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古诗篇1
[唐]陈子昂
龙种生南岳。
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
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
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
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
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
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洌。
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
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
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
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
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
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
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
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
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
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
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逝。
三山游玉京。
作品赏析: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古诗篇2
《晚次乐乡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前言】
《晚次乐乡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注释】
⑴次: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⑵杳:遥远。
⑶际:边。
⑷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
⑸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⑹川原:山川原野。
⑺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
⑻边城:边远的小城。
⑼“野戍”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
⑽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⑾如何:为何,为什么。
⑿恨:惆怅之意。
⒀噭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翻译】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鸣叫。
【鉴赏】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子昂古诗篇3
其卅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赏析】
此诗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7 )诗人从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时,借一位游侠的怀才不遇,为之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壮志未酬的“兴寄”,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谕。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诗的开头两句,以苍劲古朴的笔触勾勒时、空背景,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深秋时的渤海要塞,凛冽的北风吹刮着浩瀚大海岸边的树木,呈现出一片凋零、萧瑟的景象。背景画面苍凉,但气势飞动,“ 海树”以“海”迭加于“树”, 就使得这个意象雄浑而有风骨。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引出诗中的主人公,亭堠乃边塞哨所;“楼”指亭上的戍楼。“明月楼”, 既具体点明此时为深秋月夜,又使形象充满“哀”怨,任用营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的'境界。《七哀》写女子,此写游侠;子建尚有“柔情丽质”(钟惺《古诗归》),子昂却刚健质朴。
诗接下来转入主人公的自述,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前面没有直接说明楼上戍卒到底是“谁家子”,既引发读者的遐思,又可渲染“哀哀”的情调有“盘马弯弓惜不发”的顿挫之致。在此基础上,才如《七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的句式一样,点明主人公的明确身份与经历:“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战国时燕国之地,汉以后置为幽州,连称为“幽燕”,属今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一带。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而冠,以示成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崇尚勇武,“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为一侠士,他胸怀大志,刚一成年就去家远游,以求建功立业。并非恋巢的家雀,而是欲搏击四海风云的雄鹰。既为豪侠之士,又值血气方刚之年,故嫉恶如仇,愿铲尽天下不平事,敢作敢为,对贪官恶吏就难免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侠义之举:“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据《汉书·尹赏传》说,长安有一群少年专门谋杀官吏_,事前设赤、黑、白三色弹丸,探得赤丸杀武吏,黑丸者杀文吏,白丸者处理丧事。这两句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两句对仗工整,韵律铿锵,颇似五律之对仗句式。如果说“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稍显得低沉,可谓抑,那么至此则一扬,显得高昂,痛快淋漓。接着又回到现实中来:“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因为杀公吏、报私仇,触犯刑律,只得避逃海上,并到边塞从军。这其中自然亦有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幻想。谁料明珠暗投,他在“此边州”并未能显身手,展抱负,其勇武之力与侠义之胆都不被赏识。他碌碌无为如同凡夫俗子。英雄失路,心绪悲凉。久在异乡为异客,又处于坎坷之境,最易生故乡之思:“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水“悠悠”寓有愁思悠悠不尽之意。
“复”字下得颇有力,使诗显得音情顿挫。更令人激愤的还不在于个人的荣辱升降,而是胡兵屡犯、主帅无能。
“胡兵”原指汉朝时的匈奴军队,这里代指契丹军队;“汉国”即汉朝,实指唐朝。“愤”针对胡兵入侵,显得有力,“羞”针对主将昏庸无能,见出深刻。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两句既是批判社会现实,也寄寓“幽燕客”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末借用汉朝李广的典故来抒写“幽燕客”的不平。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作战骁勇,带兵有方,但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后来被迫演出“引刀自刭”的惨剧。“七十战”而“未封侯”,对比何等鲜明!这两句堪称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是诗人“兴寄”之所在。
主将武攸宜刚愎自用,又“无将略”,以致唐兵大败,又怯敌不敢进。子昂曾出谋献策,以改变战局,但不被武氏采纳。陈子昂失望悲愤,乃有此“感遇”篇。此诗“词旨幽邃”(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它并非是抒胸臆,而是借“幽燕客”之“言”抨击当时主将之误国,并寄寓自己的悲愤。
全诗一扫初唐残留的六朝萎靡绮丽无病呻吟的诗风,有感而发,感情沉郁深厚,内容充实,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之风格迥异于齐梁与初唐的轻靡绮艳,体现了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汉魏风骨”说。
陈子昂古诗篇4
其卅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赏析】
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诗人《乔知之北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时。这是诗人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了抗敌报国之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为乔补胸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它危事三条》等卓有成见地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散,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见《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同时又赋此诗抒怀。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是一箴言志的'杰作。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志向。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
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拔剑起蒿菜”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但这里的“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是实指武事,即自己的万里从军之举。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本来,他自拔干“蒿莱”(草野、民间),中进士之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等职,参预朝政。但作者对这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显然诗人更为看重这次从军。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这一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二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横于祖国西北边塞。“驰”与“上”,动词相对,驰骋边塞的雄姿,叱咤风云的情态毕现于字面之上。“丁零塞”与“单于台”,地名相对,指远征的地域,并点出战争的对象与目的。这次子昂随军远征,足迹曾至居延海(今内蒙西北嘎顺诺尔湖)、同城等地。“丁零塞”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寨河上游至贝加尔湖的南一带地方,这里指这一带西北边塞要地。本诗因以述志为主,故对此次战事只以“西驰丁零塞”一句概括提过。“北上单于台”一句,不特指这次局部战争,而是含有忧虑北方安全的深刻用意。这是泛指防备_厥侵扰的事。
