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古诗《所见》(实用23篇)

古诗《所见》(实用23篇)

时间:2023-09-21 10:16:07 古诗文

古诗《所见》篇1

周末,袁牧特别悠闲,便去树林中看看风景。

风景非常美丽!小溪帮鹅卵石冲澡,树枝在空中唱歌,阳光透过树叶,动物们笑得更灿烂了。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了。小牧童看到如此美的风景,便开口唱起歌来,那声音真好听!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连袁牧都过来凑热闹。小牧童正在唱着歌儿,被一只小知了的歌声给打断了。小牧童想:小知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好听,还打断了我唱歌,看我不抓住它。小牧童便跳下黄牛背,跑到树底下一跳,双手便抓住了“蝉”。小牧童定睛往手心一看:呀,原来不是“蝉”,而是树皮。蝉跑走了,小牧童气得直跺脚。

袁牧看见了,便写下了《所见》这首诗。

古诗《所见》篇2

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落叶纷飞,道路两旁的梧桐叶被秋风吹到地上,一片片枯黄的树叶,带来了秋的凄凉。

诗人叶绍翁,趁着圆月当空,散步在江边。阵阵秋风吹来,带来了一丝丝寒意,让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故乡,想起了故乡亲人的身体是否安好,想起了故乡儿时的玩伴长什么样了……

夜深了,不远处有一点灯光,把诗人吸引到了那座房子的篱笆墙外,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兴致勃勃地逗着蛐蛐,玩得开心快乐,无忧无虑。诗人一下子被感染了,想起了自己童年时代也有这些美好有趣的事。

这时,秋风吹过,诗人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古诗《所见》篇3

在夏日的午后,太阳照着大地,暖暖的。树林里,绿油油的、碧绿色的、翠绿色的树叶,仿佛编织成了一张绿色的网,把整个树林都包围起来,使得树林里似乎格外凉爽,格外地美丽。在这里,袁枚心情似乎都比在家里面好一些。

忽然,袁枚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这声音既清脆,又悠长。袁枚心想:是谁在这儿吹着竹笛呢?他怎么也想不出来。一位看起来有七八岁的小牧童,正骑在老黄牛身上吹着竹笛呢!那笛声比之前的还好听,既优美,又豪迈;既悠远,又美妙。袁枚听入了迷。牧童看他听得那样入迷,便干脆不走了,就停在袁枚对面为他演奏呢!

可吹着吹着,“知了——知了——”,蝉声正吸引着小牧童,他把笛子一放,跳下牛背。他对袁枚摆了摆手,让他不要说话。可袁枚却正听得好呢,突然不吹了。袁枚还正准备问问原因呢!小牧童就让他别说话。袁枚心里想:真怪,这位小牧童想干嘛呀?只见小牧童轻手轻脚地踏向前面的一棵参天大树,忽然猛地一下抱住树干。他伸手一看,“呀,没有!”小牧童叫道。袁枚这才明白:哦,原来小牧童想要抓蝉啊!

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色令他久久回味,他一回到家就立马写出了一篇佳作《所见》。

古诗《所见》篇4

一天夜里,繁星点缀着天空,月亮也昏昏欲睡。

萧萧秋风舞动了金灿灿的梧桐叶,送来了阵阵寒意,那犹如镜子一般的江上,被秋风抚摸着,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美丽的家乡。爹娘现在怎么样了?邻居家的小孩子会来到我家里来玩吗?

瞧,那篱笆上映着明亮的灯光,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想必是那顽皮的孩子,在逗大蛐蛐儿吧。小男孩握着又细又长的树枝,提着灯火通明的灯笼,正要弄大蛐蛐儿。那蛐蛐儿可带劲啦 !敏捷的身躯蹦来跳去,双臂向树枝挥来舞去,两只小腿儿更是乱踢乱蹬,跺来跺去了!哎,这多像是小时的我,在院子里玩弄蟋蟀吗?

