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篇
秦州杂诗西使宜天马赏析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xxx。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L。
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赏析】
后四句单写��L。��L传说中的神马。��L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L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xxx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xxx笔下的老��L却是**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xxx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立功业。
xxx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愁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L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
——[唐]xxx《赠xxx处士》原文、注释、赏析(精选一篇)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2篇
《山中杂诗》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xxx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
作品原文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xxx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作品注释
1、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3、xxx:竹林丛中。
4、窥(kuī):从缝隙中看。
5、檐(yán):房檐。
6、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作品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3篇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这两句是说,夜已深沉,叶上垂露,在月光照耀之下,闪闪发亮;溪上烟云,随风而逐,渡溪而去。步月看云,显出诗人羁旅异地的孤寂,寓情于景,蕴含深沉。
出自唐代诗人xxx《秦州杂诗二十首》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xxx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xxx。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
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xxx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s。
云气接昆仑,xxx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xxx塞冷,漠漠秋云低。
xxx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xxx不还。
东xxx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揽白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xxxxxx,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xxx真自圣,野老复xxx。
晒*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4篇
xxx《秦州杂诗·其九》写了一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深得诗人留连忘返,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如下:
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xxx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
赏析一:
诗人在首联写道:“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明人”指心地光明的人。“驿亭”即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临”即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他”是虚指,没有实际意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现在的明人(此指诗人)眼中,看到了一座好驿亭。虽然“好”字在表意上极为抽象、模糊,但表明了诗人对驿亭的喜爱,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具体描写“好亭”奠定了基础。
接着颔联承“好”而来,诗人写道:“丛篁低地碧,高xxx青。”这两句说明了驿亭的具体之“好”。“篁”xxx,泛指竹子。如,xxx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即幽深的竹林。“丛”即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上句意思是说,碧绿的竹林在山的低洼处。下句写“柳”说“高”,不但突出了位置之高,而且也暗示了这是千年古柳。意思是说,青青的古xxx在高出。诗人用“碧”和“青”两个表示色彩的'词语收束,突出了竹柳长得茂盛的景象。特别是诗人在这一“高”一“低”的描写中,不但使表意层次清晰,错落有致,而且把描写小小驿亭周围的美不胜收的景致,透露出诗人对驿亭的喜爱之情。
颈联写道:“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稠叠”即稠密重迭,或者密密层层。“幽事”即幽景,胜景。明代xxx在《咏轩》中写道:“临楹一流睇,幽事忽满前。池草方依微,庭柯正葱芊。”“使星”即使者。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xxx的使者为“使星”或“星使”。上句中,“幽事”以“稠叠”修饰,表明了“幽事”多。下句“使星”又“喧呼”又“阅”。这里,诗人通过倒装句,在声音和动作的描写中,不但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来了,而且了诗歌的语言的审美效果。
尾联写道:“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如有此”就是指上面对驿亭的描写内容,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驿亭之好的羡慕。“不异”即没有差别。“埛”即遥远的郊野。意思是说,我如果有这样好的一个驿亭,在遥远的郊野也是同样喜爱。诗人在对驿亭的羡慕之中,表明了对驿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多年来漂泊异乡之疲乏,希望有一个安居之地,过过清闲日子的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实景与虚境的结合,如,“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是虚写,而“丛篁低地碧,高xxx青”是实写。其次,情景交融。如,“丛篁低地碧,高xxx青”在描写中渗入了诗人对驿亭的喜爱之情。再次,色彩词的运用,提高了描写审美效果。第四,倒装句的运用,提高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赏析二:
xxx初到秦州,尽管旅居凄凉,但也就近寻访过名刹南郭寺,游览过胜迹隗嚣宫..但那些地方,赏心悦目的少,献愁供恨者多。而这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独独使得诗人留连忘返,足见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诗分前后两段。前四句写亭景,后四句叙事。写景又以一、二句虚写,三、四句实描。前两句说出驿亭之“好”,后两句则说明出驿亭“好”在哪里。再进一步看,第一句从人的方面写,第二句从亭的方面写,但是所以“明人眼”者是亭,能够欣赏“好驿亭”的是人,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三句写“篁”说“丛”,那是矮竹子,所以配“低地”,用“碧”字;四句写“柳”说“高”,那是千年古柳,因此配“半天”,用“青”字。这两句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十个字含盖了一座小小驿亭周围的全部景致。
后四句中以五、六句写他人,七、八句写自己。
五、六句中,又以五句写历史传闻,六句写现实。幽事以“稠迭”修饰,把无形的“事”写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得出幽事之多来。使星又“喧呼”又“阅”,有声音有动作,把那些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状态都生动传神地刻划出来了。xxx来到秦州的公元759年,在**作乱的吐蕃已经逼近了洮州(今甘南藏族**州)、岷州(xxx岷县)一带,威胁着秦州,xxx不得不经常派遣使者经过秦州西入吐蕃。这五、六句“幽事”和“喧呼”两种不同气氛的对比中,也真实地再现了边界局势紧张这一现实。
最后两句关于“老夫如有此”的感叹,一方面回顾前一段,以诗人的羡慕加深了驿亭“好”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xxx旅泊异乡,想择土而居,过几天清闲日子的思想。
——xxx《秦州杂诗》全诗赏析优选【一】篇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5篇
秦州杂诗西使宜天马赏析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xxx。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X�Z。
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译文
①陇右之地,自然环境适宜广养良马。这里养马风盛,养得烈骏万匹,已是由来已久的事。/南使,xxx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②如今逢战乱,xxx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连阵,阵战连着阵战,言战事频多;没,即殁,战死;因马多战死,故山草徒长。
