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古朗月行古诗朗读(推荐6篇)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推荐6篇)

时间:2023-09-24 11:15:51 古诗文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1

《古朗月行》原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_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翻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创作背景

此诗应该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赏析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然后用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好景不长,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诗人引出后羿这样的英雄,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该诗前四句表现了儿童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后四句表现了对当时黑暗朝政忧心如焚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2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诵读:

感情基调:轻快明朗。用轻快的语气朗读,表达出儿童稚嫩、好奇的心理。

注释:

①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全诗共十六句,这里节录的是前八句。②呼作:叫做。③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④疑:怀疑。⑤瑶台: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⑥青:蓝色。⑦仙人垂两足:古代神话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然后逐渐看到仙人的全貌。⑧桂树: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⑨何:多么。⑩团团:圆圆的形状。[11]白兔捣药: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树下捣药。[12]问言:就是问,言是助词,没有意义。[13]与谁餐:给谁吃。

译文:

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月亮初升,先看到神仙露出两只脚,然后才见圆月中桂树的样子。陪伴嫦娥的小白兔,一直在忙着捣药。真想问问它,药捣成以后是给谁吃的呢?

赏析:

这是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展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然后,诗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具体写月亮中的仙人、桂树、玉兔,构成神奇瑰丽的意境,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最后的问句,恰切地表达了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更添了一番童趣。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3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_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注释】

⑴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⑻天人:天上人间。

⑼_:《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_也指月。沦惑:沉沦迷惑。

⑽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⑾凄怆:伤心之意。

【《古朗月行》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_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古朗月行》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古朗月行》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_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的古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4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5

《古朗月行》课文

gǔ lǎng yuè xíng

古朗月行

[唐]李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小时不识月,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作白玉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疑瑶台镜,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在青云瑞。

注释:

朗月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古朗月行》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3古朗月行。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2、背诵课文。(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行:左边是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右边比左边低一些。组词巩固:自行车、行人、行不行。

时:日字旁加个“寸”。“时”与太阳有关。如:时间、时候、时光。

识:言字旁加个“只”。组词:认识、知识、识字。

作:作业、工作、作用的“作”都与“人”有关,所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右边是“竹”的左半边再加两短横。

台: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组词:讲台、台球、上台。

七、抄写生字(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反复两遍。)

2、比一比,读一读。(完成课后练习3)

指名读,说出每组字形上的联系,读音的差别,通过词语区别字义。

3、读拼音写汉字。(略)

二、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1、读古诗,画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读一读,记住它们的读音。

3、认读:朗呼疑镜碧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三、背诵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4。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然后要求学生如实画下来。

2、每评一幅画得好的`,贴到黑板上展览。

3、用“月亮”练习说话。

联系《小小的船》,把句子“月亮___________。”补充完整。内容不加限制,可从形状、颜色、位置、运动等多角度说,学生想说什么说就说什么,鼓励学生要和别人说的不同。注意说话时语句完整、通顺。

《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在《古朗月行》这首古诗教学中,我结合插图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朗读篇6

教学背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我校正开展“诵读经典”的课题研究,怎样上好古诗,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朗月行》教学设计,是我校开展“诵读经典”课题研究的探讨课,它向我们展示了古诗教学“读——理解——创设情境感悟——背诵”四大环节的具体实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3、从朗读、感悟中感受到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初步感受月亮的美妙。

1.同学们,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评: [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 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一开课就以猜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2、初步感受月亮的美妙.

A、谈话。大家喜欢看月亮吗?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评:同学们看到的月亮可真美呀,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赏月,高兴吗?

B、月的课件欣赏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说话练习“——的月亮像——”

评:美丽的月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月亮的喜爱,同时让学生感悟了古诗的情境美。“

()的月亮像()。”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顺理成章引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唐代有位大诗人叫李白,他的想象也非常丰富,他会把月亮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到他的诗《古朗月行》中去了解。

(板:古朗月行“行”读音教学)介绍诗题“古朗月行”是古乐府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二、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读

2、检查正音3人

3、齐读

4、评:字字正确,字字响亮,读诗歌,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古诗是非常讲究韵律与节奏的,这是一首五言诗,我们可以这样读。课件

5、读出诗的节奏韵律美。

范读——练习读——点名读——配合读。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

(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图上有谁?他正在干什么?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时候的李白认识月亮吗?他把月亮叫作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诗读懂的?课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什么是“白玉盘”?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课件:白玉盘 月亮比较图。引导生说话:圆圆的月亮和圆圆的玉盘很像。

( 3 )、体会小李白的可爱。师:现在大家就是正在看月亮的小李白。小李白,你喜欢怎样看月亮呀? 生:我托着下巴看,我可以仰着头看 师:大家看月亮的姿势真多!好的,你们想怎样看就怎样看吧。小李白,你看,天空那又圆又亮的东西是什么呀? 生:是白玉盘呀! 是玉盘飞上天上了吧?

