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经典语录1
1.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实际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于心中的自卑。
2. 有三种儿童是不容易与外界合作,并且容易产生问题的。第一种是身体残缺的孩子,第二种是被宠溺坏的孩子,第三种是被冷落的孩子。
3. 人在努力之后,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比如赞赏),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人只能经由失败来学习,并且凭借失败的经验来使自己变得更好。
4.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5. 梦并不需要翻译,梦语有自己的语法和形式,它不描述事实,而只是传递感受;它是一种非常易学的语言。如果懂得这种语言,我们将对别人和自己了解得更多,这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好处,但也会带来不少麻烦,因为我们常常不想知道的太多。
6.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懒学生:“如果你用功一些,就可以加入优等生的行列。”如果他能够轻易地获得这样的褒奖,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万一失去这样的信赖,岂不是得不偿失。
7. 一个社会阶层或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具有性格之某些重要因素的事实,一个人能说一种“社会性格”代表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之核心的事实,说明了社会和文化形态对性格形成的影响程度。
8. 假如家中不存在任何权威者,那么一定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针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必须一起进行协商,他们不应该出现特别偏爱某个子女的行为。
9. 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理应建立团结一致的合作关系。家庭中不应该存在斗争,也不应该让孩子将时间都花费在和兄弟姐妹的争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10. 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
11.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
12. 导致儿童形成错误“人生意义”的做法是因为他们过于娇纵。受到溺爱的儿童总会将自己对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种命令,他无须努力就能够受到上帝的娇宠。并且,他们还会认为:他们天生是与众不同的。于是,当周围的人没有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相反地,每个人都希望被光环笼罩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13. 如果一切都已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14. 对于家庭而言,学校是一种延伸。假如父母可以很好地教育子女,并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种种技巧,那么,学校自然就不必存在了。
15. 无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焦虑还是勇敢,快乐还是悲伤,都需要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他们合乎情理的强度和表现,都恰好符合人们的期望。通过悲哀的方式来达到产生优越感目标的人,不会因为成功达到目标而感觉快乐,他只会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才能获得对快乐的感知。
16. 只要从不同角度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话语,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17. 我们的意念是被经验赋予我们的“生活意义”所决定的:当我们将某一旧有经验作为将来生活的基础时,或许就已经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生活意义”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则以个人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自己。
18. 获得安全及地位是全人类公认的目标,但有些人在选择安全所在的方向时产生了错误,如果他们固执己见,就会跌入堕落的深渊。
19. 很多女性都这样对孩子说:“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其实这等于是一种暗示:父亲是家庭中权威的象征。其次,这样的言论显然已经破坏了父子关系,会让孩子觉得父亲很可怕,从而不愿意把他们当朋友。或许,很多女性朋友害怕一旦自己开始惩罚孩子,孩子就会疏远她们。
20. 人生没有那么难,是你自己让人生变得复杂了。其实,人生单纯到令人难以置信。
21.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22. 无论方式是怎样的,将获取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却是不会改变的。当孩子发现用泪水可以很好地驾驭他人时,他会变得爱哭,而爱哭的孩子患上忧郁症的概率非常大。眼泪和抱怨等被我们称作“水性的力量”的方式不仅会破坏合作,还会导致将他人贬为奴仆的结果。
23. 忌妒其实是深层自卑,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24. 人类常常企图通过梦来解决问题,梦体现了一个人勇气的匮乏。
25. 从广义上讲,出生只是生的开始。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不断诞生的过程。
26. 假如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理会他的言辞,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人的动作、表情、态度、习惯、特征等都是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理解的表露。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蕴涵着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他自己似乎也对此深信不疑。我们仿佛能听到他向世人宣告:世界就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而我就是这个样子。这些就是他对自己及生活究竟是何种意义的最好诠释。
27.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因此,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权威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重点。如果在家庭中,只有一个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28. 在非意识下,其内存的某种力量正驱使他们感到自卑与无意义。他们的感觉并非是发现其真正的缺点与弱点;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倚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29.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采取推诿、埋怨或者博取他人同情、自认为丢人、自责等消极态度,而是应该不断地努力。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一定要开拓新的生活,我们有能力这样做,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30.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31. 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愈多。
32. 对于孩童来说,优越感可能来源于数学知识;而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可能是艺术;对于第三个人来讲,或许是强健的身体。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经典语录2
1. 没有人喜欢被指责,但倘若一个人总是想着如何避免指责,那么,他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他会将这样的习惯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上,还会考虑:“我到底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呢?”他们会变得不懂友情,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以战胜别人为目的。
2.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3. 从18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环境因素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强调说法既真实又重要。
4.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
