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长相思纳兰性德这首诗(3篇)

长相思纳兰性德这首诗(3篇)

时间:2023-09-18 10:33:11 古诗文

长相思纳兰性德这首诗篇1

长相思·山一程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长相思纳兰性德这首诗篇2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因为什么而“梦不成”?“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字面意思:故乡;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故乡”在何方?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长相思纳兰性德这首诗篇3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