(4)这个小李白,他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叫做(白玉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天真、可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试试看。

(5)品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自由读——点名5人读—— 从你轻快的声音,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可爱! ——大家也这样读一读) (评:化学生为小李白,问题“小李白,你喜欢怎样看月亮呀”“你把那又园又亮的东西叫什么呀?”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思,也再创了古诗的情境,学生体会到了李白儿童时代的天真可爱。) 过渡:一个个小李白善于想象,认真学习,积极发言,真是天真可爱呀!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

学习第二句

1、讲故事。 传说,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也枯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于是,很多人来向后羿学射箭。有个叫蓬蒙的坏青年

也混了进来。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们经常帮老百姓做事。母娘娘被后羿和嫦娥的善良感动了。给了他们一包不死药。一天,后羿带徒弟们去练射箭,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等大家走后,他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斗不过逢蒙,把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马上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落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知道事情后,伤心极了,他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很像嫦娥。

从此,后羿常常看着月亮想嫦娥。

嫦娥也非常想后羿,她的眼泪不停地流流,流下的眼泪成了一个湖。湖水又结成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我们把这面镜子叫瑶台镜,相传在镜子里还可以看到后羿的影子呢。

天神被他们感动了,允许他们每年的8月15见一次面。每当八月十五,嫦娥都要对着镜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与后羿相见。

1、故事中的瑶台镜就在眼前,(课件出示)看,它美吗?它像什么呀?小李白不认识月亮,他怀疑月亮是(瑶台镜)。你从哪儿知道的?(生:又疑瑶台镜)能读懂诗句,你真善于动脑!

(评:古诗生动,老师讲得声情并茂。调节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月亮”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出示:又疑瑶台镜读。

2、瑶台镜飞到哪去了呢?快找找哪句诗告诉我们(飞到青云端)知道青云端指什么地方吗?出示图“青云端”指云朵上面,也可以理解为天上。

3、引导理解“又疑瑶台镜,飞到青云端”小李白怀疑月亮就是——(瑶台镜),飞到——(云朵上面去了)。

3、瑶台镜呀,神仙用的镜子呢,到底还有谁在那梳妆打扮呢?( 生:玉兔呀,七仙女呀

4、好神呀,谁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自己读——点名读 引导:你的声音又轻又柔,让老师感觉到了神秘。

四、整体感悟,指导诵读

1、结合板书,同学们,《古朗月行》的诗人( ),小时候把月亮叫( ),又以为是( )飞到了( )。把月亮写得又( )又( )。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欣赏那轮月亮吧!

2、课件欣赏

3、读出月亮的美。 小李白,看月亮的心情怎样呀?喜欢那轮月亮吗?现在,月亮来到了我们中间,它好想听到你们的赞美呀!谁愿意来赞美它?(老师戴上头饰,表演月亮。) 生:月亮,你真美呀! 月亮,你好神奇呀。 师:听到你们的赞美,月亮好高兴呀!谁能把你们对月亮的喜欢读出来?生读,师引导用声音,动作、表情来表现对月亮的喜欢。

4、读出月亮的神。 引导:月亮听到我们的赞美可高兴了,于是它想和我们多交流。还有谁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就抓住机会吧? 生:8月15我们供月亮,月亮上的仙人吃到了吗?月亮上真有玉兔吗?嫦娥美吗?她每天在月亮上做什么呢? 师:大家的问题真有意思呀!这些等你们长大就明白了。月亮是不是很神奇呀?那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首诗歌吧。 (评:老师戴上月亮的头饰表演月亮,“我是月亮我来了,你们怎样赞美我?”学生在经历语言训练的同时,也经历了情感的熏陶,月亮真美,我要美美地读。问题“我带来了许多月亮上的秘密,谁想了解就抓住机会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个个充满童稚的问题:“嫦娥长得怎么样?”“月亮上真的有桂花树吗,它真的砍不断吗?”由孩子们发出来时,我想:孩子们不也是一个个小李白吗?)

5、背诵指导。 师:古诗可是我们国家文化艺术的精品呢,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背。试试看谁能把它背下来。(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老师请一个同学背诵) 师:你背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多了就背得了。 老师:这叫熟读成诵。 生:我想到玉盘和瑶台镜就背得了。 师:想画面背下来的,也是好办法。 生: 我把诗当歌唱了,觉得好玩就背得了。 师:你背诗背出趣味来了,好! 同学么各有各的方法,请用喜欢的方法背吧!

小结

今天和咱们班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古朗月行》,感受了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小李白的天真可爱,真开心!让我们跟着一段欢快的音乐,再次进入诗的天地吧!读一遍,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