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总结 第1篇
有一天,我宣布我将出国深造我的大学教育。我的决定直接引起了我的家人的反对: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借一大笔钱为你海外学习?虽然我可能接受相同的教育以相对低的成本在家里?我的答案是:除了知识之外,我可以获得经验,那些呆在家里不会有。
首先,经验是实际使用外语的机会。当一个人在家可以学习一门外语,效果不能与常数在学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没有更好的机会来提高第二语言技能比住在乡下的是口头的。生活在说英语的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好几年了,例如,我的英语将会和母语一样完美。
第二,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我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在大学校园里,外国学生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和暴露于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这可以帮助我有一个有意义的理解不同社会和不可避免地看到我的国家在一个新的光。
第三,海外经验、令人沮丧和痛苦的,因为它可能是,是有帮助的。一个人出国留学通常经历更多的困难,难以适应新的文化和仅在处理所有问题。然而,困难,再加上文化冲击带来的挫败感,是一种有益的经验对未来的生活和个性的发展。
虽然出国是昂贵的,也xxx,回报是值得的。获得的好处不仅仅是知识,但经验可取的个人生活。
出国留学总结 第2篇
个人留学总结
我于20xx年8月13号登上从首都机场出发前往美国的飞机。
早已听说美国航班的空姐多已上了岁数,今一见果真如此。
飞机上的一班乘务人员年纪均较大,打扮的浓妆艳抹,甚是诡异,看着倒像是印度人。
这是我第一次分明地感到一种别样的气息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它不至于让人惊恐却又感觉是那么地怪异,我的旅美体验便从这里开始了。
我在飞机上呆了15个小时,经历了黑-白-黑并倒退12个小时后,终于与美国时间13号晚10时到达美国机场,在那里早有两位接机的学长等候多时了,那一刻,我从未像当时那样真切地感受到看到同胞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
我被分到和一名美国人同屋的寝室里,室友是一名黑人,善良滑稽。
有一天夜里宿舍报警器响了,Willy把我叫醒,说是要和我一起跑,见我没有反应,竟二话不说把我从床上拽起,不容我穿好衣服,便拖着我一溜烟地向外跑,幸好当时是夏天,我才没有感冒受凉,事后调查发现是有人用烤箱烤面包,导致厨房烟气过大,触发报警器,其实这是常有的事。
Willy先天性听力障碍,常常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清别人说的话。
我们平时交流,我大多是口形、眼神、手脚并用,不过这倒培养了我勇于开口说话的好习惯,我想反正他听不见,我又xxx心怕说错话而不说话呢。
我不喜欢美国的食物,住在校园里一天二餐基本上都是薯条、汉堡、炸鸡翅,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搬到校外自己做着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不愧为世界上的头号发达国家,马路上全是汽车,没有自行车道,所以骑车买食物是一件危险的事。
我被撞过一回,自行车撞坏了,人还好没大碍;又有几次提着装满食物的.塑料袋往回走,结果塑料袋漏底,食物洒了一马路;后来索性推着超市的车回家,被工作人员发现,差点报了警。
我做饭谈不上手艺,能吃就行。
结果又一次食盐放多了,引起反胃,好几天没吃菜,因为一沾上有点咸味的食物,我就想吐。
那时我就在想,这是何苦?花着大把的金钱来美国却过着清苦的生活,这不是自己找罪受么?可是我又坚信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后来的一次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那次,我请几位外国人来家里吃饭,他们连连称赞我做的菜好吃,尤其是糖醋鸡翅,那个印度人一个劲地问我究竟是怎么做的。
我到美国时英语基础不好,其间走了不少弯路,熬夜加班背单词复习功课是常有的事。
我想建议学弟学妹们,如果你打算出国,最好在国内把英语练好了,出国后可以达到正常交流的程度,不必为语言障碍而犯愁,这样于己于金钱,都是一个万全之策。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到了一个完全说英语的国度,英语自然就会好起来的,其实则不然。
美国教授教学方法风格迥异,有的讲着讲着会突
然唱起歌;有的讲课嘻嘻哈哈,课堂气氛很轻松;有的则满口脏话,像Son of a bitch!Goddamn it!简直成了口头禅;不过也有满脸严肃的,我就在这个教授的课上拿下致命的一个C,导致我没有申请上学费减半的州内学生待遇,而打包回国。
美国的课程普遍简单,书本上的一切公式不用背诵,考试时会发一xxx有各种公式的单子,只要照着往里套数就好了。
课程设置也很灵活,经常会发现同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会使用不同的教材,而且有的也不按教材的顺序讲,全凭经验来。
学生若有学习困难,可以向教授说明,往往会有惊喜。
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上 的课,原因是他的课允许中国学生不用上课,不用考试,只要平时交交paper,就可以拿到A。
我相信这不是特权主义在做事,因为有很多教授都曾给过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恩惠,因为他们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
我在美国一年共学九门课,其中五门得A,俩们B,俩们C,平均,成绩不是理想,但门门是真成绩,无丝毫作假之嫌,全是刻苦读书,熬夜复习的结果。
有成绩较低的科目,含金量甚至要大于拿A 的科目,这跟课程难易程度和选课老师有关,不可相互比较。
我引以自豪的是我拿A的一门专业课―《交通》,最终以全班第二的平时成绩通过审核,特批免考期末考试而直接拿A,而《英语作文2》又是在所有选该课的华人同学中成绩最高,这些都与我努力奋斗的结果相联系。
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很浓厚的国家,信教的人数众多,教堂也遍地都是。
信教之人,善良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因为圣经里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得怎么对待别人。