③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X�Z(sūshuang)古代良马名。
④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X�Z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迥,音jiong,远,遥远。诗里为马的立姿壮气氛。
赏析
后四句单写�X�Z。�X�Z传说中的神马。�X�Z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X�Z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xxx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xxx笔下的老�X�Z却是**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xxx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立功业。
xxx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愁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X�Z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
读杜集粹
①《xxx详注》释首字“西”曰:xxx作西,旧作南(《读杜心解》、《xxx镜铨》均作“南使”)。而评五章曰:“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X�Z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
②《读杜心解》释“南使”曰:犹言汉使,xxx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
③《xxx镜铨》释“南使”曰:南使犹汉使。《汉书》:xxx使西域还。得乌孙天马。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xxx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xxx到秦州(xxx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xxx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xxx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xxx,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6篇
作品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五》是晋末xxx大诗人xxx创作的组诗,是《杂诗十二首》的第五首,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xxx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xxx之成其为xxx,将是不可想象的。
作品原文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①。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③。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⑤。
壑舟无须臾⑥,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⑦。
古人惜寸阴⑧,念此使人惧。
作品注释
①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②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xxx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xxx飞。
③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④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⑤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xxx,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⑦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⑧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
作品译文
忆我当年少壮时,虽无乐事自欢娱。
胸怀壮志超四海,xxx飞思远去。
岁月渐移光阴逝,当年心志日消除。
虽逢乐事难欢快,每每心中多忧虑。
气力渐觉在减退,我身已感日不如。
自然总在变化中,使我不得停脚步。
未卜前程有多少,谁知归宿在何处。
古人珍惜寸光阴,念此使人心恐惧。
作品鉴赏
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xxx的这《杂诗》第五首(“忆我少壮时”),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xxx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xxx。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xxx,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xxx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xxx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7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xxx〔唐代〕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xxx到秦州(xxx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xxx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xxx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xxx,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xxx
xxx(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xxx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xxx与xxx合称“xxx,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xxx与杜牧即“小xxx区别**,xxx与xxx又合称“大xxx。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xxx草堂纪念。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8篇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xxx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xxx。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xxx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s。
云气接昆仑,xxx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xxx塞冷,漠漠秋云低。xxx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xxx不还。东xxx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xxxxxx,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9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唐代:xxx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译文: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xxx,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xxx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
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注释: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寻源使:指xxx。汉武帝令xxx寻黄河之源,xxx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燕隔,xxx(jùn)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qiāng)笛暮吹哀。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xxx到秦州(xxx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xxx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xxx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xxx,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拓展知识:整体赏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秦州的山川城xxx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表现出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作为边关重镇的秦州的景物与人物的特征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相呼应,写出容居秦州的两大原因:一是“满目悲生事”,华州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xxx真自圣”,xxxxxx无须辅佐了。而后者当为xxx离职的主要原因,他已对肃宗心灰意冷。这组诗或叙游踪,或抒感触,或发议论,是研究xxx在秦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0篇