5. 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这里所说的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指她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这是一种灵活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不断变换的情景中对孩子进行指引。
6. 一个人与人合作的程度是有极限的,在极限的范畴之外,人类就很难再与人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或许会排斥合作,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某些个案里,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丰衣足食的时候,他在各方面都是正常的,然而,当生活陆续出现一些他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就会用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7. 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
8. 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事情只会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9. 如果没有目标作为支撑,只是虚幻地想象着提升自己,那么我们就像是在演戏一样,会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10.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11. 就算很多树木被种在一起,他们的环境也是有所不同的。获得充足阳光和肥沃土壤的幼苗自然会长得快一些,而他的成长也会对其他幼苗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吸走了它们的养分或遮住了阳光。最后,其他的幼苗可能会由于吸收不到养分而发育缓慢。
12.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绝大多数情况的下,情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操控对方,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愿望行动。
13.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
14. 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只要你愿意,性格随时随地可以改变。
15. 如果你不微笑,人们便会认为你没有“悦人的人格”——如果你想事业成功(无论你是侍应生,是推销员,还是医生)你必须具有“悦人的人格”。唯有那些位于社会阶层最底一层的人(靠苦力维生的人)和最高高在上的人,不需要有“悦人的人格”。
16. 人生态度对性格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意识到性格上的错误,人才会试图去改变。
17.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
18. 无论是儿童自己还是他的父母,都不应该知道他的智商。由于他们不知道智力测试的真正目的,往往会误认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后的裁决。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
19. 如果一个男孩,将获取他人的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的话,是非常危险的。相比之下,女孩没那么自信,她们会将他人的赞赏看作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而且是唯一的方式。这样的女孩,一般会轻易相信赞扬自己的异性。
20.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性不过是一个门面,在个性后面隐藏着失败,一种无法获得个人身分感的失败经验。
21. 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问题。
22.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23.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24. 我们可以将罪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完全体会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友爱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充满敌意,而且将身边的每个人都看作对手,即使有人欣赏他,他也看不到;第二种就是被宠坏的孩子。
25.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的估价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26. 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27. 梦境所反映的画面、幻想等,都是做梦者心中所向。
28. 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
29.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正确与否,带来的结果将有天壤之别。正确的意义是生活的守卫者,错误的意义则如撒旦般可怕。
30. 对于美满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分工,而父亲的职责就是担负经济的重任。有很多人由于经济能力强而想要统治家庭成员。家庭中没有王者,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31.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会多一些自由空间,父母似乎不再行使他们的监护权。如果父母不给他们自由,他们就会进行反抗,父母越是想要说服他们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反抗心理就会越严重。
32.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都想驾驭对方,势必会产生阻碍。而两个这样的领袖型人物在婚姻、事业、社交等方面碰面的时候,就会上演笑话或惨剧。他们一直寻找机会去驾驭对方,以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33. 生命中若没有敌人,就意味着我们时刻都必须配合别人,当然就会活得非常疲累。
34. 人如果不受瞩目,使尽手段也要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
35. 一个孩子总是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一种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被宠坏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独处,尤其是处于黑暗的环境。他们不是害怕黑暗,而是以此为方式来求得母亲的关心。
36. 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37.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38. 他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经典语录3
1. 不要逞强让自己“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让自己真正变得很强。
2. 祖父祖母和父母不同,他们只是希望孩子依赖他们,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感。老人们很难从现有文化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因此,他们会用某些方法来说明自己很重要,比如容易生气等。
3. 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4. 存在不同意见、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意义所在。
5.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没有心理准备,就会心慌犹豫,或者畏首畏尾。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落于人后,并非是因为他们低能,而是因为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犹犹豫豫。
6. 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种相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
7.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8. 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有时,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夸夸其谈,其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9. 人生苦短,人类是脆弱的,而生活中的三个现实问题却始终摆在我们面前。
10.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与他们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我们采取孤立的姿态来为人处世,必定会走向灭亡。
11. 人如何才能在这种社会现象之下感到有安全感呢?第一,他必须要有财产,譬如衣物及房地是其财产之一部分,他如拥有的愈多,安全感也随之愈强,如果没有财产,或失去了所有的,则他自己和他以外的别人都会觉得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其次是权位及声望,此两者一方面是视同个人财产之另一部分外,也是他在与人竞争之中成败的关键,被人赞赏及有驾驭人的权力,是稳固及增加财产的象征。