古诗《所见》篇5

一天早上,袁枚去山上散步,忽然听见了嘹亮的歌声。于是,他循着歌声走了过去。

在一片树林中,他看见了一名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小牧童的头发乱蓬蓬的,手脏兮兮的,好像没有一点烦恼,正在高兴地唱歌。这时树上的知了叫了起来。小牧童想:这只可恶的知了,既影响了我的歌声,又让我的牛没有了食欲。于是,他跳下牛背,悄无声息地走了过去,成功地把知了捉在了手中。知了不叫了,小牧童想了想,又把它放回树上。

袁枚见了,便写下《所见》这首诗。

古诗《所见》篇6

一个秋天的夜晚,灯火璀璨。秋风习习,一阵一阵的秋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叶子纷纷落下,铺满一地,好像一层层的金地毯。他抬起头来,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原来是江上的寒风吹来了。叶绍翁独自一人走在江边,内心感觉空荡荡的,一股思念家乡的情绪涌上心头。

江面的风呼呼地吹着,夜越来越深了,远处的篱笆里泛着点点星光,好像一闪一闪在眨眼的星星。突然,叶绍翁听到篱笆后传来阵阵的蛐蛐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孩子们正在捉蛐蛐。这时候,他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快乐的时光,想着自己远方的亲人,他的内心也就不这么孤独了。

古诗《所见》篇7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户外小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慢慢而来。也不知有啥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笔挺,嘴巴紧锁,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得意洋洋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形,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气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态,又是多么专心啊!这从动到静的改变,写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动态,小牧童如何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领会、去遥想、去考虑。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_乾隆三大家_。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_随园_,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_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_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_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_,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古诗《所见》篇8

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瑟瑟,叶绍翁在江边散心。一阵秋风吹过,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江水被吹得荡起了层层波纹。叶绍翁感到阵阵寒意,同时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远处篱笆墙内灯光闪烁,隐约能听见蛐蛐的叫声。一个小男孩叫道:“姐姐,一定在这儿!快提灯笼过来!”“嘘!小声点!别把蛐蛐吓跑了!”

过了一会儿,叶绍翁便听见孩子们的欢呼声。他在心里默默地想:我要是能回到童年、回到故乡该多好啊!

古诗《所见》篇9

一天,袁枚在森林里散步。

他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壮壮的黄牛上,正快乐地唱着歌儿。那歌儿真好听,似乎整个森林都在听呢。突然,那个小牧童听到一个难听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知了,它的声音真难听。我一定要把它捉下来,让它闭嘴。”牧童说。牧童不唱歌了,跳下牛背走到了树下面准备捉知了。知了感觉到了危险,飞走了。袁枚便提笔写下了《所见》一诗。

古诗《所见》篇10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响声,吹着我的脸,让我感到更加的孤独。

这个时节在江上的渔船廖廖无几,秋风把已经黄了的树叶吹到江面上,在水面上泛起波光粼粼的波纹。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我和儿子一边喝着茶一边下五子棋,突然家中响起织布机“唧唧唧唧”的声音,原来是我的妻子在教女儿织布啊!想到这儿我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透过窗户,看见几个小孩子在院子里捉蟋蟀,马上要捉着的蟋蟀突然飞到了一个小孩子的鼻尖上。这个小孩子马上拿起树枝想打走蟋蟀,不知道蟋蟀跳走了,树枝快要落到小孩脸上时,小孩灵巧地躲开了。趁着月光,他们玩的痴迷,猫着腰悄悄前行。这时,大人突然叫了一声:“快回来睡觉了”。两个孩子听到召唤,匆匆地往家里跑去。这让我想起我在家乡的童年时光,温暖有趣。院落的草地上,粗心的孩子把灯笼落下了,一个灯还在草地上,像一个孤独的星星。

啊!月亮,你何时会照我回故乡?你是否也在思念你的家乡?