我在美国曾受到美国人的多次邀请及随一些朋友到美国人家里做客,又曾出去漂流、探险、淘金、野炊,深切感受到美国人民的友好以及他们纯真善良的一面,很受感动。
我从一个小镇来到首都北京看到天安门已经算是一件奇迹,能够在20岁出国,感受发达国家的文化风俗更是一件幸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出国留学总结 第3篇
20xx年秋季学期是我大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在大学的一切回忆都要定格的大四,我做出了不一样的尝试,而这一切与其说是结束,倒不如说更像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始。
在学校、学院老师的多方争取和支持下,我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赴香港大学交换一学期的机会。在我看来,在大四年级参加交换项目的优势如下:首先,我选修的课程均为高年级的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很好的体现一所大学教育灵活性和独特性,对我感受香港大学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没有面临考研的压力,我可以更加专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同时我还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社交活动,有利于全方位的体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肩负着老师们、同学们的期许,我踏上了去香港的征途。
在出行之前,我参加了行前会议,同时也对香港的衣食住行略有了解,因此,在初到香港之时,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我住的学生宿舍为xxx信楼,位于香港大学xxx医学院校区,距我上课的主校区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往返于主校区和宿舍之间有收费低廉的校车,因此每天的交通也十分方便。此外,在我的宿舍周围尽管没有大型的生活超市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但是有两个小型便利商店和湾景、玛丽医院两个餐厅,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的满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楼距xxx医学院图书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习环境和海湾风光。
香港大学的选课系统与工大的略有不同,沿袭英制教育体系,在学生修满相应学位要求的各项学分后即可毕业。而课程的选择方面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非常灵活。每学期正常的选课容量为5门课,每门学分均为6分,共30学分。其中至少一半,即至少3门课,由相应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其余2门可凭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但是为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每门课在介绍之中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还有很多先修课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提前规划好每个学期选课的安排,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人员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时间内,课程虽已全部开始,但学生可以试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和教授和授课风格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继续学习该课程。最终,在第二周结束的时候,确定本学期选修的5门课,非特殊原因就不能再变更了。当然,如果学生的精力足以应对,想增加课程容量,在获得相关学院的批准后可以多选择一门课程。
在课程的考核方面,满分为xx0分,一般由作业、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报告、随堂小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部分构成,每个组分所占百分比由授课教师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学生在每个项目上均得到及格的成绩,而及格线的划定视当前所有学生的表现而定,这样才算在这个科目上获得及格。在综合各项,得到百分制成绩之后,再将其转化为四分制成绩。然而优秀率是严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高的总体学分绩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成为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校对学生全方位的支持上来讲,或许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香港大学聘请了很多外籍教授,人数达全体教职人员总数的一半,而这些大多分布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其次,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均能用英语为媒介有效的传递知识和进行科研活动,在专业上有广泛的联系和背景,拥有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而这些优点不仅体现在授课时的视野和高度,使学生对其专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理解,更能转化为无数的实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项目推荐、工作机会等切实有力的支持。