《感遇》中的“朝入云中郡”一首,大约也是这一次从军回来后所作的,其中写道:“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可与本诗相互印证。唐太宗时,曾一度打败突厥,但不久云中都护府(在今内蒙古)一带_厥又逐渐强盛起来。自高宗永淳元年(682 )至武后延载元年(694 ),骨笃禄可汗在位,拥兵四十万,疆土万里,时时侵扰西北边境。“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即是深谋远虑地向当权者发出警告,希望对突厥严加防备,所以“北上单于台”一句,象征意义大于实地记叙,表达了子昂对西北边患的深切忧虑。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诗人登高望远,抒发高远感怀,正如诗人在“朝入云中郡”一首的末尾所言:“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边患频仍,统治者对此缺乏良策,加上缺乏精兵良将,空使边地百姓纷纷死于战祸。这些就是诗人“登山”所见与所感。由眼前所见与所感,进而遥想远古以来的边事,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争战不断,其中的经验教训,引人深思。这就是“怀古”的内容和“心悠哉”之所由来。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诗的结尾,从所见与所感中生发出发人深省的慨叹。“祸”指过去漫长岁月中边地冲突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两句是说:谁说人们记住了过去边塞的灾祸呢?它们早已被遗忘了,就象尘埃之灰飞烟灭一样!这里实际上是讥刺统治阶级的无能与昏庸。
这首诗基调慷慨苍凉。它的风格刚健雄放,音节铿锵浏亮。虽是古体,但以平声“灰”韵一押到底,使全诗浑然一体,势如贯珠,气韵畅达。堪称边塞诗的佳作。
陈子昂古诗篇5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翻译】
汉庭看重巧言令色徒,轻视边疆立功者。可叹你枉称骢马使,空有雄才直到白头。
《庆云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二无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答韩使同在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洛城观酺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圣人信恭己,天命允昭回。
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
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
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
崇恩逾五日,惠泽畅三才。
玉帛群臣醉,徽章缛礼该。
方睹升中禅,言观拜洛回。
微臣固多幸,敢上万年杯。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
轩宫帝图盛,皇极礼容申。南面朝万国,东堂会百神。
云陛旗常满,天庭玉帛陈。钟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娱乐,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
卑宫昭夏德,尊老睦尧亲。微臣敢拜手,歌舞颂维新。
陈子昂古诗篇6
修竹篇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间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斲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赏析】
这首《修竹篇》原诗前有一段近一百八十字的《序》文。它简炼概括地阐述了诗人倡导诗歌革新的主张,指出齐梁诗风的痹病就在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号召诗人们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创作内容充实,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特色的诗篇。
全篇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即前十八句,主要介绍修竹的生长环境和优良质地。首二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立意。“南岳”,即著名的五岳之一衡山。品质优良的修竹“龙种”产于此地。名山与物华聚集,一开篇就令人神往不已。“孤翠郁亭亭”,既从形色两方面描绘了修竹优美动人的姿态,也颂扬了它的卓然不群。衡山是万木葱笼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与修竹相较,却有所逊色,所以特意以“孤翠”二字,以显其精。接下去,诗人分别写了修竹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品性。“峰岭上崇崒”以下八句,紧承首句,描绘了修竹“生南岳”的情景。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涧溪烟雨,突出了处境的幽僻;夜闻鼯叫,昼听泉鸣,渲染了四周的清静;春风舒缓,白露清凉,更衬出了氛围的洁净。正因为生长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修竹的“哀响”如同鸣金奏乐,“密色”仿佛受到了美玉的.滋润。“岁寒霜雪苦”以下八句,上承第二句,表现修竹的品性。“含彩独青青”,照应了上文的“孤翠”,突出了修竹虽受严冬霜雪折磨却青绿如故的独特品质。接着,诗人由表及里,以“岂不厌凝冽”的反诘,转为深入析理。并继而以“羞比春木荣”作了解答。春天风和日丽,一切草木皆应时而发,竞相争荣。“羞比”表明了修竹傲岸不群,不趋时争荣,接着诗人通过“有荣歇”与“无凋零”的对比,揭示了修竹不屑与春木争荣的实质,又探本溯源,表现了它的志向:“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明修竹的本性决定了它有如金石,坚贞不二,永不凋零。这段议论,诗人采用反诘、对比、比拟等手法,寓理于象,笔挟风力,使行文“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显得尤为刚健有力。
第二部分
即后十八句,写修竹被制成洞箫之后的功用及愿望。相传黄帝派乐官伶伦从昆仑山北的峡谷选取了优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人类创制了十二音律。“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就是诗人大胆想象,对这一传说的化用。学凤鸣,《汉书·历律志上》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从而,发明了黄钟十二律。“不意”,相对前面的“始愿”这两字使全诗顿起波折,全篇的歌赞对象由修竹转向了洞箫。由于得到黄帝乐官的雕琢,修竹的制成品——管乐洞箫,得到了配合弦乐“云和瑟”在朝廷演奏的机遇。诗人用“遂偶”、“张乐”修饰这一机遇,意态恣肆,语调轻松,暗示洞箫得到赏识器重甚为欣快。“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生动地再现了它在朝廷的表演。能演奏“妙曲”和虞舜制作的《韶》乐,说明其音色优美动听。“方千变”、“亦九成”,形容演奏的乐曲甚多。“方”(刚才)和“亦”(又)两个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了演奏的频繁忙碌。但是,洞箫并没有满足于此。“信蒙雕琢美,常愿事仙灵”,抒发了它报答知遇之恩,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从这两句开始到全诗结束,一变前面的第三人称,改用洞箫的口吻,绘声绘色地阐述了它“事仙灵”的心愿:伴随仙人驾翠虬,与仙女弄玉吟赏着美妙的乐曲《升天行》,携手登白日,戏赤城,入三山,游玉京,玄鹤在身边忽高忽低展翅起舞,彩云也在四周时断时续飘来飞去。在这里,诗人融合想象、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生动地表现了洞箫对美好理想的热切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诗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修竹、洞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频繁比兴,失于晦涩的弊病,较为显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为咏物,实为抒怀。诗中修竹的品性、洞箫的理想和追求,实为诗人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坚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写照。
陈子昂古诗篇7
《晚次乐乡县》原文: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晚次乐乡县》鉴赏: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仍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伤感情调。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凄凉之感更进一层。
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是异乡孤征感觉的更具体化。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都是陌生的,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指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
道路指的就是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断木平显然都是夜色所致。颈联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加厚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惟一的安慰,这时也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
但当诗人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就脱口而出。最使他动情的,莫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宕开的笔墨收拢,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愈发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篇。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表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以夜字结束全诗。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彼此衔接,自然密合。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承上关联,严密有致。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子昂古诗篇8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前言】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此诗为送别唱和之作,赞颂了一位满腹韬略的戍边将军的勇武,鼓励他抵御突厥,安边立功。全诗洋溢着慷慨豪迈、昂扬向上的乐观情调,体现了初盛唐之交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注释】
