智慧。古诗教学中不但要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美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从诗的意境美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人格,即真正想对赏析者要说的话――诗音。如果古诗教学中只是侧重对古诗的读、悟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而没有让学生领悟诗音,那就会使诗人与学生缺少了心灵上交谈的互动,还会使学生的领悟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领悟诗音”的环节不可少,更不可少看。例如:教学xxx的古诗《回乡偶书》,笔者出示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先引导学生从读、悟中走进了那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意境“一位老人家回到久别的家乡时十分高兴,说起家乡话来一点都没有变音。由于离开家乡很久,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做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加以询问。他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活泼的神态,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再引导学生感悟诗音:诗人好像对读者们说:“一个游子心里很爱家乡还不够的,还要经常回家乡看看,别因工作忙就少回家乡。要不,会像我有那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这诗音对我们现代人多有教育意义,也许这就是古诗历久常新的原因。
三、归类总结,巩固记忆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古诗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歌,开展佳词绝句欣赏或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学的古诗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4篇
偏重知识化。由于现在我国教学的目的还是应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更多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这些文学常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否则就会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响。
一首古诗词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对其了解,但是还使古诗词失去了整体才能体现出来的美感,并且丧失古诗词的部分韵味,这样,学生就不能从古诗词中领悟到创造的意境。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应将翻译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上。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输送,就会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其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
严重的教条化。一直以来,语文的考试卷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核内容都比较狭窄,只是关于记忆知识的,比如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者进行翻译等等,这些都是死板的命题形式,没有灵活多变的应用型考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么,就无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进行鉴赏古诗词。这样缺乏人文性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就必然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而这样的考试模式,也会让教师形成教条化的教授方式,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会逐渐地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于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先要求学生背诵即将要讲到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诗词,然后自己朗读和背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青睐的教学方式是逐句讲解、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这种连贯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老师改正轻视朗读重视背诵的教学误区。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出优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语文老师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热爱工作,热爱古诗词,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和带动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好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用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应试而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3、古诗词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古诗词教学的开始可以用一些妙语将学生很好的导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在课堂的开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导入语可以迅速地将学生们的期待心理唤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5篇
摘要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xxx、事真、意真的风格书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本文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类型、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古诗十九首》深层次所蕴涵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意象 主意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从意象的生成和发展的流程来看,经过卜筮、礼法、哲学等再伸展到文学领域,使得文学领域的表现更加丰富,而意象也从表意的物质象征这个概念范畴进一步发展到更加内在的精神实质和真实的感情世界。xxx潜认为,在诗歌的境界中,“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因此,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不仅大大拓宽了诗歌意境的范围和内容的形式,而且使诗人们的情感表达层面更加多样。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是以xxx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因此在一部分诗歌中,诗人们通过丰富的意象,创作出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的诗歌作品,生发出丰富内涵的时代性,同时也融入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里所构筑的意象是很丰富的,以思妇和游子为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情感都是凝聚在众多意象的选取中,充满着诗人们的种种感慨。本文在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的基础上,从意象的情感指向性这个角度来分析每首诗的意象选取。在诗歌中,诗人选取的意象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诗歌这个诗境中带上诗人显性或隐性的情感色彩,带有深层的内涵意味,形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意境。在《古诗十九首》里,意象的选取处处注入了诗人真挚的情感,从意象的解读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蕴涵在诗歌内容中的深层情感。
