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论语》古诗原文(实用7篇)

《论语》古诗原文(实用7篇)

时间:2023-09-22 12:12:18 古诗文

《论语》古诗原文篇1

《论语》四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_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白话译文

1、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2、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3、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4、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论语》古诗原文篇2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古诗原文篇3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古诗原文篇4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相信而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老彭:商朝后裔,孔子之先祖。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束脩: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是日:这一天。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去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人,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以慎重的态度面对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疾病。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对老师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人。”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子贡走出屋子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了。”

16、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象浮云一样。”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给我几年的时间,到五十岁的时候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加:假。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讲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念《尚书》、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了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警惕自己不要学坏。”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呢?”桓魋:宋国司马(即将军),心怀狭隘接受不了孔子的批评而想报复。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几位学生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面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把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忠厚有礼、保持诚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富有,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呀!”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一个鱼钓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纲来截断水流而取鱼;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飞鸟,而不射归巢歇宿的鸟。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要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如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很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互乡:地名。不如:不希望。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懂得礼,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把她叫做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反:再。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呀。”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不逊),简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寒酸)。”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又安适。

《论语》古诗原文篇5

论语为里仁全文及译文1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注释:

《论语》古诗原文篇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知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子张》)

《论语》古诗原文篇7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