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孟母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优选11篇)

孟母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优选11篇)

时间:2023-12-25 12:18:19 古诗文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1篇

xxx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xxx(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xxx(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xxx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xxx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xxx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xxx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2篇

有关xxx断织文言文翻译

xxx少时,诵,其母方织。xxx辍然中止,xxx。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xxx不复 矣。

典故:

xxx是战国时xxx(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靠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xxx的母亲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妇女,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盼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因此尽管家中生活贫苦,她仍设法把xxx送入学宫读书。

初到学宫,xxx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但年幼的xxx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他在学宫里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他爱上了射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来射鸟。

有一日,xxx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不在了。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趁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苦苦地织布的xxx见xxx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利刀,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割断了。

xxx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母亲严厉地问道:

“这布匹断了还能再接起来吗?”

“不能。”xxx怯声答道。

xxx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xxx说罢,伤心痛哭。

xxx看看伤心的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一下跪在母亲面前,说:

“母亲,原谅孩儿吧,今后我一定不再逃学,好好念书。”

从此以后,xxx发奋学习,长大以后,又xxx说,积极传播xxx的学说,对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xxx断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有益的教育训导。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3篇

xxx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xxx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xxx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这句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xxx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刚刚有了智力我就欺骗他,是教他不诚实。”于是xxx的母亲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让他吃,证明她没有欺骗xxx。

xxx(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xxx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xxx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xxx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xxx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xxx并称“xxx。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xxx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xxx,反对xxx、墨xxxxxx继承并发展了xxx的思想,但较之xxx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xxx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xxx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xxx(即xxx)之意,作《xxx》七篇”。

后世追封xxx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xxx的言行记录成《xxx》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xxx的言论汇编,由xxx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4篇

xxx断机成语故事

xxx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xxx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xxx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xxx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xxx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xxx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xxx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5篇

xxx之少也,既学而归,xxx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xxx曰:“自若也。”xxx以刀断其织。xxx惧而问其故。xxx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xxx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xxx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xxx知为人母之道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3、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4、以:用。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知:同“智”。

8、故:原因

9、是以:即“以是”,因此。

10则:就。

11、是:此,这。

12、斯役:指服贱役的人。

13、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4、中道:半道。

15、宁:难道。

16、衣:穿衣,名词作动词。

17、夫子:丈夫和孩子。

18、堕:通惰,放松。

19、虏:**。

20、旦:早晨。

21、夕:泛指晚上。

22、遂:于是

23道:法则、方法。

通假字:

1、而:通尔,你。

2、知:通智,智慧。

3、堕:通惰,放松。

xxx断织文言文翻译:

xxx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xxx(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xxx(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xxx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xxx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小偷就只能做**劳役了!”

xxx吓了一跳,自此,xxx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xxx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启示:

xxx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xxx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xxx对学习漫不经心,xxx采取“断织”的措施,使xxx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xxx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6篇

xxx,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继承和发展由xxx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xxx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xxx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xxx的思想。xxx是大成至圣,xxx被称为亚圣。xxx与xxx合称xxx其道,多数人称为“xxx之道”。xxx曾仿效xxx,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xxx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xxx》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7篇

xxx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xxx,由于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xxx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xxx小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一开始,xxx的家与一个做棺材的人家做邻居,来到邻居家来买棺材的人大都心情悲痛,等到出殡那一天,就一路啼哭着去坟场,xxx看见别人哭丧,他就学人家哭丧;xxx看见了,心里很生气,她说我的儿子不能和这样的人做邻居,于是就搬走了。这次他们和一家生意人做邻居。xxx听到邻居做买卖的吆喝,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也学人家吆喝。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教育他成才,又一次搬家,后来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xxx看见人家读书,他也跟着人家读书。母亲看见他跟着人家读书,非常高兴,于是就把他送去读书。xxx刚开始上学时非常用心,字写得一笔一画,很是工整。这下xxx就放心了,住下来就不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自由快活。于是,他逃学了,不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到山坡上的树林中去玩耍,真是开心极了,觉得玩耍是最快乐的事。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儿呀,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看着母亲那关切的目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感到实在对不起母亲,就低着头小声地说:“我到山上去玩了,今天没去上学。”妈妈一听,生气地说:“我xxx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说着,妈妈拿起一把剪刀,一下子把正在织却还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边剪边接着说道:“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一样,还有什么用处!一个人只有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你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

小xxx看着母亲,看着这剪断的布,悔恨交加,他哭着说:“妈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贪玩儿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xxx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8篇

xxx是战国时期的xxx(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xxx在xxx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教导好xxx,xxx不断搬家。xxx家境贫穷,一家生计全靠母亲织布换钱。

xxx还小的时候,并不专心读书,也不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有一次,他放学回家,见母亲正在织布,他把书包扔在一旁,急着翻碗柜,看还有什么吃的。母亲就问他:“今天在学校里学得怎么样了?”

xxx无所谓地答:“和过去一样。”

母亲见到他这副样子,心里大火,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全部剪断,然后重重地把剪刀扔在地上。xxx顿时吓坏了,不解地问:“娘,你干吗要剪这布?”

母亲站起来,悲愤地说:“布剪断了,就没法织下去了,就好比你吊儿郎当地对待学业一样。你不好好读书,今后就要给人做下贱的劳役,做那些有危险的苦力活,就跟这匹剪断的布一样,虽然你已活在人世,却是半途而废的。”

xxx惭愧地连忙跪倒在地,求母亲息怒。从此他发奋读书,长大后,成了一个大学者,既写书又创立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9篇

1、适:刚刚。

2、豕: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吃。

6、女:通假字,同“汝”,你。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于是,就。

10、席:坐席。

11、明:表示,证明。

12、欲啖女:要给你吃。

13、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如今xxx刚有智力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知:通“智”,智力。

14、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15、割:切肉。

16、妊:怀。

17、席不正不坐:正:端正。

18、割不正不食:正:位置居中。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10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0题 (10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xxx少时,诵,其母方织。xxx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xxx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 (2)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xxx不复喧矣。

19.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20.你认为乙文中xxx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7.(1)常常犯错误 (1分) (2)割断(1分)

18.(1)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

(2)从此以后,xxx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2分)

19.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炼,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2分)

20.xxx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道理。(3分)

xxx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第11篇

xxx之少也,既学而归,xxx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xxx曰:“自若也。”xxx以刀断其织。xxx惧而问其故。xxx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xxx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xxx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xxx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翻译:

xxx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xxx(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xxx(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xxx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xxx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xxx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xxx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

xxx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xxx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xxx对学习漫不经心,xxx采取“断织”的措施,使xxx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xxx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