在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时,本文将按人物意象、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象意象、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这五大类的分类法整理出每一首诗的意象,如下:
A.《行行重行行》:君(即游子)、思妇(暗含)、xxx、越鸟、南枝、北风、浮云、白日、岁月、道路。
B.《青青河畔草》:楼上女、倡家女、荡子妇、荡子(即游子)、河畔草、园中柳、昔、今。
C.《青青陵上柏》:远行客、驱车者(即游子)、xxx、陵上柏、驽马、 中石、长衢、夹巷、第宅、两宫、双阙。
D.《今日良宴会》:游子(暗含)、xxx、飚尘、今日、一世、路津。
E.《西北有高楼》:杞xxx、歌者、听歌者(暗含)、知音、双鸿鹄、浮云、高楼、xxx、三重阶、绮窗。
F.《涉江采芙蓉》:思妇(暗含)、游子(暗含)、芙蓉、芳草、江、xxx、远道、旧乡、长路。
G.《明月皎夜光》:同门友、我(即游子)、野草、树、秋蝉、玄鸟、促织、明月、玉衡、众星、白露、南箕、北斗、牵牛、盘石、时节。
H.《冉冉孤生竹》:夫妇、君、贱妾、孤生竹、菟丝、女萝、蕙兰花、含英、秋草、xxx、泰山阿。
I.《庭中有奇树》:思妇(暗含)、奇树(绿叶 华 荣 馨香)、路。
J.《迢迢牵牛星》:思妇(暗含)、牵牛星、河汉女、河汉、终日。
K.《回车驾言迈》:游子(暗含)、百草、东风、xxx、长道、故物。
L.《东城高且长》:游子(暗含)、佳人、君、秋草、蟋蟀、xxx、晨风、回风、四时、岁暮、东城。
M.《驱车上东门》:游子(暗含)、xxx、圣贤、神仙、白杨、松柏、朝露、万岁、长暮、东门、xxx、广路、黄泉。
N.《去者日以疏》:去者、来者、游子(暗含)、松柏、白杨、xxx、丘、坟、古墓、故里闾、道。
O.《生年不满百》:愚者、后世、xxx、游子(暗含)、昼、夜、xxx、生年、千岁。
P.《凛凛岁云暮》:游子、良人、我(即思妇)、蝼蛄、凉风、晨风、岁云暮、夕、长夜、洛浦。
Q.《xxx寒气至》:客、我(即思妇)、丈夫(暗含)、xxx、寒气、北风、众星、明月、詹兔、夜、三五、四五、三岁、远方。
R.《客从远方来》:客、我(即思妇)、故人(即丈夫)、双鸳鸯、远方。
S.《明月何皎皎》:我(即游子)、明月。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时一人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但是从上面整理的意象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诗人们在选取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五大类所选取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
人物意象:A(君、游子、思妇)B(楼上女、倡家女、荡子妇、荡子)C(远行客、驱车者、xxx)D(游子)E(杞xxx、歌者、听歌者、知音)F(思妇、游子)G(同门友、我)H(夫妇、君、贱妾)I(思妇)J(思妇)K(游子)L(游子、佳人、君)M(游子、xxx、圣贤、神仙)N(去者、来者、游子)O(愚者、后世、xxx、游子)P(游子、良人、我)Q(客、我、丈夫)R(客、我、故人)S(我)
动植物意象:A (xxx、越鸟、南枝)B(河畔草、园中柳)C(陵上柏、驽马)D(xxx)E(双鸿鹄)F(芙蓉、芳草)G(野草、树、促织、秋蝉、玄鸟)H(孤生竹、菟丝、女萝、蕙兰花、含英、秋草)I(奇树)K(百草)L(秋草、晨风、蟋蟀、xxx)M(白杨、松柏)N(松柏、白杨)P(蝼蛄、晨风)R(双鸳鸯)
自然景象意象:A(北风、浮云)C( 中石)D(飚尘)E(浮云)G(明月、玉衡、众星、白露、北斗、南箕、牵牛、盘石)J(牵牛星、河汉女、河汉)K(东风、故物)L(回风)M(朝露)N(古墓、丘、坟)P(凉风)Q(寒气、明月、詹兔、众星、北风)S(明月)
时间意象:A(白日、岁月)B(昔、今)D(今日、一世)G(时节)J(终日)K(xxx)L(四时、岁暮)M(万岁、长暮)O(生年、千岁、昼、夜、xxx)P(岁云暮、夕、长夜)Q(xxx、夜、三五、四五、三岁)
空间意象:A(道路)C(长衢、夹巷、第宅、两宫、双阙)D(路津)E(高楼、xxx、三重阶、绮窗)F(江、xxx、远道、旧乡、长路)H(xxx、泰山阿)I(路)K(长道)L(东城)M(东门、xxx、广路、黄泉)N(xxx、故里闾、道)P(洛浦)Q(远方)R(远方)
主意象是诗人们感情的聚焦点,在《古诗十九首》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每篇都存在一个很突出的主意象,“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因此在《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内容的描述和诗人情感的表达,正是以思妇和游子这两大主意象的情感表达为基调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月暮》《xxx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八首诗是以思妇的口吻来抒发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念之情,而《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等十一首诗是以游子的口吻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在诗人感情的抒发中整合而生成了一个感情的凝聚,明指或暗含的主意象都以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倾诉自己最朴实的情感。如《行行重行行》,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象意象、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的整合生成了一个很清晰的主意象――思妇的形象,她站在路口等待着远行的君的归来;其他篇如《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都在大量的意象选取中刻画了思妇这个形象;同时还有游子的形象,如《青青陵上柏》,游子这个主意象在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象意象、空间意象等意象的衬托下通过其他人物意象的对照下发出了“戚戚何所迫”的感叹。此外,在《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等诗中,游子们通过动植物意象的生命时间短暂自喻人生的短暂,通过时间意象的运用来衬托人生和生命的流逝,通过空间意象的转换扩深了当时所处环境的广度,因此更加深化了诗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主意象这个中心意象的牵引下,无论是时间意象的转换,还是空间意象的转移,亦是情感表达的切换,诗中主意象的情感始终都有诗人们的影子在其中。在《古诗十九首》中,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象意象融入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的范畴,为诗人的情感添上一层色彩,把诗人当时的心绪和隐藏在内心的最具人性和理性的思考放大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中去,令人既感真实真挚又充满想象联想,同时在主意象的突现中,表层的主意象形象深化到内在的主体性思考,更加具有哲理的味道和生命的思考性。如《行行重行行》中,通过由xxx和北风、越鸟和南枝的关系来xxx和思妇的分离,塑造了一个对远行君子深婉恋情和热烈相思的思妇形象。除了对丈夫的思念外,还有对时间对生命的思考,这种思考通过空间意象道路和时间意象岁月这个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更加深入到诗人们所要体现的情感中,诗中处处充满着时间之快和生命易逝的感叹。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日同门情谊和今日的“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我与同门友的人物对比,今日和昔日的时间对比,在空间的转移下,诗人的情感也随着昔日的“高举振六翮”到今日的无可奈何,一步步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剖析出来:“良无盘石固,虚名复xxx!”同时通过游子所感触到的动植物意象野草、秋蝉、玄鸟和自然景象意象明月、众星、白露、北斗等,感叹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流离的惆怅与凄怆。因此在诗歌众多意象的背后存在着诗人这个具有丰富情感的实在主体。
