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说李白什么诗句篇1
原文: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3为谁雄。
注释:
1、相顾,犹见顾。飘蓬,随风飘转不定的蓬草,常喻人之流离飘泊。时李、杜二人皆浪迹山东,故以飘蓬为比。
2、就,炼成。丹砂,即朱砂,炼丹所用药。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人以为尸解。此句是说李白虽喜好炼丹,却没炼成,实有愧于葛洪。时李白已正式成为道_。
3、空度日,虚度年华。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李白嗜酒且好借酒浇愁,故云“痛饮狂歌”;又喜击剑,好任侠,故云“飞扬跋扈”。李白才华横溢,胸怀“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之志,却未获大用,故云“空度日”、“为谁雄”。两句相对,且句中自对,颇具流动之美。
赏析:
天宝四载(745)秋,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遂作此诗以赠。李集中也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当为同时之作。甫诗自叹失意浪游,而惜白怀才不遇。既是对李白的规戒,亦含自警之意。
杜甫曾说李白什么诗句篇2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⑴,所历厌机巧⑵。
野人对腥膻⑶,蔬食常不饱⑷。
岂无青精饭⑸,使我颜色好⑹。
苦乏大药资⑺,山林迹如扫⑻。
李侯金闺彦⑼,脱身事幽讨⑽。
亦有梁宋游⑾,方期拾瑶草⑿。
白话译文
在我旅居洛阳这两年时间里,凡所遇到得事情中,我特别憎恶那些机诈巧伪之人。
面对着富贵人家日食美味珍馐,而自己连粗饭也不能饱食。
难道说就没有那可以延年益寿得青精饭,让我吃了使我得容颜更加美好吗?
这里很缺乏炼金丹得药物(原材料),深山老林得药材,好像用扫帚扫过得一干二净。
李侯啊,你是金马门得贤德之士,如今离开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寻幽探胜。
我也有到梁宋游览得意愿,正好与您同行,希望能采到仙境中得瑶草。
词句注释
⑴客:客居,旅居,即旅居他乡。杜甫本居巩县,为父守墓,暂居东都首阳山,故称为客。东都:即洛阳。隋大业五年(609),改称东京洛阳为东都。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九月,改东都为洛州。唐高宗显庆二年(705)复称东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称东京,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停京号,次年复称东都。
⑵所历:指凡所经历。历:经历,经过。厌:憎恶。机巧:指奸刁巧诈,勾心斗角。
⑶野人:指没有官职得平民。对:指面对,相对。平民相对得即富人、官僚。腥膻(shān):《周礼注》:“犬腥羊膻。”食草类膻,如牛、羊之类,水族类腥,如鱼、鳖之类。在诗中统指富人所食之美味佳肴。
⑷蔬食(sì):即以粗米、草菜为食。
⑸岂:副词,表示反问,犹“难道”、“怎么”。无:没有。青精饭:即立夏得乌米饭。相传首为道家太极真人所制,服之延年。后佛_亦多于阴历四月初八日造此饭以供佛。
⑹颜色好:指容颜美好。颜色,面容,面色。
⑺苦乏:极端缺乏。苦,竭力、极。大药:指金丹。唐代道教盛行,统治者和一般士大夫很多人都好炼丹和服食金丹以求长生。资:物资、钱财。
⑻山林: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得地区。迹如扫:谓足迹如扫过一样,便没有足迹。迹,脚印,足迹。扫,即扫除尘秽。
⑼李侯:指李白,侯是尊称。金闺:指金马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为等候皇帝召见得地方。彦:旧时对贤德之士得美称,也喻指有才华得人。
⑽脱身:指从某种场合或事情中摆脱出来。李白在长安醉中命高力士为之脱鞋,高以为耻,便给杨贵妃说李白得坏话,李白自知不为高力士所容,于是自请放还,所以叫脱身。事幽讨:从事在山林中采药访道。幽讨,幽,即涤幽静,指草木茂密之处;讨,寻求,探求金丹之妙法。意谓寻幽探胜。
⑾梁宋:指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地方。
⑿方期:方,将。期,相约,约定时日。拾:捡取。瑶草:古指仙草,传说中得香草。江淹《别赋》:“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杜甫曾说李白什么诗句篇3
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赏析: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 飞扬跋扈 ”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 :“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 :“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 。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诗详注 》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 、气势 ,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杜甫曾说李白什么诗句篇4
李杜二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