[唐]xxx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xxx,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xxx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xxx。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1、参商:二星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常用以比喻双方会面之难。
2、今夕xxx:表示惊喜。此是喜出望外,想不到得有今夕,共对此灯烛之光也。
3、访旧:打听故旧的下落。
4、热中肠:为故旧的**而深感悲痛,五内俱焚。
5、君子:指xxx。
6、成行:众多。
7、父执:父亲的友辈。
8、未及已:还没有说完。
9、儿女:一作“驱儿”。
10、新炊:刚煮熟的饭。
11、主称:主人说。
12、累:接连。
13、子:指xxx。
14、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就要和你分别,好像华山把我们隔开一样。
15、世事:指时局发展和个人命运。别后世事如何,你我都茫然无知,不能预料,故曰“两茫茫”。
赏析:
这首诗写一别二十年的老友在战争乱离中忽然相见,乍惊乍喜,如梦如幻,“今夕复xxx,共此灯烛光”,真有九死一生之感。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念旧情深,十觞不醉。但想到明日相别,后会难期,又不禁凄然茫然。诗将一夜的情事娓娓叙来,平易真切,质朴无华,生动自然,表现了战乱年代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的人生感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感染力。
译文
世间的挚友就是这样难以相见,就像天上互不相见的参商二星。
今天又是什么日子能这么幸运,竟然有机会与你灯下畅叙旧情。
青春强壮的日子到底能有多少?不知不觉间你我都已鬓发苍苍!
听说朋友们大半已经阴阳相隔,听到你的声音我胸中激情澎湃。
没有想到我们已经阔别二十年,如今还能再次到你的家中拜访。
还记得当年分别时你尚未成亲,今日前来却见到你已儿女成群。
他们态度和顺地敬重父辈挚友,热情地问我是从什么地方前来。
简短的寒暄问候还没有进行完,你就已经吩咐他们排摆筵席了。
他们连夜冒雨割来肥嫩的韭菜,饭是喷香的夹杂xxx的二米饭。
你说我们难得有机会在此见面,端起酒杯就与我接连喝了十杯。
喝下十杯酒也难以让我一醉啊,是感受到老朋友你的深情厚谊。
明天我们就要再次被山岳阻隔,从此就再难有叙旧对饮的机会。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是xxx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xxx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乾元**(758年)冬天,xxx因上疏救房�g,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xxx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xxx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xxx的家就在xxx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xxx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xxx处士。xxx相会,又匆匆告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首诗赠给xxx处士。
赏析
此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xxx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xxx,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xxx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xxx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xxx,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xxx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xxx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xxx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xxx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xxx,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xxx融融、散发着xxx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xxx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xxx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xxx和xxx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xxx丰富复杂,有xxx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xxx,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xxx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xxx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xxx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xxx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1篇
这也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
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
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赞xxx沟通东**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2篇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
1、 《秦州杂诗》:xxx宗乾元二年(759)秋天,xxx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xxx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xxx”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友好交往。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宁的生活。xxx: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xxx。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长:一作“怅”。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xxx的景象。摧:一作“催”。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又由于秦州地处万山丛中,因此这里黄昏和黎明的时间都要比平原地区长一些。黄昏时天并没有全黑,昏暗之中明月却往往xxx可见,因此才有“不夜月临关”的现象。五、六两句用典设问:“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典属长官这么晚怎么还不归来,斩杀楼兰xxx首级的人也未回还。诗人联想起xxx的衰飒趋势,不禁疾首蹙额,怅恨不已。最后两句,诗人望着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的衰败景象,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心头,自然难免“摧颜”了。全诗于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衰落的悲凉。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3篇
秦州杂诗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xxx来。
一望幽工隔,xxx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赏析:
《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 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赞xxx沟通东**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秦州杂诗・其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一)份
秦州杂诗二十首原文鉴赏 第14篇
山中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山中杂诗
南北朝:xxx
山际见来烟,xxx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际见来烟,xxx窥落日。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注释:
山际见来烟,xxx窥(kuī)落日。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xxx:竹林丛中。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房檐。
赏析:
本篇是诗人xxx《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xxx窥落日。”这句的“xxx”,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xxx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