⑴陆明府:姓陆的县令,其人未详。唐代称县令为明府。将军:其人未详。
⑵天上将:形容将领用兵神奇。语出《汉书·周亚夫传》:“将军从天而下。”
⑶横行:比喻所向无敌。
⑷楼兰国: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
⑸还:迅速。朔方:汉武帝时置郡,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
⑺“星月”二句:赞美这位将军精通兵法,能够根据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阵营。
⑻画角:古代军中号角。
⑼飞旌:即飘扬的军旗。
⑽班定远:东汉班超,本是书生,明帝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留滞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以功封定远侯。《后汉书》有传。
【翻译】
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边城。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鉴赏】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古代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若羌县一带)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故址在今内蒙杭锦旗西北)。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陈子昂古诗篇9
2、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3、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4、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5、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6、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7、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8、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12、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13、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4、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15、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16、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17、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20、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21、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2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23、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24、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25、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26、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27、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2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29、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30、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31、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32、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33、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4、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35、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36、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7、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38、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39、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4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41、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42、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3、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44、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45、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46、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47、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8、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49、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50、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51、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52、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53、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54、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55、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56、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57、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8、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5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0、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61、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62、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63、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64、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5、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66、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67、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68、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69、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70、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71、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72、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73、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74、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75、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76、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77、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78、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79、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80、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81、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82、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83、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84、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85、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86、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87、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88、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89、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90、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陈子昂古诗篇10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感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翻译】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涯良浩浩,天命固谆谆。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
畴昔逢尧日,衣冠仕汉辰。交游纷若凤,词翰宛如麟。
太息劳黄绶,长思谒紫宸。金兰徒有契,玉树已埋尘。
把臂虽无托,平生固亦亲。援琴一流涕,旧馆几沾巾。
杳杳泉中夜,悠悠世上春。幽明长隔此,歌哭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