注:本文系xxx主持的2011年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意象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研究――〈以古诗十九首〉为例》(K2011007)成果。
参考文献:
[1] xxx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xxx:《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出版,1955年版。
[3] xxx:《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xxx:《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xxx、xxx、章培恒、xxx、xxx等:《汉xxx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6] xxx主编:《先秦两汉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xxx,xxx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 xxx,xxx注:《诗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9] xxx潜:《xxx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少教多学;策略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诗词以其语言的音乐性、形象性、多义性、朦胧性、情感性、象征性、凝炼性而为世人叹服,其作家作品之众多,风格流派之纷呈,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策略对于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感受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人格,弘扬和传承民族经典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教,实际上并不是教的数量与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得更精、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效;多学,也不仅仅是学习的数量与内容的增加,而是让学生变得更主动,学得更加有用、更加科学,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创建。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采取从旁指导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古诗词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为:
一、初读进情境
诵读是跨越时空、纵观古今的利器。古诗词以定格定韵、高度凝练、言已尽而意无穷、讲究神韵和谐的语言特点吸引着读者,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复的诵读来拉近与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断的诵读,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在“少教多学”模式下,根据少教多读的方式进行合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古诗词。
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词接龙、个人展示、角色扮演、诵读比赛。在教师讲解古诗词时可以举行诵读比赛,看谁的诵读水平高,看谁诵读得比较有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悟情感
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发现情感的存在,并且与所描述的场景和描述的事情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共同创建了古诗词的基本格调。有的欢快、悲伤,有的低沉、高昂,有的喧闹、宁静,各有各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境界,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达到最佳的情感状态。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朗诵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朗诵环境,通过朗诵小组、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形成自己的感悟,诗歌的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三、想读品美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读对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多运用读的方式来代替讲的方式,才能尽最大可能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距离,感受古诗词的美。这也符合少教多学的新时代教学理念,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意识、自觉地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四、分类指导,恰当点拨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7篇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xxx,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xxx的诗,xxx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xxx同为xxx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xxx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xxx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xxx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xxx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xxx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xxx《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xxx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xxx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8篇
