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唐诗梅花 王安石(10篇)

唐诗梅花 王安石(10篇)

时间:2023-08-30 12:12:26 古诗文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1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诗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全诗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_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2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3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诗意

墙角有几枝梅花,

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_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4

《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北陂杏花》

宋代: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5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 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 析】

历代文人对花各有偏爱:陶渊明特爱菊花,周敦颐尤爱莲,林逋、陆游痴迷梅,苏东坡更喜欢海棠,黄庭坚钟情于水仙,王安石则对鲜艳绚丽而不落凡俗的杏花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诗,有多首咏杏花。王安石咏梅的诗并不多,但这首《梅花》,却是他所有咏花诗中最广为传诵的一篇。

中国是梅花的王国。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香气沁人,自古就深受国人的喜爱;其气韵的高雅和格调的高洁,更为文人志士们崇尚。历代诗词中咏梅佳作,犹若夏夜繁星,数不胜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冰封大地、雪压冬云的严冬,万木萧疏,百花绝迹,独有梅花迎雪而开,凌寒怒放,最先报道着春的`消息。万花纷谢之际,唯有梅花早开,着实引人注目,让人备感新鲜、惊喜;寒凝大地之时,独有梅花怒放,更引人青睐,叫人由衷赞叹、折服。历代的咏梅诗中,咏赞梅花独占“春头”,凌霜傲雪的诗很多。如:“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南朝陈·江总《梅花落》),“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宋·林逋《山园小梅》),“雪虐饕风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宋·陆游《落梅》),等等,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一句“凌寒独自开”,言简意赅,却十足赞赏并肯定了梅花这种不惧严寒、傲雪斗霜的崛强风骨,这种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树独占天下春”的无畏精神。因此,这五个字,无疑是这首绝句的诗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梅花开在百花凋零但雪花飞舞的严寒季节,也因为梅花的洁白如雪,自古咏梅的诗中,梅总是与雪相映成趣:雪中无梅,雪便少了一片生机、一点情调;梅开无雪,梅便少了一丝神韵、一种特质。如“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何逊《咏早梅》),“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南朝陈·阴铿《咏雪里梅》),“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唐·姚合《咏雪》)。而唐代诗人张谓诗《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把如玉似冰的梅花,疑作是经冬未消的白雪,就在这似雪非雪的恍惚之际,定神一望,竟然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王安石在这两句诗里,也有这种疑梅为雪的情景,但并不在画面上以雪似梅、也不是在意象上以梅似雪,而是有着更深的意境。虽然花白如雪,但诗人已经“遥知不是雪”,是因为“为有暗香来”,若非暗香袭来,诗人也要疑梅为雪了。提出雪,是为了更突出梅,突出梅花那高雅沁人的香气。雪是高洁的,梅花像雪一样也是高洁的,但除此之外,梅花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严寒摧不毁梅的色,更禁不住梅的香,俨然突显出梅花傲然立世的风骨与精神。关于梅花的“暗香”,嗜梅如痴以梅为妻的北宋诗人林逋有两句千古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王安石的诗句虽没有这两句诗那样绮丽动人,但彰显梅花的精、气、神,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一位匡时忧国的改革家,不论是他最初入仕的青年时代,或是跻登高位的执政时期,以至退隐林泉的暮年,他的诗始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向往。诗人热情地讴歌梅“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咏物喻志,寄意非凡。梅凌寒傲雪、色洁香清的高风亮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的大无畏精神,是诗人的崇尚,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象征。

【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宋史》本传称其年轻时便有“矫世变俗之志”。中进士后在江浙一带任地方官十余年,局部推行革新措施。他有不平凡的政治及文学才能,曾受到欧阳修、文彦博等著名大臣的奖誉、举荐。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入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极陈当前之务,主张变法。六年,为知制诰。英宗朝官至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判江宁府。十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封舒国公,后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赠太傅。谥号文。王安石为大政治家、大经学家、大文学家。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峭刻,笔力雄健。诗歌成就更高,早年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罢相退居后创作了大量写景诗,不少诗修辞巧妙,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虽不以词名家,亦有佳作传世。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新经周礼义》(残)等。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

(2)“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墙角 凌寒 数枝梅)

(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凌寒独自开)

(4)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6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 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 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 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 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x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x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那么遣唐使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遣唐使的贡献。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首先是引进了唐帝国的法律条款,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改革。遣唐使团每次到长安之后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还实地考察,回国后参加政事的处理,模仿唐帝国的法律条文,使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条文得到完善和规范。此外,遣唐使还建议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设了学校,学习唐朝文化,培养人才。遣唐使的第二大贡献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都是带着大量的汉文书籍和佛经回国,日本朝廷上下对唐诗文化都赞叹不已。遣唐使还抢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带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最后,遣唐使的贡献还在于将唐朝的很多技艺带回了日本,围棋、相扑、马球都是学习唐朝的。

当然遣唐使的贡献不单单是对日本社会的,对中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遣唐使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唐帝国的威信,同时也使得丝绸之路向东得到延伸。总之,遣唐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推动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7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8

《méi huā 》

《梅花》

zuò zhě :wáng ān shí

作者:王安石

cháo dài :sòng cháo

朝代:宋朝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

墙角数枝梅,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

凌寒独自开.

