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篇
1、《春思》
【唐朝】xxx
燕草如碧丝,xxx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
【唐朝】xxx
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
【唐朝】xxx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朝】xxx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相思》
【唐朝】xxx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2篇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暮春浐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xxx是此声。
鉴赏
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京城已是xxx繁,故说绿暗;也已花xxx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xxx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xxx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冠盖xxx,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 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xxx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xxx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xxx?
答曰:流尽xxx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xxx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xxx老,xxx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xxx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3篇
草色葱茏,山河苍翠,我们搏击长空,第一次知道了离别的意味,然后背上行囊,从此逐风挽浪,繁星为灯,心向远方。
灞桥柳色,渭城风雨,千年前的诗人们亦如今天的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最朴素的文字,谱写着一曲曲最动人的离歌。
因而,送别诗也成为唐诗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10首唐诗中最经典的送别诗,或激昂,或温暖,或潇洒,或激励人心,再忙也要背下来,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4篇
芙蓉楼送辛渐
唐·xxx
xxxxxx夜入吴,xxx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xxx:寒冷的雨。
xxx:xxx。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xxx: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xxx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xxx莹纯洁。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xxx刺史,改创西南楼名**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xxx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xxx,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xxx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5篇
【原文】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xxx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xxx:贵族的子xxx,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xxx不归”,从《楚辞·招隐士》“xxx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xxx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xxx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送别》古诗鉴赏5篇(扩展8)
——送别的古诗菁选
送别的古诗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6篇
《逢侠者》
燕xxx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鉴赏】
这是一首因路遇侠者而写的赠别诗。此诗造句别致,寓意隐蔽。诗里用到了典故。“燕xxx悲歌士”里用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名称“燕,xxx”,古时这两个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xxx人士指代侠士。高适有这样的诗句:“拂衣去燕xxx,驱马怅不乐”,就是对燕xxx刺客的xxx义表示同情与敬佩。最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而荆轲就是xxx国**派出的刺客。
“剧xxx本人是xxx(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东部)人,素有豪侠的名声。这里“剧xxx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此诗一开始就把心里的赞美写了出来,朋友被他称赞为燕xxx豪侠,可见xxx的坦率。对“寸心言不尽”,可以理解为这是文人与武士间的区别造成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最后写到落日,其实有诗人对朋友的一丝担忧(xxx阳这个素材在文学作品里一般来说终归没有朝阳那么热烈积极),剑客的前路定是有坎坷的。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分别而相聚的诗人与侠者,终究要分道扬镳了,太阳都落山了,像在催促他们,尽管依依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份感情被描述得真是格外珍贵。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7篇
1、《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xxx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别州民》
唐·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3、《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xxx,萋萋满别情。
4、《渡荆门送别》
唐·xxx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xxx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xxx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6、《送友人》
唐·xxx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xxx。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xxx马鸣。
7、《赠汪伦》
唐·xxx
xxx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寒江独钓图》
宋·马远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10、《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11、《送元二使安西》
唐·xxx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xxx。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13、《送xxx江东觐省》
唐·xxx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xxx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14、《别xxx》
唐·高适
千里xxx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雪岳读书图》
明·萧云从
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平。
16、《春夜洛城闻笛》
唐·xxx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7、《金陵酒肆留别》
唐·xxx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xxx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8、《黄鹤楼送xxx之广陵》
唐·xxx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长恨歌》
唐·白居易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xxx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xxx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xxx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8篇
《渡荆门送别》
xxx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9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xxx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xxx万里送我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xxx出蜀时所作。xxx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xxx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0篇
《暮春浐水送别》
唐朝:xxx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xxx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古诗简介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xxx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形势的反映
《暮春浐水送别》翻译/译文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暮春浐水送别》注释
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指浐水。
xxx:年华;岁月。南朝xxx《答xxx之书》:“xxx遒尽,触目崩心,扶心含毫,诸不申具。”
《暮春浐水送别》赏析/鉴赏
这首诗大约写于xxx在朝任中书舍人时期。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xxx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xxx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xxx,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xxx《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之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xxx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之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之愁。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上》云:“何xxx:为熔意体。xxx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此“意”,即为送别之情,感怀之意。则“古今情”三字实为全诗灵魂所在。此诗首句隐笔蓄势,次句妙笔轻点,第三句转笔再蓄,末句合笔浓染。诗人xxx、景之间**出入,巧妙运用“绿暗”“红稀”“宫前水”等契合送别氛围的黯然意象,曲笔道尽衷肠,实现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美感。《唐诗解》卷三〇曰:“水声无改岁月难留,望宫阙而感慨者几人矣。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怅?”此说固然洒脱,但面对别离,心生愁意终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之说。而这首内涵深广、情韵悠扬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才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传为绝唱。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1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xxx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xxx万里送我行舟。