在校园设施和硬件方面,因为香港岛的地势多山而狭窄,港大的校园规划则是在现有的面积上,通过巧妙的设计最大化了有效的空间。在迷宫一般的校园里,起初很难有谁是不迷路的,但是渐渐熟悉之后,发现校园的其实很小很简单。但是花园一般的环境,称其移步换景,毫不为过。现代化的教学楼、古香古色的主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多功能的文娱中心足以满足学习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还有各种风味的餐厅和咖啡厅,适合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美食享受。
在国际化和社交方面,住学校的宿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香港大学由于宿舍楼数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为2-4人间。在分配宿舍时,还可与不同国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成为室友,不仅扩宽了自己的朋友圈,使自己更加容易融入任何一个团体,还可以在彼此的专业上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用互补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兴趣。比如我的两位室友,一位是来自挪威奥斯陆的计算机专业的交换生,另一位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这样一来,我不仅可以在编程方面请教我的挪威室友,还可以在数学方面帮助一下我的美国学妹。此外,我们都热爱美食和运动,因此经常相约去吃饭和去超市,还按照我们三个的课程表安排了每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挪威室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习中文非常感兴趣,我们还经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节日风俗。她们的陪伴让我的生活更加温馨和充实,让这一学期的交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留下了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香港归来后,我的收获颇多,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慢慢的改变。而这一切,都源自老师们给我的这次交换学习的宝贵机会。在香港大学OISE组织的交换学生经验介绍会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那就是,我们要勇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尝试一些对自己的挑战和改变,也许只有这样,在我们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后,站在远处回顾自己原来的生活,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出国留学总结 第4篇
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20xx年QS排名世界第7,是享有xxx的大学之一。硕士期间,我主要从事新能源、光催化方向,而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多位校友、教员获得xxx化学奖。
很幸运,我能成为同届一个到UCL求学的国家公派学生。说实在话,我心中特别珍视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当坐上飞往英国的飞机时,梦想随之一起起飞。在到达英国上空时,俯瞰美丽的英格兰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美景。这是记忆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画面。
我在UCL理学院学习化学专业,导师是一名华人,课题组大部分都是中国各大的留学生。求学之路是艰辛的。我第一个学期只有一门英语课程,日常主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看文献、写文章等。这里一般上班比较晚,上午9点,学生和老师才来到实验室,不过一来实验室,他们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之中。有些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看文献,学习效率之高令我佩服。
谈谈这半年我对于UCL科研模式的感想。国内做研究选课题,主要依据实验室的项目,向研究生分配任务,从而进行课题的研究。在UCL学习期间,我会不定期跟导师、师兄师姐进行课题讨论,学术氛围比较自由。每次跟导师见面,他阐述自己想法后,总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个有意思吗?可以做吗?”导师的出发点是“我”,即我是否觉得该课题有趣,我是否认为这方向值得研究。作为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这个课题的自主性,很容易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这对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来伦敦前,我联系课题组师姐租好了房子。住处离学校很近,走路到实验室大约五分钟。伦敦的伙食令我实在不太习惯,而且价格太贵。后来,我像这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一日三餐全由自己解决,省了很大一笔开销。
在平时学习之余,我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加入UCL的社团。UCL一共有200多个社团,数量多、质量高,每个社团必须每年达到30个成员才可以成立。在开学的前两个月,UCL会举办一次社团迎新会。各类社团会布置展台和宣传海报,开展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加入。UCL有很多跟艺术相关的'社团,比如声乐舞蹈等,非艺术类专业的同学在课余时间用心排练,完成极具欣赏价值的演出。我加入的舞蹈社团每星期都会组织活动,既方便大家的交流,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在周末放假时,我们一些玩得好的留学生会在中国餐厅聚餐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过程中的苦与甜。记得新年时,导师还特意叫上实验室全体中国人去他家跨年,包饺子、贴对联、看新春晚会,这些都令我们在外的留学生倍感温暖。