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秋夜独坐》翻译赏析 第1篇
院中独坐
元代:xxx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元代人xxx生长于*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xxx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南的家乡。
“山中*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湖寄此余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当然,这“山中*上”也代指*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南故土之上。“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南的*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南的*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xxx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xxx《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xxx《秋夜独坐》翻译赏析 第2篇
这是唐代诗人xxx的一首感怀诗。
秋夜独坐,悲叹双鬓斑白;空堂之上,已经接近二更。这是写“独坐之久”。“独坐”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一切叙述都建立在“独坐”的基础上。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欲二更”对应“独坐之久”。
秋雨之中,山果悠悠落下;灯盏之下,草虫轻轻低鸣。这是写“独坐之听”。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将秋夜xxx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中山果落”,是从听觉来写万物“各复归其根”的命运,以及空堂外面的静谧。“灯下草虫鸣”,则是从听觉写空堂内部的静谧环境。
山中与屋中,时光无时无刻不在悄悄流逝,这种流逝是静谧无声的,是不易察觉的,是永远抓不住的,因为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满头白发,终难变成青丝;炼丹仙药,至今不能成功。这是写“独坐之叹”。白发苍苍里,是对时光飞逝的感叹;炼丹仙药中,是对无法长生的一种无奈。人生终究是过客,世间本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归根复命”才符合自然规律。
想要知道,如何除去衰老疾病;只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这是写“独坐之思”。凡事不必太执着,一切随缘,这才是人世间生活的不二法门。
xxx的《秋夜独坐》中,透露着一份静谧,一种审美,一丝禅意,让人感受到秋夜xxx,秋夜之美,秋夜之空,是一首绝妙的秋夜诗。
xxx《秋夜独坐》翻译赏析 第3篇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xxx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