xxx简介
xxx(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xxx后,与xxx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xxx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xxx合称“xxx。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2篇
唐·xxx《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唐·王之涣《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xxx《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xxx。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贯休《春送僧》
蜀魄关xxx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唐·xxx《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xxx不归。
唐·xxx《黄鹤楼送xxx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宋·王观《卜算子·送xxx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xxx,千万和春住。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远。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重送斐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xxx《送狄宗享》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xxx浑《xxx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xxx《芙蓉楼送辛渐》
xxxxxx夜入吴,xxx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古诗鉴赏5篇(扩展9)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菁选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3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xxx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xxx万里送我行舟。
xxx简介
xxx(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xxx后,与xxx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xxx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诗人。与xxx合称“xxx。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4篇
【提要】
关于xxx唐诗《送别崔著作xxx》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作品介绍】
送别崔著作xxx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xxx等从梁王xxx》,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xxxxxx、xxx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xxx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xxx。xxx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xxx。崔著作,指xxx,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原文】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xxx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xxx,归邀麟阁名。
【赏析】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xxx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xxx,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xxx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xxx,恭天讨”。这两句暗示xxxxxx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xxx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xxx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xxx。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xxx,实则规谏xxx,显得委婉、含蓄。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xxx的兵威。梁王xxx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xxx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平州。这里指xxx、xxx的巢。“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xxx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xxx,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xxx征乌丸,xxx献计,引xxx出xxx,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xxx之塞,以xxx哉?”终不受封。(《xxx·xxx传》)。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xxx、xxxxxx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xxx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xxx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xxx,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xxx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词句铿锵,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5篇
唐代:xxx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xxx。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_、“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收到了化平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离心”比作“玉壶冰”。其命意同于xxx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6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xxx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xxx万里送我行舟。
xxx简介
xxx(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xxx后,与xxx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xxx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诗人。与xxx合称“xxx。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送别》古诗鉴赏5篇(扩展7)
——《送别》古诗词鉴赏 (菁选3篇)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7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xxx,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
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枯:枯萎,枯死xxx: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xxx: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8篇
古诗原文
天台旧路。应恨xxx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xxx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译文翻译
xxx、xxx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xxx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xxx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解释
减字木兰花:xxx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主峰华顶海拔1133米。道教曾以天台为南xxx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旧路:汉xxx、xxx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回到人间,再入仙境,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
xxx:东汉xxx和xxx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xxx已七世。后xxx天台山,旧踪xxx。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xxx”。
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
阳关第四声:此曲成为历代送行饯别的传统音乐。
仙乡:原指xxx、xxx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词人守杭州,三月初召入京,xxx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此词为离任前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宣德郎xxx、好友刘季xxx等在西湖饯行。席上,词人作此词赠之。
诗文赏析
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舍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踪,表白恋情。“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xxx”词人自指,引xxx、xxx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踪迹xxx,而只说xxx来又去成为“应恨”。“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后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后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xxx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最后两句。写词人仍心有余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xxx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xxx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东坡自此以后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xxx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尤其引用xxx、xxx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经典送别诗鉴赏 第19篇
《xxx送别》
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xxx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xxx!”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xxx一机杼。这也正是xxx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xxx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xxx,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xxx,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