12.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悲观失望时,他会回忆起以前类似的经历。比如说,一个忧郁的人,他的记忆几乎都是带有悲观色彩的。如果他乐观向上,同样也会选择与之相对等的记忆,他的记忆通常是愉快的,会让他感觉更加愉悦。同理,当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也会借助记忆来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
13. 一个懦夫,在与相对更柔弱的人相处时,可能会略显自大,在他人的庇护下也看似勇猛,然而,这却改变不了他是懦夫的事实。其实,我们并没有证据证明他非常焦虑,然而,他不择手段地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将他们性格中所隐藏的懦弱暴露无遗。
14. 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
15.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
16. 以自卑为借口逃避人生的胆小鬼不计其数,但也有不少以自卑为动因而功成名就的人。
17. 自卑感不是“我为什么不如他”的人特有的东西,即使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心里也会感到自卑。只要还有目标要实现,就会有自卑感。
18. 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与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19. 德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发现,出生于法官、警察家庭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要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是医生的儿童,患有神经病的概率也很大;传教士的孩子中很多都是问题少年;教师的子女很多都冥顽不灵……事实证明,以上的论述都是正确的。
20. 人类的记忆是最能显露个人心灵秘密的。记忆能够让人回忆起自身的限度和环境,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一种载体。一个人的记忆不是偶然的,因为,个体的记忆通常记载着他自认为重要的事件,这是从数以万计的印象中筛选出来的。
21. 在人类的意识中,有很多都是对立的,比如左右、冷热、男女等。然而,科学却认为它们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而不是相悖的。
22. 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23.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
24. 自卑可以促进人类地位的提升,它本身并不是变态的。比如:由于人类觉得自己无知,而对未来的预测却是异常美好的,人类必须努力改进自身所处的情境,于是他们努力地控制自然,努力探求宇宙的领域,这些做法便促成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5. 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支配大人,这是他们惯用且奏效的把戏。长大以后,如果还想用这种情绪支配别人,那就幼稚了。
26. 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和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又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一般的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培养处”,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养成了性格,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能使他适应他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27. 靠着符合他人的期望增加自信,靠着和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人就把对自己身分的怀疑压制下去,同时,得到了一种安全感。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
28. 在睡眠中,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而只要存在着就行了。在睡眠中我们没有目标,于是可以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无需像在白天要达到某种目的时那样,按照人人预期的面目看待世界。我们可以说在睡眠时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无意识并没有什么神秘,它不过使我们认清了在清醒状态下弄不清的东西。
29. 第二种导致儿童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的做法是对他们的忽视。这些儿童从来不了解爱与合作的真正内涵,他们忽视了友爱的力量,赋予生活不合理的解释。我们不难了解,在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把困难看得太大,选择低估自己,低估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因为他之前遭遇到了社会的冷漠,从此便认为这个社会是永远冷漠的。
30. 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31. 以嫉妒心支配别人,对方早晚会离你而去。理性的沟通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
32. 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33. 我们只是利用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
34. 当家长过分强调排尿的重要性时,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意志。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做法,他们是在用膀胱而不是嘴巴说话。他们用自己的缺陷来表达他们的态度。
35. 性格火暴的人只是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绪的人,事实上我们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好了。
36. 当个体自我被否定时,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自身并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可交换的商品,人没有能力、且不能彼此提供唯一的、“独特的”个体。然而,市场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同事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在同样的竞争中,都具有共同的追求──成功;所有人都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相遇了(或至少相信他们能这么做)。每个人都知道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孤独、害怕失败、渴望快乐;这场竞争没有方向,也不要指望会有方向。
37. 对孩子而言,证明自己不再是孩子就是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事。或许我们可以想办法让他们理解这件事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做到这一点来消除青春期的紧张气氛。如果他们倔强地想要证明自己,就会反复强调他们的态度。
38. 宿命论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
39. 自卑情绪会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眼泪、愤怒、歉意等。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
40. 他(孩子)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41. 没有必要为眼前的错误怀疑自己,而应该直面错误,并在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42. 那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的人,一定要对孩子的这些潜力抱有信心。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承认得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向他灌输什么事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对机器人才不需要有什么信心,因为它没有生命。
43. 人降生时并没有动物所具有的适应某些行为的机制,人对父母的依赖比任何动物都多,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也比受自发本能行为调节的动物差得多。他忍受着因缺乏本能机制所引发的所有危险和恐惧。但人的这种无助恰恰奠定了人发展的基础。
44. 冷静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情感就是行动的触发器。可以促使人付诸行动,也可以让人停止行动,全看自己的决定。
45. 成为神的目标,也可以有较为合理的表现方式。比如,可以体现在希望得到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或拥有使其他生命变得弱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