古诗《所见》篇11

一阵秋风吹来,枝叶随风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也送来了一阵寒意。

突然,从冷冰冰的江面上传来了秋风的咆哮,听到这个声音,诗人叶绍翁顿时自言自语:“我现在好想念亲人们呀,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

这时,他隐隐约约看到前面那所房子外面有一丝亮光,细眼一瞧!啊,原来有两个顽皮的'娃娃,一个手拿提灯,一个手握又细又长的枝条,正在挑弄蛐蛐呢!叶绍翁看着看着,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夜深了,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雪白的篱笆,真美丽啊!

古诗《所见》篇12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寒风悄悄的吹着万物,周围的梧桐树迎着飘萧的凉风,一片片金黄色的梧桐树叶摇摇摆摆地落了下来。看着此情此景,让远在他乡的诗人叶绍翁不禁想起了年迈的父母、 还有美丽的家乡,心中愁绪骤起。

这时,他转过身望着江边有一户用篱笆围起院子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灯光。走近一看,院落外,有两个孩童,手里还提着一个有点昏暗的小灯笼,蹲着马步,聚精会神的用手里细长的枝条在轻轻拨弄着蛐蛐。眼前的情景让他想起儿时与小伙伴一起捉蛐蛐的画面。

想着想着 ,摇了摇头走开了,孤单的身影拉得越来越长……

古诗《所见》篇13

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毛毛被树上的小鸟吵醒了,毛毛起了床,带着他家的老黄牛去吃草。

太阳公公就更早了,一大早就绽开笑脸,普照着大地。蔚蓝的天空,好似那如镜的湖面,让人能像湖面一样平静下来,白白的云,像棉花糖似的洒在上面,美极了,一缕阳光,穿过密密麻麻的树林,洒下一点点碎金子,在毛毛身上跳跃,就像几只可爱的小精灵。阳光照到树上,大树发出绿油油的光芒,树叶也像几只小精灵,在微风的抚摸下,飘动着,飞舞着,也有一片调皮的小精灵,飞出大树妈妈的怀抱,似乎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树上的几只小鸟唱起了歌谣,此起彼伏,忽远忽近。树上的小松鼠听得入迷,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蹈。一阵微风拂过,地上的小草吹弯了腰,不过一会儿,又跳起了舞,让人心情愉快。地上的小蘑菇从地里探出头来,一朵朵,一片片。几朵蘑菇还在比谁的衣服好看呢!几朵小花的身上粘着清晨的露珠,还和小花做游戏。小花身上的香水味儿不一会儿就引来了小蜜蜂和蝴蝶们的关顾。

毛毛坐在老黄牛背上,唱着歌,边上的小鸟也在伴奏。老黄牛一边欣赏着这美景,一边吃着嫩绿的青草,十分享受。忽然,几声知了的鸣叫,打破了宁静的早晨,毛毛看到树上有知了的叫声立刻停止,轻轻地拉了一下老黄牛嘴里的绳子,老黄牛停了下来,毛毛用他那明亮的眼睛四处搜索,忽然,他的视线停在了一颗大树上,他跳下牛背,爬到大树上去抓知了。诗人袁牧看到了此景,把这一刻记了下来,写了《所见》这一首古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所见》篇14

一阵一阵的风吹动的梧桐叶,梧桐叶在风中互相碰触着。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想起了家,他心想我的父母是否过得好。想着想着,他把眼睛闭紧眉头皱紧,牙关咬紧,嘴唇都发紫了,雪白的牙齿从唇间露出来,浓密的睫毛下凝着几颗泪珠。

这时他看到老远处有灯光,幻想着两个儿童拿着灯,用细长的小棍子拨弄蛐蛐小女孩用棍子碰了一下蛐蛐。蛐蛐跑啦,小男孩站在前面挡着蛐蛐。小女孩跟小男孩还有蛐蛐你追我赶,就连蛐蛐好像也变成了小孩子。叶绍翁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嘴角微微地扬了起来。

