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唐诗玉阶怨李白(5篇)

唐诗玉阶怨李白(5篇)

时间:2023-09-21 12:16:50 古诗文

唐诗玉阶怨李白篇1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yùjiēshēnɡbáilù,yèjiǔqīnluówà.

玉阶 生 白 露,夜久 侵 罗 袜.

quèxiàshuǐjīnɡlián,línɡlónɡwànɡqiūyuè.

却 下 水 晶 帘 ,玲 珑 望 秋 月 .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评析: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诗虽以_怨_标题,却不露_怨_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评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有幽邃深远之美。

李白的这首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从意境理论角度鉴赏《玉阶怨》】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白的《玉阶怨》作为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首诗没有写一个“怨”。下面将从文学理论中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角度分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深秋的夜晚,一个痴心的'女子在庭外石阶上静静地伫立着,等待丈夫的归来。一直等到深夜了,寒冷的露水侵湿了罗裙和鞋袜,仍然不见丈夫回家。于是,她进屋放下帘子,却又怎么也难以安睡,隔着透明的窗帘,还在呆呆地遥望洒来银辉的秋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清人王夫之论述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又在《唐诗评选》中提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愚以为本首诗就是情景并茂式的杰出代表。作者写“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这些寒冷的物象,渲染了一种气氛,表现妇人心里的悲凉。而“侵罗袜”、“望秋月”的满腹仇怨,更显示出“夜”与“水晶帘”的凉。秋夜的寒气,直逼人心,放下珠帘,却呆呆着望着那洒来银辉的秋月。作者巧妙运用这一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怨”的情感,自然天成。

(二)虚实相生

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指出,把那些难写的东西表现在眼前,包含了不能写尽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是写诗的极至。同时也指出意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在目前”的实,一是“见于言外”的虚。这首诗,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后人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现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这首诗中,“玉阶”和“白露”写出寒冷,在这样寒冷的秋夜,妇人仍然痴痴的等待着夫归,因为时间很长了,自己感觉到了寒冷。进了屋子,却还在思念着那个人。怎能不怨!

虚境时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虚境并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写上。正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这首诗中的虚境“怨”就是通过实境“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的。

(三)韵味无穷

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含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首诗就是通过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写出了“怨”。

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使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凌厉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妇人的怨,不愧为诗仙的大作。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中英对照翻译】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A SIGH FROM A STAIRCASE OF JADE

Li Bai

Her jade-white staircase is cold with dew;

Her silk soles are wet, she lingered there so long....

Behind her closed casement, why is she still waiting,

Watchiing through its crystal pane the glow of the autumn moon?

唐诗玉阶怨李白篇2

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9、《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0、《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3、《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4、《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5、《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6、《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7、《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0、《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1、《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3、《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4、《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5、《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诗玉阶怨李白篇3

1.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7.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秋浦歌

唐代: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9.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玉阶怨李白篇4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 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 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 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 《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 《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 霜较露更显冷, 霜冷是突感性的冷——“疑是地上霜”, 露冷是渗透性的冷——“夜久侵罗袜”, 二者有心理差异。不仅如此, “霜”是疑似的, 其实是幻觉, “露”则是实在的触觉, 人物心理因此产生了差异。

从经验上讲, 霜冷强于露冷, 但具体到两首诗的语境中, 露冷是实在的, 霜冷是虚幻的, 露冷应当比霜冷更强。诗是言志的, 因而其中的“冷”是心理概念, 而不是物理概念, 遵循情感规律而不是物理规律。《静夜思》中没有真正的霜, 只有主人公的视觉幻觉, 其原因恰恰是一种心冷、内冷;在人的感受上, 心冷、内冷大于实冷、外冷, 冷的程度更是刻骨铭心。诗歌中“冷”的情感性超越了科学客观性, 这是解读诗歌心理描写奥妙的重要切入点。

二、物理环境与人物心理的距离感、差异化

两首诗中的空间构设、家具选择, 都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前一首诗中, 主人公在室内;后一首诗中, 主人公则站立在玉阶上。这是诗人的选择性构设, 床前的月光在屋内, 是面积有限的月光;在屋外, 则是面积无限的月光。主人公产生月光成霜的幻觉, 可见其内心情感强烈, 超越了感官, 这是诗人对主人公“游子”心理的把握。而屋外玉阶上站立的人, 看到的原本是高阔辽远的全景, 但偏要“下水晶帘”“玲珑”地看, 诗人以此把握了古代女性的心理特征。因此, 反映了主人公心理的环境营造, 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描写。

