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计量经济学总结(汇总5篇)

计量经济学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4-01-26 10:27:05 总结报告

计量经济学总结 第1篇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的基础是价值,即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形成的,以市场竞争为条件,由商品生产者自行定价,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供求关系,所以也称为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

(3)影响商品价格的高低,除商品价值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如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货币价值的变动、纸币的发行量、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4)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能理解成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计量经济学总结 第2篇

下面直到文末都是扯淡环节,主观性非常强,不具备普适性(但凡主语为“我”的陈述都不具备普适性),来跟我念:本本主义要不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前面所说,这些学科的思想精髓在我看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包括发现问题,问题化归,问题导向等。我们如何发现问题,作为逻辑的起点?一条路是结构化思维。例如我们给出最初的模型和程序:估计与推断。你还能就此提出什么问题以完善过程?

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个模型和程序由哪些部分或结构组成?模型的结构:函数形式或关系,变量——函数形式设置错了吗,是非线性关系或增减自变量是可能的吗?变量类型可以变吗、变量的形式可以改变吗?比如虚拟变量……估计与推断的程序:假设,基于数据——假设可以被打破吗?数据类型、数据单位可以变吗,数据缺失怎么办……实际上,这样一种思维要求你对研究对象有基本全面的了解,比如变量类型等。同时正如你所见的,这些问题都被教材讨论过了,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结构化思维讲求将一个对象或拆解或分类。前者要求全面,后者要求准确;前者便于提出全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后者便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上面的思考过程就是分解的例子,可以举一个分类的例子:你打算参加一个案例分析比赛,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个问题就可以归为案例分析类问题,进一步根据主体划分,便足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会发现这类问题有人做过了,可以借鉴经验或形式。现实中要求两者结合使用,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另一个发现问题的途径在于直觉,这可能是一切的起点,这种方法并不追求全面的或结构的思考,因此不要求对研究对象有深入了解,其问题在于不可控。问题的化归是什么?有什么用?“化归”这个概念由我的一位高中数学老师提出,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充分识别和挖掘一个问题的内涵,通过等价转化等手段,将问题表述得更加规范、成熟可操作,包括上面的归类方法也可以理解为问题的化归。举以下例子辅助理解

当然,这还是书本内的例子,至于书外的例子——世界大得很,等着你去探索。问题导向是什么?也就是将提出的问题作为目标,贯穿推理和思考的始终。我记得在学习第一章(简单回归分析)的时候,感到十分困惑:为什么要探究无偏性,为什么要探求方差及其无偏估计?我学这些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记住方差公式?学到后面才恍然大悟:为了统计推断构建统计量做准备,这是全书的两个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标所在——理解这个过程花了我不少时间,要知道,人的精力和意志力有限,错误的和偏僻的道路都足以耗尽精力和意志力。并且由于学习的时候缺少方向感,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所以一旦提出问题,就把它当作大目标,并拆解成小目标,一个个的攻克。目标导向最大的好处是集中精力抓住重点,避免次要方面的损耗。这些概念的表意理解没有什么难度,难点在于实践(或者是“刻意练习”),而我认为,计量和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读者去练习和实践,在练习之后,往书本外迁移,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计量经济学总结 第3篇

(1)从商品价值看,纸币不是货币。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货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货币本身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此相比较而言,纸币没有价值,它究竟能代替多少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要由国家规定并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2)从纸币的本质看,纸币不是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是金融货币的代表,本质上是价值符号,价值符号不能等同于价值,货币符号不是货币本身,不是真实的货币。

(3)从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纸币不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经历了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而纸币则是由国家自觉发行的纸币。

(4)从货币与纸币的职能看,纸币不是货币。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而纸币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既然纸币不能完全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纸币不是货币。

计量经济学总结 第4篇

还是那句话,除了第二部分“逻辑梳理”,其他部分请跟我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里面一些东西是我实践过的,一些东西没有经过检验;同时也是xxx体系的,权当一个入门引领。本文引出了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加有效获取信息,比如结构化思维,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比如更加抽象的凌驾于这些之上的思想……我想都有人探讨过,都需要去实践。如果有人一起讨论,自然是不错的。欸,计量经济学完结了,有趣的学科又少了一门,我的心情如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悠悠苍天,终于学完了!睡觉

计量经济学总结 第5篇

当然,这些笔记都有前述缺陷,我的策略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重新组织相关的笔记:比如我不喜欢缩进的排列,我喜欢表格式排列。希望加深理解,我会在学习相关笔记时或学习后查阅资料,写下自己的总结和思考等等。这帮助我节约时间和精力:以笔记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或先行学习方式,辅以上述其他分享方式完善认知以往对于这种方式是排斥的,因为认为笔记是残缺的,长久实践证明我以往的认知错误和偏执。还是得牢记初心,动用一切正当手段达成目的。我认为我整理的关于计量经济学的笔记是比较成熟的,也就是贯穿了我前面所述的原则,基本弥补了前面所述的各种知识分享方式的局限性——野心有点大,当然也有很多问题,仅仅提供一个方面的思考。链接如下:链接(提取码:dm1b)我为什么愿意分享这些笔记呢?请叫我xxx(狗头),很大程度上是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助,希望给后来者一些选择罢了。总的来说,这些东西都只是客观上赋予你选择的权利,你愿不愿意去获取它都在那里——这是主观选择《后浪》虽然饱受批评,我也不喜欢,但其中有一句是我所赞同的,共勉:

也如xxx曾经说过的:“幸福的本源乃是多姿多彩”,倘若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去汲取好的东西,一定会受益良多吧。情怀是一回事,具体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又是另一回事了,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