古诗《所见》篇15

夏天来了,一个晴朗的中午,牧童想骑着黄牛到林中转一转,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衫,一件黑白相间的裤子,和一双黑色的小布鞋,手里拿着一根竹竿。老黄牛是老黄色的。他们出发了。

牧童骑着黄牛在林中转,忽然,到了一条河边,牧童不知怎么办,黄牛停了一会,直接下河里,原来这条河只有黄牛半腿那么深。牧童看见林中这么美的景色,不由得哼起了一首小曲,他的歌声很嘹亮,回荡在林中。一阵风拂过,树儿的叶子随风飘扬,好像在为牧童伴舞!

忽然,牧童看见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便马上停止了唱歌,站在树下一动不动、屏息凝神地望着它,然后慢慢地爬上树,一把抓住了知了,知了在牧童手中使劲挣扎,知了知道自己挣扎不过,便不挣扎了,牧童觉得知了好像心服口服,于是就把手露出一点缝隙,知了猛一从牧童手中向上冲,终于逃脱了笼子。牧童很不服气,就用竹杆打这个知了,一不小心,把知了打个半死半活,又来了一个知了,牧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牧童的口袋里装着十只知了,可把牧童给累坏了!牧童骑着老黄牛怀着好心情回家了!在树林里留下了牧童美好的回忆。

古诗《所见》篇16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古诗《所见》篇17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 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古诗《所见》篇18

深秋的夜晚,诗人叶绍翁独自出门。这时,外面吹着一阵阵寒意,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他忧愁地望着江边的梧桐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一阵风轻轻吹过,水面上波纹晃动,叶绍翁一个人走在江边,心里只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洁白的月光照映在江面上,好像和江水一起流动。

此时,诗人叶绍翁脑海里浮现这样的场景:秋天来了,院子里开满了金色菊花,叶绍翁正在和儿子欢声笑语地坐在院子里,他们兴致勃勃地一边喝茶,一边下棋。忽然听见屋里梭子“唧唧,唧唧”的织布声。原来,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在织布。想到此时此景,他眼眶湿润,更加思念亲人!

突然听到对岸传来蛐蛐声,一眼望去,一盏明灯在篱笆小屋旁闪亮,只见,一个穿着蓝衣服的男孩举着灯笼,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好像在捉蛐蛐同,突然,女孩叫了起来:“你看,这里有只蛐蛐。”男孩说:“小点声,别惊动了它。”于是,男孩把灯笼递给了女孩,悄悄地把它捉进盒子里,叶绍翁看到了这一幕,想到了自己童年捉蛐蛐的情景。

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古诗《所见》篇19

这是夏日的一个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大地,渔夫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林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十分明亮,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不停地晃动着,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老黄牛“哞哞”地叫着,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唱着宛转动听的歌儿,柳树不停地甩动着它那艳丽的长发,小草左摇右摆,好像在给牧童鼓掌。牧童正高兴地唱歌时,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的柳树上传来,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聆听着。

牧童想要捕捉鸣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了指树上的蝉,黄牛便心领神会,蹑手蹑脚地向前走,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牧童转身下来,悄悄地走向蝉,离蝉只剩一步之遥时,牧童举起手一合,蝉见了急忙飞起来,不停地叫着。很快,它就飞到了另一棵人高的树上了,牧童仔细地翻着树叶,没有找到,失望之余,也就不找了。转过身,一脚蹬上了牛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下山回家了。

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所见》。

古诗《所见》篇20

春天过去,夏天又来了,在一个晚上,小果刚吃完饭,便骑着自己的好朋友——黄牛去林中散步。

小果刚走到树林,便看见月光从一片片树叶间透了进来,照在了落在地上的花瓣上,花瓣似乎又重具了生机。一条小溪缓缓的流淌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好像在给小果引路。小果抬头一看,隐隐约约看见几颗星星在天上调皮的眨着眼睛。小果看到如此美景,心中一阵愉悦,便不管不顾开口大声唱了起来。

