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典故诗歌(通用7篇)

典故诗歌(通用7篇)

时间:2023-08-08 09:33:26 古诗文

典故诗歌篇1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杜甫《夏夜叹》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袁凯《京师得家书》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经典语录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杜牧《旅宿》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高適《别董大二首》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宋之问《渡汉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韦庄《章台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典故诗歌篇2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 高適《别董大二首》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 ——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李白《太原早秋》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客舍似家家似寄。 —— 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黄庭坚《登快阁》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李白《关山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 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典故诗歌篇3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指帝位、_。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拓展内容】

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年仅二十岁是过扬州是所作,却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判断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为不然。青楼梦好几句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杜牧这首诗原是唐人好狎风气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作品里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况,通常而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不能因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种情况在古典文学里司空见惯,随便举个例子,杜甫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江总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品格的文人,我们就可以据此就贬低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性吗?辛弃疾的《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咄咄书空用殷浩故事亦复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后,写了这首凭吊扬州的词。凭吊扬州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华。繁华是扬州的历史特征,杜牧的诗对这方面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饿,所以历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楼梦好几句,也正是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荒凉景象的句子作反衬,不能因此就说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语文课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余韵》一出,回忆金陵亡国前的情况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这里也有冶游狎妓的句子,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感慨民族兴亡的思想性。

姜夔《扬州慢》的主题思想,他在小序里就用黍离之悲一句点明。那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当我们读这首词时,首先被感动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几句。这是表达主题的文字。它用杜牧的青楼梦好几句,知识这个主题的反衬材料,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运用的材料的思想内容是该批判的,便连坐整篇作品。因为评估一篇作品的思想性,主要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它的材料。

固然,这首词有它的局限性。张孝祥写的《六州歌头》,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姜夔这首词的感情毕竟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感情不同。姜夔在南宋只是一个落拓江湖的高人雅士,不是属于社会反抗势力一面的人物。这首词有局限性,但若因它借用杜牧的典故而认为它的思想性很差,是不妥的。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典的恰当与否,对作品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必须从整体去看,决不能一概而论。

典故诗歌篇4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一《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一一杜荀鹤《江岸秋思》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一一杜甫《阁夜》

4、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一一郑谷《鹧鸪》

5、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一一杜牧《赠别》

6、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一一元稹《远望》

7、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一一_《冬日山居思乡》

8、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一一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9、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一一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10、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一一范成大《州桥》

典故诗歌篇5

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一一周紫芝《鹧鸪天》

2、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一司空图《漫书五首》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一一苏轼《永遇乐》

5、墨痕香,红蜡泪。点点愁人离思。一一张淑芳《更漏子。秋》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

7、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一白居易《望月有感》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一柳永《雨霖铃》

9、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一一萧子显《春别诗四首》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一李煜《相见欢》

典故诗歌篇6

01.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4.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8.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0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0.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2.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3.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4.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5.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6.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17.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18.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1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0.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1.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2.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3.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4.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5.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6.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27.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28.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29.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0.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1.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2.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3.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34.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

35.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36.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3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39.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0.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41.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42.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4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44.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45.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

46.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47.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

48.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49.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 ——白居易

50.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51.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52.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西游记》

5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54.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55.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56.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然似去年。 ——赵嘏

57. 天长地久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

58. 几时杯重把,昨夜明月行。 ——杜甫

59.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

60.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61. 家在万里云外,有沙鸥相识。 ——陆游

62.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63. 身居异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

64.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65.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

66.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67.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68.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温庭筠

69.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白居易

70.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

典故诗歌篇7

1、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一一白居易《江上对酒二首》

2、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一一王建《辽东行》

3、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一一李商隐《端居》

4、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一李白《客中作》

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一一卢纶《长安春望》

6、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一一晏殊《踏莎行》

7、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一一韦庄《荷叶杯》

8、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一一欧阳修《木兰花》

9、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一一李清照《鹧鸪天》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一一范仲淹《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