yáo zhī bú shì xuě ,

遥知不是雪,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

为有暗香来.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译文

nà qiáng jiǎo de jǐ zhī méi huā ,mào zhe yán hán dú zì shèng kāi 。wéi shí me yuǎn wàng jiù zhī dào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 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

jié bái de méi huā bú shì xuě ne ?yīn wéi méi huā yǐn yǐn chuán lái zhèn zhèn de xiāng qì 。

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解析:

《méi huā 》shì běi sòng shī rén wáng ān shí suǒ zuò de yī shǒu wǔ yán jué jù 。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shī zhōng yǐ méi huā de jiān qiáng hé gāo jié pǐn gé yù shì nà xiē xiàng shī rén yī yàng ,

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

chù yú jiān nán 、è liè de huán jìng zhōng yī rán néng jiān chí cāo shǒu 、zhǔ zhāng zhèng yì ,wéi guó jiā qiáng shèng ér bú wèi pái jǐ hé dǎ jī de rén 。

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英语翻译:

Plum Blossoms

By Wang Anshi (Song Dynasty)

At a wall corner some plum trees grow;

Alone against cold white blossoms blow.

Aloof one knows they aren't the snow,

As faint through air soft fragrances flow

作者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是北宋具有进步思想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作文纵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_和阶级矛盾有着切身体会,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他考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不仅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还增长了见识,这为他以后任政中枢准备了条件。同时他还实行了一些改革。在嘉佑三年(1058年)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的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对宋初以来的制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实现对旧有制度的`变革,这深得宋神宗赏识。神宗赵顼在位(1068-1085年)时,于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来加以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冬)第二次他被迫辞职,从此闲居江宁(今南京)。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闷郁病逝。“王安石的变法是十一世纪中国阶级矛盾和_尖锐的产物信。”①可以说他的改革精神,不仅充分表现于“熙宁变法”和“荆公新学”,同时也渗透在他的文学中。

在北宋初年,诗坛上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曾经风行一时,但由于西昆体诗缺点明显,对诗歌的发展起了不良作用。直到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一批人起来扭转风气,局面才有所改观。他们力求诗歌创作做到平易畅达且有真情实感,而王安石就是他们中间的后起之秀。

王安石在诗文方面的卓异才华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代宗师欧阳修的极力赞赏,对他的评价和期望都很高。他的散文雅劲严谨,议论风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内容充实,具有简峭峻逸,平易近人的风格。绝句尤其擅长,优雅绝妙,美誉天下。

晚年的王安石虽然纵情山水、谈诗说禅,然而也难以掩盖他心中的痛苦和煎熬、特别是他夫人的去世对他打击最大,使他再超脱也无法忍受这种痛彻心肺的打击。他一直以“刮磨世习”为务,不育政事,但他又不能把对国事的关心排除在外,因而自嘲尚有余习未忘,无法护得解脱。对此从修行解脱角度来看固然是一种障碍,但也表明他的爱国爱民的一片热心并未因隐退学佛而消退。最可惜的是他带一种悲痛、伤心之感离开人世后,守旧派的司马光虽然肯定王安石的“文章节义”有遇人之处,却又历数他种种不是,如“性不晓事”、“喜好不正,颠倒忠奸”、“忠直疏远”等的罪名。

王安石在诗歌上能不拘一格的取法前人,加之他博览典籍,工于记诵,且用事使典,饰辞属对,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各臻其妙。因此,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既有自己的特色,在艺术技巧上又瑰丽多彩,卓然大家风范。可以说,王安石是宋代最杰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9

《梅花》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前言】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翻译】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他已经放弃了改革,离开朝廷,让庸臣们为所欲为。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国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唐诗梅花 王安石篇10

梅花——(唐)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数枝:几枝。

凌(líng)寒:冒着严寒。

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古诗今译】

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仍然积极力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严寒默默地开着。 “墙角”,说明“梅”生长的环境极为偏僻,换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这几枝“梅”所处的环境不佳,地位卑微,无人赏识和眷顾,但依然凌寒开放。正如陆游《咏梅》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一样,梅花不择地势,不择土壤,方寸之地足以,尽管并无人眷顾与赏识。第二句是第一句意思的进一步加深。“凌寒”,即迎着严寒,冒着风雪。“独自开”,即孤独地默默地开放,意在告诉人们,那梅花不仅不择地势和环境,更可贵的是它还不畏严寒,不畏孤独和寂寞,不向严寒低头,不向风雪弯腰,坚韧,倔强,刚强,高洁。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不难体会诗人的用意了,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那墙角处挂满枝头的花朵远远地望去就知道不是雪,因为那梅花淡淡的幽香早已经一阵一阵地飘过来了。 “遥知”,即远远地就知道。这一句说的是一个结果,与下句的“为有暗香来”构成了一个倒装的因果关系的句式。“暗香”,即梅花淡淡的隐隐约约的幽香时断时续地飘散开来。“暗香”一词在前人的咏梅之作中时有出现,在王安石之前同一朝代的诗人林逋在他的《山园小梅》中就曾有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但由于表现的是其出世的自命清高的思想情怀,这与王安石是截然不同的。王安石虽然借用了其诗句之“暗香”一词,但其目的在于赞美梅在“香”这方面胜雪一筹的特点和梅花不畏严寒、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贵品格。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主要得力于语句的朴素自然。全篇没有一丝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语句浅显平白,如话家常,而意蕴却深远悠长,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