这歌声响便林间,让人听的也会不经意跟着唱起来,“嘿——这边唱来那边合誒……”

小果正唱得起劲呢,耳朵里突然传来了一丝清脆的蝉鸣。小果左看看,右望望,终于在一棵柳树上发现了那只蝉,他见这只蝉想的漂亮,心中便想:这只蝉好漂亮,我要是抓来给牛儿,它一定会很开心吧。

小果正在美滋滋的想着,黄牛突然低下头去吃草,让小果摔了个“狗啃泥”。小果看着蝉被吓得飞到了另一棵树上,停下了歌声,生气的对黄牛说:“你就在这儿好好待着,我去抓那只蝉,你可别再给我整出什么幺蛾子!”黄牛听了,很识相的停下了脚步,乖乖地趴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小果见黄牛一动不动,便蹑手蹑脚的靠近蝉的“暂停地”,慢慢地爬上树,伸手向蝉发起进攻,蝉似乎也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杀气”,丝毫不用吹灰之力就飞到了另一棵树上,又从另一棵树上飞到远处的石头上,不一会又飞向更远的树梢。这一连贯的动作,着实让小果吓一跳。“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了。”小果气得直跺脚。他用每秒三米的速度跑向另一棵树,飞快地爬上树,抓住了来不急躲闪的蝉。他把蝉拴在牛脖子上,大声笑了起来,说:“武功千招,唯快不破!哈哈哈”……

古诗《所见》篇21

一天傍晚,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到森林里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头上扎着几根小辫子,左手拿着牧鞭,右手扶在牛背上。

他来到森林里,看到百花盛开,蝴蝶、小鸟、蜜蜂在花丛中追逐,有的站在花朵上唱歌,有的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在花朵上采蜜。看到这番美景,牧童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牧童抬头一看,看到树上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全身长满了毛,黑乎乎的,身上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牧童觉得知了很可爱,想把它抓下来。他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跳起来抓住了知了。

他又坐到牛背上,手里拿着牧鞭左右摇摆,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啦!

古诗《所见》篇22

骄阳似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个小牧童光着小脚走出去大声叫道:“啊!这地面可真烫呀!”这时,他看见家里的老黄牛,便戴了一顶草帽,骑上老黄出了村子。

走在林阴大道上,牧童非常开心,黄牛也欢快的摇摆着尾巴。牧童欢快地唱着歌儿,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到荡,柳条随风飘动,蝉听见了牧童的歌声也“吱一吱一吱”的叫起来了。

牧童听见了叫声,心想,是谁在这里叫呀?牧童闻声而去,声音越来越近。忽然听出是蝉在叫,他便小心翼翼地从牛背上下来,悄悄地靠近一棵歪脖树下。牧童一边用耳朵去听,一边抬头往上看,他发现蝉在他头上几十厘米的树洞里,跳了几跳,都没碰到哪个树洞。

他看了看对黄牛说:“你只要让我站在你的头上,我不仅给你休一天假,还让你吃上等的草料,喝最清的水。”黄牛听了“哞哞”叫,像在说:“你说话一定要算数。”黄牛低下头让牧童站了上去。黄牛把头抬起,牧童用手去捉,蝉被捉住了。牧童让黄牛去喝最清的水,回到家后给黄牛吃上等的草料。

回到家,牧童把蝉罩在碗里,往锅里放油,再往下面添点柴火,准备油炸蝉,因为他早就听隔壁的小牛说,油炸蝉有多好吃。

碗里的蝉在“吱吱吱”的叫着,发出求救信号,突然几十支蝉都飞了进来。牧童高兴坏了,他用手一只一只地捉,捉了一盘子,把他们全倒进油锅里,油锅发出“啪啪啪”的声响。

牧童用勺子捞出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古诗《所见》篇23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