两首诗中, 主人公都很孤独, 因而夜晚独处的形象与平日不同, 更能体现心理特性。坐床者的“静夜思”, 站玉阶者的“夜久思”, 都体现了人物的独特性。两首诗中, 主人公都因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发生了感知变异, 重新审视了大自然:一个产生了“霜”的视觉幻觉, 另一个“下水晶帘”拉开了与大自然的“距离”。李白的心理刻画, 把重点都放在了人物心理与外在物理环境的距离上。

李白对人物心理与物理环境的距离刻画, 并不局限于人物眼前的物理环境, 而是借助“月”来突出。《静夜思》中主人公因为幻觉, 在“举头”“低头”之间, 建构了与故乡的联系。可是这种联结恰恰是心理距离产生的。这种多层次的`距离刻画, 塑造了一个游子的心理特征。《玉阶怨》主人公与物理环境间的距离不像游子那么明显, 但也存在。玉阶生白露, 她没有在意;寒凉透罗袜, 她始有所感。显然, 她因心思在别处, 而与身处的物理环境有了短暂的“距离”。放下了水晶帘之后, 还在“玲珑望秋月”, 表明她心在远方。诗人通过人物与环境的“距离”刻画出其“魂不守舍”的心理特征, 暗示其内心的“怨”。

两首诗中虽然只有对月夜的描写, 没有主人公心理描写, 但读者仍然感受到主人公心理与环境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是心理性的, 又仿佛是心理描写。这与当代作家余华的观点相映, 即没有心理描写的心理描写才是最高级的心理描写。

三、以表层叙事反映人物心理空间

李白在《玉阶怨》中使用“玉阶”“白露”“罗袜”这种具体详细的意象, 《静夜思》中使用的则是“床”“地”这样简单概括的词。床是什么材质、地是什么样子都没有写, 主人公“举头”“低头”的动作也很简单, 不如“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样细腻。之所以这样写, 是为了抓住人物的感知特征。

玉阶上主人公的动作节奏符合女性心理, 散发出的是女性温婉幽怨的情调, 因此是徐缓的“却下”“玲珑”, 不可强烈、干脆, 一定要克制。而坐床的主人公是男性游子, 其心理状态是强烈的, 因此动作干净利落, “举头”“低头”节奏急切。诗歌中的人物动作特征, 其实是心理特征的外化。因此, 李白尽管只描写了有限的几个动作, 却体现出了主人公的独特心理状态。读者在这些特殊动作的暗示下, 感受到的是远比文字描写更丰富的心理感受。

两首诗的表层结构近似度惊人, 主人公一个良久静坐, 一个良久静站。同样是月夜, 一个“举头”“低头”, 一个“却下”“玲珑”。李白将人物行动视觉化、动作化, 设置了许多“逻辑空白”, 打开了进入人物心理深层结构的切口。为什么主人公要久坐、久站?为什么主人公会产生视觉幻觉?产生幻觉后, 为什么会望明月、思故乡?为什么站到罗袜湿了才醒悟过来, 之后还要“玲珑望秋月”, 难道秋月里藏有主人公特殊的希冀?诗中只有丰富的“空白”, 没有答案。答案只能通过表层上的暗示, 由读者展开想象自己寻找, 直到获得足以填充这些空白的体验。填充的过程, 既是对诗歌中主人公心理体验的复原, 也是对读者人生体验的重构。

《静夜思》表层暗示的心理空间比《玉阶怨》大得多, 主人公身在异乡, 有无限的心理活动。《玉阶怨》一诗, 从题目到环境营造、家具陈设, 都暗示了主人公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子, 她的思考空间不可能广阔无边, 或许只是一个具体的人或情景。两首诗表层结构中的空间营造、家具陈设、动作设计, 看似都与心理描写无关, 却都是通向主人公深层心理的入口。

四、抓住“类人物”感知的“类特征”

《静夜思》主人公是一个逐渐失去理智的人, 感知幻觉化;《玉阶怨》主人公是一个逐渐回归理智的人, 感知“玲珑”化。文学艺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 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物的感知特征来写。

