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初一诗歌四首(通用7篇)

初一诗歌四首(通用7篇)

时间:2023-10-02 15:25:42 古诗文

初一诗歌四首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熟读古诗;

3、了解诗句大意;

4、感悟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庐山,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师:背诵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这节课的另外一首古诗,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板书:游山西村)

二、初读诗,学习生字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让学生听朗读,并画出生字。

2、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3、个别读。

4、教师指导生字。

例: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5、将学生分组,组内读诗,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生字的。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老师将各组问题归类,统一解答。)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1、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2、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 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五、作业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诗句意思

2、感悟诗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一、背诵导入

(提名学生背诵《游山西村》。)

二、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⑴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⑵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什么?客人是谁?

(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师:这个村子美不美?

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延伸拓展

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例: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⑴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⑵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四、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

初一诗歌四首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并会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

(1)熟读: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2)剖析:对诗句作具体分析,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思想感情

(3)体情:通过讨论交流,感悟诗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师准备:

庐山的挂图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2、搜集自己喜爱的陆游和苏轼的诗词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刻在树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能会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4、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展示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泰山雄奇、华山险峻、黄山变化多端,桂林秀丽……这图上画的正是我国最有名气的上峰之一—庐山。看了这幅图,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2、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3、理解诗的前两句

a、找出这两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b、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c、作者眼中的庐山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书?

D、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4、理解后两句诗

a、根据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b、与前两句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三、体会诗境、感悟哲理1、集体朗读诗,指名说说诗句意思2、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3、讨论:你认为怎样说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祖国名山庐山的`雄伟风姿,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宋代诗人陆游游一处美丽的小山村做客。在此之前,谁来跟我们谈陆游的有关情况呢?

师生共同交流对陆游的认识。

2、解题:“山西村”是什么地方?

3、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二、读诗、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读书节奏。

2、根据书中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理解“莫笑”“足”“疑”等词的意思。

三、体会意境、感悟哲理。

1、理解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感受?

“莫笑”“足”等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农家的热情好客)

2、理解后两句、想象意境。

a、诗人会在哪里?他当时遇到怎样的情景

b、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好?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理解“疑”和“又”用在这里的好处)

c、你心目中的山西村是个怎样的地方?

3、讨论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说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足——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山西村)

初一诗歌四首篇3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_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初一诗歌四首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初一诗歌四首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

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会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会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初一诗歌四首篇6

【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

1课时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前自学检测案】

※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

腊酒浑( ) 足鸡豚( ) 疑无路( )

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

腊酒浑:_____ 疑无路:_____

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

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诗意:

※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

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全诗。

※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

(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

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①故人

②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

③鸡黍

④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⑤,青山郭

⑥外斜

⑦xiá。

开轩

⑧面场圃

⑨,把酒话桑麻

⑩。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

⑾菊花。

【注释】

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

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5.合:环绕。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

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

(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

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2.板书课题,注意“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

(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

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

(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

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

文字媒体: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

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

(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①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②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③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④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点拨评议,小结。

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

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

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

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一)出示学习要求

文字媒体:

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

(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

(四)然后全班汇报。

1.品读汇报一二句。

汇报内容: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

②说一说,说其体会;

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

④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

⑤悟一悟,吟诵一二句。

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

②说一说,说其体会;

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

④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

⑤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ěibàng),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

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

例:

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

③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

5.背诵全诗。

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

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

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

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

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

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初一诗歌四首篇7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 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 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 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 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 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 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 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