【关键词】创作背景 流派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性情xxx、审美观培养的极好教材,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对初中语文教材里编选的几十篇“古诗词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古诗词曲教学的作用,又要紧扣“文学史”这条主线。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古诗词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诗词曲的体裁特点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格律上的嬗变”。虽然,这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就教材为我们选录的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来看,着眼点也正在“格律”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几十篇作品的整体,让初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到“汉乐府”已初步发展成了五言诗,通过教材注释了解了什么叫“汉乐府”。到唐代已经产生了十分成熟的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用韵:有五律、七律、五绝。五律的代表作有xxx的《过故人庄》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五绝的代表作有xxx白的《秋浦歌》等,七绝的代表作品有xxx的《出塞》等。词的格律常识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没讲,教师也可适当补充。宋词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xxx清照的《入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唐诗、宋词还有流派之分,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以有助于学生欣赏这几十篇作品,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xxx边塞派、山水田园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xxx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两者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怀古》,xxx清照的《如梦令》。
四、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古人云:xxx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著名学人xxx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可见,积累有多重要。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xxx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归类背诵法。
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村居》、《春晓》到《所见》、《小池》;从《山行》、《赠刘景文》到《梅花》、《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爱国”、“送别”、“感恩”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实F有效,课堂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范娜.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D].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古诗词分类大全 第9篇
【关键词】古诗词;西安文化;校本课程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魅力展现于世界文化之林。西安作为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文化底蕴博大深厚。又兼有旅游城市这一美称,所以,对西安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宣传西安的传统文化,提升西安的文化底蕴,扩大西安在世界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古诗词如何进行教学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我主要分为五步来进行:
1、精选内容。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错节,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内容中去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诗词呢?我通过分析唐诗宋词,根据诗词的思想内容,把它们分成了六类(当然,这种分类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以及一些语文教研组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建议):边塞诗、送别诗、闺阁诗、宫怨诗、咏物诗、咏史诗。在编写教材时,我把每类诗都精挑细选,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诗词编写进去,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材。教材中涉及的都是一些能经久流传的诗词。如xxx的《出塞》、《闺怨》,xxx白的《玉阶怨》、《金陵酒肆留别》等。这样通过归类,学生对诗词就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螺旋上升的安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感觉轻松、有趣了。
2、制订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xxx学生的情操;3、增加学生的诗词识记量,四年下来积累古诗词140首;4、营造西安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古城西安,提升西安在世界的影响力。
3、研究计划。
4、组织实施。
四年的学习,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进行。在组织学生上课时,我主要分为六步来完成。即忆、读、悟、议、导、赏。忆,即回忆上一首诗,背诵上一首诗,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读,读古诗,如《出塞》一诗,先读古诗,自己揣摩诗词的停顿,重音,读熟以后,学生做简单的交流,通过交流,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悟,即领悟诗情感,并能加上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的情感来,如《出塞》一诗,学生能读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议,讨论。理解古诗中关键字的含义,能通过关键字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出塞》中的“但”字,就真切的表现了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导即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单个字的意思,知道单个字的意思后,通过关键字的理解,全面理解古诗;赏即欣赏,在全面理解诗词后,欣赏古诗词的美点,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
5、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