《静夜思》的主人公是游子。游子这类人身边的外在环境是流动、变换的, 因此其对物理环境的心理感知是淡化的, 甚至会视而不见。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第三句为“举头望山月”, 我们认为, 山的概念虽然更具象, 甚至更有一种苍凉之感, 但对于游子的“类特征”限制极大, “举头望明月”更符合游子的“类特征”, 所指更广泛。流行版本可以指向所有望明月的游子, 而不仅仅是望山月的游子, “类特征”更强烈。

《玉阶怨》中的主人公不是游子, 而是定居者。她这类人物的感知特征恰恰会被自己居住的环境强化, 甚至被居住环境的特征塑造。从小居住在玉阶、水晶帘环境中的女性, 一定与居住在乡村的农家女性心理特征不同。《静夜思》中“地”是概括、抽象的地, 而《玉阶怨》中的地是“玉阶”, 因而前者人物有大幅度的感知变异——视觉幻觉, 而后者感知没有大幅度变异, 只有动作变化——“却下”帘、“玲珑”望月。

五、抓住人物感知的独特痴迷点

一样的月夜, 在李白笔下却是两种感知、心理逻辑、人间情怀。李白是怎么做到的?他抓住了两位主人公不同的心理焦点, 即“痴迷点”。《静夜思》中, 人物心理焦点在故乡, 表现出一个浪迹天涯的孤客的心理特征。孤独的游子必然有对家乡的痴迷, 只要一轮明月高悬, 就能让他产生幻觉。月亮只是一个触媒、一个轻微的视觉刺激, 激活的却是游子内心沉淀深厚的思乡情愫。《玉阶怨》没有像《静夜思》那样明示, 但读者还是能体验到主人公内心的痴迷点, 久立玉阶就是线索之一。但诗人为什么偏要隐去人物的内心焦点?因为诗歌不是新闻作品, 也不是人物传记, 其目的是“言志”。主人公到底对什么痴迷已然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为了自己的痴迷而久立。况且诗中通过“玉阶”“罗袜”“水晶帘”“玲珑”等字眼, 也大致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焦点——爱恋。再加上诗歌标题“玉阶怨”, 差不多已经聚焦于女性的爱恋。

两首诗都侧重于描写主人公痴迷的状态。诗歌不可能像小说一样展开情节, 只能抓住人物的特殊状态, 就细节作一刹那的刻画。这有点像绘画, 但相比于绘画的静态, 诗歌重在对人物痴迷状态的动态刻画。《静夜思》主人公的感知痴迷越过了临界点, 从常态感知变异成非常态的幻觉感知;《玉阶怨》主人公的感知则一直是非常态感知, 她站在玉阶上, 却感知不到白露已重、罗袜早湿, 感知到了也依旧望秋月。夜已深了, 主人公忘我地望着秋月, 但秋月又能给她什么希望呢, 她心中想必是一份无望之望。两首诗歌都抓住了特殊状态下人物的非常态感知, 进行细致刻画。这样就能抵达我国传统思维中“微而知之”“见微知著”的高境界, 即所谓的“一叶知秋”:以一叶之变化, 表现卷地秋来的物候。

六、抓住人物独特的情感价值逻辑

诗歌中人物的情感, 往往在直观感知中不过尔尔, 读来却令人感动, 这说明“诗言志”的“志”是一种超越性的情感价值, 而不是世俗的实用价值。《静夜思》主人公的思乡情怀、《玉阶怨》主人公的爱恋情怀都是如此, 它们没有实用性, 因而才是审美的、感人的。

《静夜思》主人公“望明月”“思故乡”, 尽管他知道想家也是徒然, 自己无法从月亮那得到任何来自家乡的讯息, 但他还是超越了常态感知, 进入一种非常态, 从想象中体验了一番回乡、团圆的快感。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已变为一种常态, 反而让我们忘记了其中的想象成分和超越性成分。《玉阶怨》的想念也非实用性的, 主人公的相思, 再怎么痴迷, 对于实际的爱情也徒劳无用。但正因为其非实用性, 读来美得婉转动人。

唐诗宋词中的主人公都对一种表面上看来虚妄的“情志”“情怀”“情愫”痴迷至深, 产生各种超越现实的非常态感知。两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层结构, 展示了诗人非凡独到的想象力, 我们在阅读中细细忖度人物心理, 便会产生丰沛的审美享受。

唐诗玉阶怨李白篇5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